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超 王云中
摘 要:駁岸是水陸生態交錯帶,具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格局,是水陸空間能流、物流交換的廊道,也是人們濱水休憩空間,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價值與景觀價值。傳統駁岸單一地考慮防洪安全問題,忽視了駁岸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本文以河流駁岸為研究對象,基于景觀生態學研究,提出景觀生態駁岸構建方法,包括駁岸設計原則、駁岸空間設計法則、駁岸縱平面、橫斷面形態設計以及駁岸植物群落配置方法。補充景觀生態駁岸空間設計理論與方法,提出構建具有防洪安全、生態、景觀、可持續的河流駁岸綜合的廊道空間設計策略。
關鍵詞:生態駁岸;景觀廊道空間;景觀構建策略;水陸交錯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河流駁岸空間被侵占,渠化河流,硬化駁岸,河流失去自然調蓄的緩沖空間,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如何構建具有韌性的駁岸生態系統,營造景觀風貌,是目前城市建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生態駁岸是指運用植物、土木工程等相結合,對河道坡面進行防護,具備水文交換的調節功能,并具有景觀效果的護岸形式。駁岸形態設計可按所處區位不同進行相應的設計,分為河流城市段型與鄉村自然段型駁岸兩類。河流鄉村段駁岸重點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河流城市段駁岸是城市重要的濱水開放空間,必須營建具備防洪、生態、景觀多功能廊道空間。
1 生態駁岸的功能
第一,有利于護岸的穩固性,減少水土流失;第二,有利于水體和岸坡土壤的水文交換;第三,有利于營造水生濕生陸生植物、水生陸生動物、兩棲類動物、微生物的良好生境;第四,駁岸泥土、植物根系、生物等過濾、降解來自河道外的污染物,保證河流健康水質;[1]第五,有利于人的活動需求,滿足休閑游憩功能。
2 駁岸生態系統結構
駁岸生態系統是指駁岸空間內的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不斷地促進行能流與物流交換。駁岸生態系統主要由非生物因子與生物群落組成。非生物因子包括土壤、水分、陽光等;生物群落包括生產者(駁岸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微生物)。[2]
駁岸植物是駁岸生態系統有機物的生產者,居于重要地位。駁岸動物是駁岸生態系統的消費者,包括脊椎動物(主要有小型哺乳類、游禽類、兩棲類等)與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類、軟體動物等)兩大類。駁岸分解者主要包括細菌、真菌等。
3 景觀生態駁岸構建策略
3.1 設計原則
(1)穩定性原則。駁岸結構的安全是設計中要重點考慮的方面。確定駁岸形態與使用材質,進行相應的穩定性驗算,需要與土木、水利與景觀工程師共同協商解決。[3]
(2)生態和諧原則。生態駁岸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減少人為改造,為動植物、微生物提供棲息繁衍空間,維持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3)因地制宜原則。河流不同的河段由于流速、坡岸基質以及景觀的要求不同,在設計時要因地制宜,有寬有窄,有陡有緩,營造豐富的岸線形態。
(4)連續性原則。保持駁岸功能的連續性、駁岸生態的連續性、駁岸景觀的連續性、駁岸文化的連續性。
(5)景觀性原則。城市段駁岸作為城市濱水公共空間,親水性強,應具備良好的視覺感受、心理體驗等特點,成為人們公共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
3.2 駁岸縱平面形態設計
河流城市段駁岸人的參與度較高,屬于集聚型濱水活動空間。駁岸縱平面設計應遵循生態性、親水性、空間豐富性與觀賞性4個原則。
生態性體現在裁直取彎,河流蜿蜒性易形成和河流相適應的自然型駁岸,降低河道坡降比,減小水流流速對駁岸的沖刷,增加駁岸的穩定性。增加陸地與河流接觸面積,利于能流、物流的傳遞,提高駁岸空間的生態性,打造城市生態緩沖帶;親水性體現在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賞水體;空間豐富性能提高駁岸空間的層次性,提升游憩體驗。可以與濱水復式堤、擋土墻、微地形、植被等進行配置設計,形成豐富的濱水空間;觀賞性重點體現在巧妙設置合適的觀賞點以及合理配置植物形態、顏色。四者相互協調,營造城市段駁岸宜人的駁岸濱水空間。
河流鄉村段駁岸應遵循生態性與親水性原則,輕設施減少人為過度干預,滿足基本的游憩活動。駁岸應采用鄉土生態環保材料,比如游憩步道材料使用滲透性高的碎石子。
3.3 駁岸橫斷面形態設計
駁岸的豎向空間設計是橫斷面形態設計的關鍵。受到河道水流季節性漲落變化,構建合適的河灘濕地、洪泛灘等緩沖區域以及適宜的游憩空間。
河流城市段駁岸橫斷面形態依據坡岸坡度比分為垂直式駁岸、傾斜式駁岸與階梯式(人工臺階式,可與綠化結合)駁岸。[4]城市段駁岸橫斷面形態設計同樣遵循親水性、空間豐富性、觀賞性以及生態性原則。河流城市段駁岸橫斷面設置多層復堤,與園路相結合,堤高度依據河流豐枯水位線設置,給人們提供休閑步道,豐富駁岸的親水性與空間關系,堤頂采取工程與景觀相結合的措施進行加固。依據植物不同的水文特性,種植水生、濕生、陸生植物,起到植物加固堤岸、美化環境的作用。設置科普教育展示區,發揮寓教于游的作用。營造城市段駁岸防洪、生態、游憩的綜合廊道空間。
鄉村自然段駁岸橫斷面形態著重考慮其生態價值,依據坡岸坡度比分為傾斜式緩坡駁岸與梯田式坑塘駁岸。梯田式坑塘駁岸依據河流淹沒期,修筑若干級擋土墻,內種植水生濕生植物,擋土墻頂部與園路結合,可供游憩觀賞。[5]傾斜式緩坡駁岸適用于較梯田式坑塘駁岸坡度較大的地段。
鄉村自然段駁岸橫斷面更注重生態功能。河流受水流速度、土壤地質等因素影響,會出現凹凸河岸。駁岸凹岸適宜做出陡岸,受損嚴重區域應結合塊石、石籠、混凝土樁加強坡腳坡身,深根性植物綠化進行輔助加固,提升穩固性與安全性。[6]凸岸適宜緩坡處理,結合砂石淺灘、植物護坡,凹岸重點處理好岸頂加固,防止洪水溢流。
3.4 生態駁岸植物群落配置
(1)生態位理論應用。生態位是衡量物種在群落中時空位置及功能關系的重要依據,對景觀生態中植物配置具有指導意義。對其進行描述時,通常采用生態寬度與生態位重疊兩個指標。
生態位寬度,是反映物種適應環境和利用資源的能力。生態位寬度越大,物種適應環境能力也越大,利用資源越廣泛,分布范圍越廣。一般草本植物生態位較寬。生態位重疊,是反映多個物種對資源利用的相似性和競爭性。重疊值越大,物種對資源競爭越激烈,甚至導致某個物種的消失。[7]
運用生態位理論進行駁岸植物群落配置,考慮其優勢種與伴生種生態位寬度與重疊情況,建立穩定駁岸植物群落。
(2)駁岸植物作用。植物作為生產者,是維持生態系統正常運轉的能量來源,是維持穩定的駁岸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植物根系深根固土,淺根加筋,改善土壤結構,加強河岸的穩定性;優化植物配置,增強景觀的觀賞性,打造城市濱水風貌。
3.5 生境營建
岸底區河流沖刷嚴重,進行拋石護腳,增強其穩定性。在較大石塊上布置小礫石,種植濕生植物,構建人工魚巢,提供魚類的繁衍棲息場所。該區域逐漸形成濱水草叢,吸引喜水類昆蟲,如蚊子、蜻蜓幼蟲以及兩棲類動物;植物根系以及石塊表面更易形成生物掛膜,提供微生物生存環境。
岸面進行坡體加固,坡面保護措施。廢棄木材、磚瓦、樹枝進行整體捆扎,礫石等共同置入坡岸內,重點修復區域用混凝土樁固坡加固。坡面喬灌草植物與碎石護坡結合,植物根系利于牢固坡岸,進一步增加其穩定性,使其抗沖刷,防止水土流失,提供生物生存空間。岸頂種植防護林,既是河流防洪的安全屏障,又提供了鳥類等動物綠色遷徙廊道。
4 結語
駁岸是水陸異質性斑塊的生態敏感交錯帶,是脆弱且珍貴的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同時也是城市與鄉村濱水開放空間的靚麗風景線,應兼顧保護自然環境與景觀游憩功能。本文提出了景觀生態駁岸修復策略,補充完善了河流駁岸空間設計理論與方法,希望為駁岸景觀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周江.論景觀水系整治中的護岸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4(3):49.
[2] 李洪遠,鞠美庭.生態恢復的原理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88-89.
[3] 李勝.園林駁岸構造設計案例解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25+42.
[4] 丁麗澤.城市河道生態駁岸評價與設計應用——以寧波江東區河道為例[D].浙江工業大學,2012:16.
[5] 俞孔堅,胡海波,李健宏.水文多變情況下的親水生態護岸設計——以中山岐江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01(6):49.
[6] 張誼.論城市水景的生態駁岸處理[J].中國園林,2003(1):54.
[7] 岳邦瑞.圖解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