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鑫鈺 王瑋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文創產品是連接傳統文化與大眾生活的重要紐帶。成功的文創產品能將傳統文化帶進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達到弘揚、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通過怎樣的方法和模式使傳統文化年輕化、大眾化,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探討的。
關鍵詞:非遺文化;古琴藝術;文創設計
0 前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不勝數。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遺忘,其中包含的傳統技藝和文化正在因無人繼承而逐漸消失。例如古琴藝術,直到今天仍有無數人只知古箏而不知古琴,常常琴箏不分,影視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彈著古琴放著古箏音樂這樣滑稽的情景。因此,保護并且廣泛普及非物質文化刻不容緩。
文化創新的設計理念在近幾年逐漸流行,市場上各種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文創產品。其中,故宮文創產品尤為成功,文化與日常所見物品的巧妙結合吸引了無數人的眼光,使得故宮文化逐漸融入日常生活中。故宮文創的成功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優秀范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古琴藝術的文化元素,設計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集功能美觀和文化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產品,并實用于現實生活中。這種方法較之直接教授古琴知識更加親民,易于被大眾接受,最終達到普及古琴文化的目的。
1 設計背景
現如今,不少城市中也有普及古琴文化的藝術中心,通過教授古琴知識來弘揚古琴文化。但鑒于古琴自古以來都屬于高雅藝術,專業學者少且學習古琴成本高,這樣傳統授課方式僅能夠向文人高知識分子普及古琴,受眾人群狹小,并不能向廣泛的普通人群輻射開來。要想讓普通群眾了解古琴藝術,最基本的是要對群眾進行掃盲式的普及,讓人們對古琴有一個最基礎的正確認識,為古琴文化的傳播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我們寄希望于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希望通過文創設計使古琴文化走進千萬家。
2 設計調研
在文創產業剛剛興起的前兩年,市場中的文創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各類產品之間相互模仿,設計思路缺乏創新。人們設計的文創產品往往只是文化元素的堆疊,生搬硬套,沒有明顯的文化特征,不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加之商家往往只追求量而放棄了質,工藝上的粗糙和設計上的單一導致了文創市場的冷淡。文創產品以創意為核心,最要緊的是吻合當前的市場導向,這樣才能創造價值,實現價值。[1]隨著國外文創產品潮流的興起和國內文創觀念的逐步完善,市場上文創產品種類日漸豐富,質量日益提高,一些文創產品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例如故宮文創、道文創、九木雜物社,這些文創品牌在傳播文化的同時有著自己獨特鮮明的品牌特征,讓消費者耳目一新,深受人們喜愛。
2.1 現有文創產品
現在有無數設計新穎、創意奇巧,受市場青睞的文創產品值得學習和借鑒。例如,故宮文創風靡一時的文創膠帶紙(如圖1),提取杏黃色緞綴繡八團云龍女夾龍袍的紋樣作為平面元素,重組結構搭配顏色設計了這款膠帶紙。由于造型精致,賞心悅目,因此常被用于裝飾口紅、筆記本、手機等生活日用品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故宮另一類較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則是御貓擺件(如圖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都喜歡養寵物陪伴自己,或貓或狗。故宮文創將消費人群定位到有寵物的人和愛貓人士身上,以故宮中的御貓為原形,將其擬人化,豐富形象,和故宮常見的景物結合,形成或坐或臥,或嗔或喜的可愛形象。雖然御貓擺件是一件裝飾品,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但是它靠著生動有趣的造型、別具一格的故宮特色,吸引了消費者眼球,博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2.2 現有古琴文創產品
古時,琴、棋、書、畫被稱為“雅人四好”,琴即指古琴,被排在首列,是文人墨客喜好的高雅藝術之一。以古琴為元素設計的文創產品也主要是擺件、硯臺、書簽、鎮紙、香插等與文學藝術相關的產品(如圖3、4、5),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但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他們追求的是實用性與美觀性,香盤、鎮紙這類文創產品與日常生活聯系并不密切,使用率不高。并且這類文創產品多追求精致高檔,所使用的材料多是木材、石材等,成本較高,與其他文創產品相比性價較低,因此受眾人群較小,傳播效果不佳。
3 設計分析
推廣古琴這類的非遺文化使其被大眾了解,發掘和提煉古琴文化元素是基礎。同時還要圍繞產品的功能、體驗以及給用戶帶來的價值與用途,使其成為能夠多維度開發的文創產品。[2]
經過對市場上已有的文創產品包括古琴文創產品的調研,可以發現受歡迎的文創產品都有一些共通之處。這些文創產品精準定位消費者,研究其消費心理和生活習慣,通過設計使文化元素表現鮮明,深挖出了最具文化代表性的特點,使人影響深刻,而不是生硬的元素堆疊。文創產品設計的發展必定需要傳承性和創新性。[3]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不能通過簡單的符號挪用來傳承和發揚。[4]除了設計方面值得學習以外,這些文創產品在種類、材料以及系統化方面更是值得借鑒。在種類方面,受歡迎的文創產品種類多重多樣,涉及范圍廣泛,涉及與生活相關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考慮到消費人群多以年輕人為主,且產品定位在日用品上,在保障消費者能無負擔可數次購買的情況下,在材料方面多以紙張、塑料、織物、橡膠、木材等制造成本較低的材料為主,以便應對市場需求可大批量生產。最為值得學習借鑒的是系統化設計的思路,以一種文化或者一個主題為核心,作為各類文創產品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品牌形象。
目前,雖然我國的古琴文創產品設計處于相對空白的領域,存在產品數量較少、類型單一等缺點,但是像古琴這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千年的積累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故事和內涵。這些就是文創產品設計不斷創新的素材源泉,是非物質文化與文創設計相融合的最大優勢。在進行古琴文創產品設計時,可以學習和借鑒成功設計產品的思路和理念,例如系統化設計。在統一的設計規范和標準的基礎上,尋找關聯點將古琴文化中的歷史、故事等有機地聯系起來,如經緯線一般形成整體。古琴藝術元素多種多樣,有著與其他樂器截然不同的樂譜形式“減字譜”(如圖6),減字譜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符號系統,其左右手指法和各種特有含義的符號是古琴文化極富創意的一部分。[5]隨著歷史的發展,古琴形成“伏羲式”“仲尼式”“蕉葉式”“綠綺式”“連珠式”等數10種形制(如圖7),又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了各種名家名琴的傳奇故事。這些都可以圍繞一個主題,設計多個系列的產品,將文化資源整合在一起,達到品牌效應。
在文創載體上的選擇,由于文創產品并非剛需,影響用戶購買及使用時間的因素很多。[6]在產品上要考慮到成本造價、市場需求、消費對象、文化傳播等因素,在選擇文化載體時注意選擇大眾熟悉的日用產品如織物、裝飾品、餐具、出行用品。這些產品價格親民,使用率高,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將古琴文化與日銷品相結合來達到擴大傳播范圍的目的。
4 結語
文化是古老的,但是傳承文化的人是年輕的。我們要勇于打破傳統的傳播發展方式,將古琴文化通過設計提煉,在色彩、外觀、材料的輔助下以系統化、專業化的方式輸出,形成符合時代潮流并受人喜愛的古琴品牌文化,讓非遺文化年輕化、大眾化,走進尋常百姓千萬家。
參考文獻:
[1] 黃益,劉遵月,郭寬榮,季成誠,尹強.文創產品設計方式研究——以南京民國建筑文化為例[J].戲劇之家,2019(02):131-132+138.
[2] 倪婕,趙寅.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121-122.
[3] 張琪,張榮強,祝峻.基于南京歷史文化傳承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以南京城墻為例[J].家具,2018,39(03):79-83.
[4] 林禹晨,方慧玲,任新宇.基于傳統文化的家居產品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19):128-129.
[5] 胡丹.古琴減字譜的數字化應用[J].印刷雜志,2014(05):59-62.
[6] 施佳露,郁舒蘭.參與式設計理念下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