摘 要:藝術設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科,多年來,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藝術設計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但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空前發展,傳統的專業市場已趨于飽和,藝術設計專業體系嚴重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本文從實際出發,提出建立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人才“跨界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為未來培養具有社會競爭力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真正實現高校轉型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轉型;跨界發展;藝術設計人才;實踐教學體系
現階段,許多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引入了“跨界”的概念。所謂跨界,就是整合、融合,是通過自身資源某一特性與其他資源進行搭配應用,經過不斷的融合、滲透,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態。藝術設計本身就具有融合、開放的獨特性,因此,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也應樹立“跨界”的理念,加快步伐,并積極地進行探索和實踐,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
1 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分析
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除了要培養具有扎實的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理論知識、較強的專業技能人才外,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的專業人才。如今,許多綜合類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大體分為視覺傳達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動畫設計、公共藝術等。專業多數貪大求全,缺乏特色,出現了很多雷同專業,導致人才培養的雷同。目前,藝術設計人才源源不斷地涌入社會,面對市場對藝術設計行業的細分,舊有的教學體系已不能讓學生在今后專業發展的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大部分綜合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設置已不能滿足當前及未來的社會需求,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不能完全與社會需求接軌。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許多地方高校取消了與時代發展不適應、就業率下滑的專業,因此,建立高校藝術設計人才“跨界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為社會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的專業人才,是我們要思考和研究的方向。[1]
2 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現狀分析
實踐教學體系是保證和貫徹實踐教學內容實施與發展的體系,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為目標,根據專業技能訓練、專業應用訓練、綜合設計能力等,進行有計劃的、有層次的、由簡入繁的、科學的教學進度安排,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根本,確保讓學生在每一個實踐教學環節中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但從目前來看,許多綜合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因為實訓設備投入較少,受到限制,不能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實訓場所,導致學生許多新穎獨特的想法不能完美表現出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往往是按照預定的教學任務開展教學,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尤其是針對大三、大四的學生,在進行實踐創作時,往往只注重畫面的裝飾效果和空間布局等,忽視了對作品在實際運用方面的影響。同時,在與其他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聯合培養專業人才的模式相對單一,尤其是與企業的合作還不夠完善,缺乏持久性,導致合作的積極性不高。此外,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置定位還不夠明確,缺少特色專業課程、跨專業的課程、以市場和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的實踐類課程。[2]
在藝術類實踐教學體系中,課程建設規范還不夠完善,表現在對實踐教學各環節的管理制度比較混亂,沒有針對不同專業、方向來建立相應的管理規范,導致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計劃中,缺乏檢驗實踐教學質量的目標性導向。在實踐教學教師隊伍的建設方面,經過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專業教師雖然在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講前沿、引思考、促創新等方面表現欠缺。
3 探索藝術設計人才“跨界發展”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3.1 關于構建“跨界發展”實踐教學體系的方向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跨界”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今及未來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需求的基本方向。藝術設計人才“跨界發展”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專業實踐教學的培養規劃、培養模式、教學目標、課程體系、能力培養評價標準等構成的。在“跨界發展”實踐教學體系中,不是單一地以自身為實踐教學主體的體系,而是強化多元整合的理念,在教學環節、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通過教學資源的開放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此外,以構建產、學、研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為依托,完成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3.2 構建“跨界”性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原則
培養有利于地方經濟、文化產業發展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建立“跨界”性實踐教學體系要明確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從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提出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實踐課程體系。實踐課程的建立一方面要結合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提高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專業競爭力。二是通過開展大范圍的教研活動,突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應用性、實踐性。三是注重實踐教學體系的“跨界”理念引入與延伸。四是注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綜合能力的培養。[3]
3.3 “跨界發展”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其一,實踐教學模式的“跨界”。體現在教學觀念上,由過去校內課堂的書本理論為主向課外實踐教學空間轉化,突破專業壁壘。例如,根據實際授課內容,將與之相關的其他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拓寬學生的視野,開放相對應的專業工作室,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設計制作的每一道步驟和程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知識深入研究的興趣。
其二,師資的“跨界”。教師的品質決定著教育品質,沒有好的教師,就不會有優良的教育。尤其是在大三、大四的高年級階段的教學,可以聘請設計師到學校擔任兼職專業教師,在校內教師的配合下,共同帶領學生完成實踐學習,高校和企業聯合承擔教育職責,在此過程中,企業也可考察高素質人才作為公司、企業的后備力量。也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認真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打造屬于本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其三,專業課程的“跨界”。專業課程要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及市場動態,以地方經濟為導向,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建立新型特色實踐課程,如特色實踐課程建立要結合當地文化優勢,從中提取個性化的設計語言和設計工藝,結合現代設計風格和表現手法,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這樣不但能提升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還可以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優秀的設計人才,同時也宣傳了城市悠久的歷史文明,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此外,培養藝術設計專業人才,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要讓學生們掌握與專業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如文學、心理學、市場學等,這些知識的學習輔助了學生的創新實踐,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在教學中,要根據專業課的內容,科學地進行教學安排。[4]
其四,學術的“跨界”交流。首先要注重學科交流,其次要注重國際交流,各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合作辦學、學術講座、學術研討等多種形式的交流,不但有利于國際一流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還能提升高校的國際聲譽。另外,鼓勵學生多參加國內外的重要賽事,這樣既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它不僅給學生們提供了參與實踐、展示自我能力的舞臺,還是檢驗教學質量、提升專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4 結語
大膽進行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在研究工作中合理安排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動態分布,研究出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新途徑。充分發揮優勢專業的輻射作用,更好地實現藝術設計教育,達到實踐性教學與社會資源教學同步,培養出有利于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為地方高等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的創新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忠彬,劉玉娟,張永敏.產教融合背景的教學方法研究[J].職業,2018(32):78-79.
[2] 田牧.新形勢下對藝術設計人才創新與創業教育實踐的探索[J].藝術教育,2008(03):122+131.
[3] 高宇,邵麗平.普通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8(11):200.
[4] 饒鑒,余夢瑤.藝術設計人才跨界培養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6(17):140.
作者簡介:馬可欣(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