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 邵玲
摘要:執行轉破產制度于 2015年2月首次提出, 2017年1月又做出了細致的規范。但目前,“執轉破”制度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通過分析“執轉破”制度啟動方面的不足,并從三個方面提出建議,致力于完善破產法律制度設計,為我國“執轉破”制度的完善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執轉破;啟動難;當事人主義;職權主義
一、概述
為了解決“執行難”的困境,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2月發布民事訴訟法解釋,其中以3個法律條文首次對執行不能而轉破產制度做出了規定;2017年1月發布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的指導意見,對執“執轉破”程序的規則做出了細致的規范,這對于執行難這一困擾中國司法層面重大難題的解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就目前的運行實況來看,“執轉破”制度尚未實現預期效果與制定初衷。筆者認為,目前“執轉破”制度之所以運行不暢,是由于“執轉破”啟動模式存在不足,繼而導致“執轉破”制度不能有效實施。
我國“執轉破”制度是基于債權人本位,保護以私權為核心的債權債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大多取決于民事主體的意思。因此,我國在立法層面,將執行轉破產程序的啟動以當事人申請主義為主,在確保私權為核心的前提下,針對特殊案件,即自治主體失靈時,立法將職權主義作為兜底性規范,促進破產程序的順利啟動。筆者認為,我國立法對于兩種啟動模式的設立都存在不足,這恰恰是我國民事執行轉破產制度難以適用和實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當事人申請主義以及職權主義存在的不足
(一)當事人申請主義存在的不足
當事人申請破產的法律依據體現在《企業破產法》,即企業法人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并且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破產申請。當事人申請主義是指在執行階段被執行人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的,依被申請人或申請執行人的申請,由執行程序向破產程序轉變,從而清償債權債務關系。當事人申請主義是執行轉破產制度的優先啟動模式,但就目前“執轉破”案件受理的情況來看,當事人申請啟動執行轉破產的主觀意識不強烈。此種現象的存在,筆者將分別從被申請人和申請執行人兩個主體方面進行分析。
對于被申請人來說,其作為債務人,最嚴重的是,一旦由執行程序轉為破產程序,會導致其喪失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資格,被迫出清市場地位。其次,根據我國《企業破產法》以及《關于審理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旦企業申請破產后,其相關信息將會通過各種媒介公之于眾,公告消息將會給企業造成大量負面影響。同時,企業申請破產的行為將會影響其商業信譽,我們知道,商業信譽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所在,一旦丟失了商業信譽,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就會受到影響。同時,企業一旦申請啟動破產程序,就會進入大量的審計清算環節,在此環節中,一旦企業既往的不正當經營行為、違法犯罪問題被揭發出來,相關利害關系人及管理人將會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綜合以上種種原因,作為債務人的企業通過平衡各種利害關系,會認為啟動破產程序“百害而無一利”,因此不選擇啟動破產程序。
對于申請執行人來說,作為債務人,其已經清晰的了解到,一旦案件進入破產程序,基本上就可以認定債務人已經沒有能力償還到期債務,實現清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與這種已知結果相對應的則是要收集大量申請材料,尋找大量證據,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可到頭來還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果。因此,基于利弊和理性分析,債權人也不會向人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
(二)職權主義存在的不足
基于上文,我們可以看出當事人主義優先啟動模式存在著諸多不足。因此,為了打破執行僵局,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我國立法將公權力機關依職權啟動“執轉破”程序作為兜底性規定,允許在特定條件下,采用職權啟動模式,促進破產程序的順利啟動。但我們仍需明確是,法院依職權啟動破產程序,對當事人的利益會產生嚴重影響。通常情況下,法院依職權行為仍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前提,而職權主義的啟動體現了國家過分干預的原則,在私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中,公權力的過分介入不僅會增加當事人的抵觸程度,而且還會造成公權力機關的成本浪費,對債權人實現到期債權的意義性不大。
通過簡要分析我國執行轉破產制度的啟動模式,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立法將當事人主義作為一般性原則,同時在當事人主義失靈時適用職權主義的啟動模式還無法充分契合司法實踐所追求的法律效果。如何遵從債權人本位的立法原則,并通過司法公信力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仍是我國破產法律體系面臨的主要挑戰。
三、執行轉破產“啟動難”問題的實踐完善
(一)強化多元主體身份,完善案件啟動模式
根據《企業破產法》規定,在申請破產重整案件中,債權人和債務人都有權提出“執轉破”申請,可筆者認為這兩個申請主體都存在著些困境。因此,強化多元主體身份無疑是必要的。例如,可以賦予非申請執行人的普通債權人申請啟動執行轉破產的權利,這樣不僅可以維護普通債權人的權益,還可以促進案件的執結效率,完善案件啟動模式。
(二)設立明確啟動標準,強化職權主義地位
目前我國破產法律體制下,職權主義啟動模式相對模糊,執行法院存在較大自主性,因此,應當設立明確的標準,強化職權主義地位,只要案件符合相關法律標準時,執行法院可以排除當事人意志,依職權決定啟動“執轉破”程序。雖然有些人認為這種做法會剝奪當事人自主權,但我們認為這是符合破產法律內涵要求的,不僅順應背立法原則,還可以更好的解決執行轉破產啟動難的問題。
(三)構建資金保障制度,推進案件執結效率
在司法實踐中,一旦案件進入破產程序,基本上就可以認定債務人無財產可供執行,相關破產費用如何負擔就成為了現實難題。因此,可以建立資金保障制度,例如設立相關資金保障體系,專款專用;對破產費用減交緩交政策等此外,這樣不僅可以推進案件執結效率,還可以使債權人的利益盡早實現。
參考文獻:
[1]范志勇.論“執轉破”的啟動與程序銜接[J].商業研究,2019(07):143-152.
[2]趙澤君,林洋.“執轉破”程序啟動模式的分解與重塑[J].政法論叢,2018(03):63-73.
[3]龍亮.民事執行中破產程序啟動難困境與突破[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3):172-177.]
基金項目:
1.本文為2019年鞍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鞍山地區法院執行工作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問題研究”[項目編號:as20192011]階段性研究成果.
2.本文由遼寧科技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費支持 [項目編號:1014620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