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華
摘要:隨著服裝設計的發展,很多設計者開始嘗試更多樣化的設計,其一則是在針織面料的服裝設計中應用我國傳統服飾平面結構。對于平面結構的應用,設計者考慮到針織面料與該結構結合時,服裝設計工藝創新,并突出體現出針織面料功能性,還應當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有機地結合,設計出更高品位的服裝。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平面結構;針織服裝設計
傳統服飾中常用的一種結構就是平面結構,此結構有著濃厚傳統文化的韻味,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此結構在發展中也蘊含了很多流行元素的審美情緒,有更多樣的設計展示與詮釋。
1、中國傳統服裝平面結特征
1.1“十”字型的平面結構
此種類型的平面結構就是以“十”字的形狀進行裁剪,或者用對稱折疊的手法,構成“T”字形狀的成衣形態。此結構是我國傳統服飾中核心形態,構成成衣款有襦襖、袍衫、深衣等。深衣特點是,上衣和下衣連在一起,袖子比較寬,并且很長,交領右衽,腰部有系帶,分成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含蓄內斂和端莊穩重的著裝氣質;長衣袍服則是上下一體的通裁方法,衣長會達到腳踝,雙層稱之為袍,單層稱之為衫,兩側也有開衩形式,袖子寬且肥大;襦或者半臂都是短衣,衣長比較短,袖子也比較窄和短,兩邊設計開衩,腰部有束帶。另外就是衣身結構,一般將袖子中縫定為界線,前后保持對稱,并以中心線為界線左右對稱,刨除前身的門襟開縫之外,其他結構的尺寸幾乎一樣。歷史發展過程中,裁片完整、衣袖連裁、中間拼縫,這種形式的袍服,是我國傳統服飾“十”字平面結構的典型。
1.2筒型平面結構
這種結構就是無袖上衣以及傳統褲裝的平面結構類型。從造型結構上看,無袖的上衣一般以“一”字型為基礎,縱向折疊,挖出領口,打開門襟,合縫在一起,留出袖口,構成簡單的筒型結構,成衣款式就是清代霞帔和坎肩馬甲。坎肩沒有袖子和大襟,也沒有琵琶襟和對襟,可以制成立領、圓領、交領,衣服長度到跨部;霞帔在清代的時候,有著比較大的變化,左右合并、帔身變寬、圓領對襟,同時沒有袖子,衣長可以達到膝蓋,形狀像比甲;還有就是褲裝,以“一”字型,在橫向折疊,構成筒型,將左右兩片連接,留出襠部。這種筒型結構,相對“十”字結構,可以滿足檔位、肩袖等部位動作的需求,可是依據為平面結構。
1.3單一式平面結構
單一平面結構一般在傳統服飾配飾上看見的比較多,比如,羅裙、云肩、褻衣,它們都是以簡單一片式或者幾片,拼接在一起形成。明代的時候使用的主腰,外形類似抹胸,還有肚兜,也都是簡單的一塊一片,均需要細帶做固定。云肩類似披肩,分成荷花形式、柳葉形式、四合如意形式,裝飾的手法比較多,結構還比較簡單,也是幾何裁剪拼接。還有就是用一片的衣片抽褶,或者多片拼接方式,解決互動和腰臀尺寸差的問題,像馬面裙和羅裙等。
2、中國傳統服飾的平面結構在針織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2.1創新服裝設計工藝
傳統服飾的平面結構,更加關注服飾整一性,因此在使用布料的時候,盡量保證布料完整,盡量不進行裁剪。而針織面料衣服的設計,因為針織工藝的散脫性,同樣要減少衣身線條分割。從這點上看,兩種設計在工藝上有相同點,結構簡單并且接縫比較少。傳統服裝以平面造型為主,運用服裝裝飾手法、材質、色彩的結合,體現出服裝的差異性,這就是以工藝不同來展示出服裝的多樣性。針織面料一般則從工藝組織、紗線原料等變化方式上,對平面結構的服裝進行豐富,從而體現出服裝差異性,這同針織服裝的設計趨勢有一定契合的地方。針對工藝而言,無縮縫、無“省道”的平面結構,在服裝局部功能上可以解決針織面料的設計工藝問題。例如,交領或者對襟的直領,自身形狀是直的,然后縫合到衣片后,用在肩頸點的轉折位置,就會不貼,可以運用傳統工藝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2.2突出體現出針織面料功能性
第一,對于針織面料而言,與傳統梭織面料做對比,其保暖性和舒適性更強。第二,針織面料的平鋪也不容易出現褶皺問題,折疊保存也沒有什么大礙。第三,傳統服飾中平面結構運用的無“省道”,均會留出很多松量在袖肥、肩斜、腰圍、胸圍的地方,同西方立體結構相比,松量部位會出現褶皺問題,對于人體一些部位的運動也有影響,行動不是很方便。但是,將平面結構運用在針織面料設計服裝,這能以針織組織方式對松量進行改變,避免褶皺出現,也能方便著裝者運動,行動更加自由。
2.3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
針織面料多變且豐富,在造型上也與梭織面料不同。因此,從視覺角度去看,平面結構類型的服裝,更加重視服裝自身自然輪廓的造型以及人們穿著上自然顯示出的效果。而針織面料有一定立體的肌理效果,與變化的工藝組織結合,則有更強的彈性伸縮和懸垂性的效果。人們穿著平面結構的服裝,可以表現出人體運動的動態變化。針織面料與平面結構結合,則以面料的彈性,表現出流動、飄逸、寬松的不確定動態沒,因此從審美角度上看,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很多服裝設計師對于服裝的裁剪和幾何構成有了新的設計,以不同的方式發揚著中國傳統服飾中平面結構。此時針織服裝的設計師也開始用平面結構設計服裝,為針織面料的服裝帶來了更多可能行。
參考文獻:
[1]彭薈.探索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服裝設計的有效融合[J].科技資訊,2019,17(26):215+217.
[2]蔣麗萍.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服飾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山東紡織科技,2019,60(04):36-39.
[3]董紋杉.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啟示[J].現代經濟信息,2019(1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