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信息的傳播過程也越來越高速。微信作為一種新媒體,每時每刻都在為不同的微信用戶傳播海量信息,但是在這一傳播過程中,不少著作權人的權益受到侵害,嚴重打擊了原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本文擬對微信作品的認定、微信平臺存在的侵權類型、救濟措施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微信作品;侵權行為;救濟措施
一、微信平臺有關“作品”的判斷
“獨創性”和“可復制性”是判斷某智力成果是否為作品的兩個實質條件。關于獨創性,在傳統著作權法觀念中,較長篇幅的作品才能體現獨創性。而微信作品常常篇幅較短,但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篇幅短的作品就缺乏獨創性,這些智力成果若能彰顯出作者獨立的思想,體現出作者的獨特智慧,便能認為此成果具備獨創性。關于可復制性,微信里的文字、聲音、視頻等表現形式都以微信平臺為載體,可被網民感知,并且能夠被人們轉發、分享給微信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由此可見,這些借助載體呈現的成果具有可復制性。
二、微信平臺上的著作權侵權類型
在微信領域,由于網絡平臺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傳播范圍的廣泛性,加之微信作品的表現形式特殊,在認定受保護的微信作品上有一定困難,因涉及多方主體且侵權發生借助于網絡媒介,一旦出現可能侵犯微信作品的著作權行為,在認定侵權涉及主體、侵權行為、損害結果以及有無因果關系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復雜性與困難性。在微信平臺上的侵權行為主要涉及了以下著作權權利:
1.微信作品的署名權
微信用戶在朋友圈發布作品時的署名方式大致有兩種形式:第一,在作品當中署名,如在作品的標題下方或者作品結束的地方署名;第二,未在作品上署名,而是通過微信名來識別作者身份。微信朋友圈發布后,其他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名識別發布者身份,微信名或為真名、或為假名,但都能起到識別作者身份的作用。微信用戶無論通過上述哪種方式來完成微信署名,均可視為行使署名權。微信個人用戶和微信公眾號版主在轉發他人朋友圈上的作品時,原則上應當署上原作作者的姓名,尤其是作者未在作品上署名的,轉發者應當特別注明作品的來源和作者身份,否則就可能侵犯作者的署名權。
2.微信作品的修改權
修改權是指作者有權修改作品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如今一些公眾號或者微信個人用戶將原創者的作品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稍加修改后發布,這就侵犯了作者的修改權。更有甚者將原創者的作品修改后,在他人作品之上署上自己的名字,這就是典型的抄襲行為,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和修改權。
3.微信作品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在公眾號中,粉絲轉發給好友及分享到朋友圈的作品都只能夠原文轉發,不允許更改原微信的內容,因此不涉及對原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但是,不乏一些公眾號或者微信個人用戶將原創者的作品進行修改后發布,修改后的作品歪曲了原創者的本意或者惡意篡改了原創者的意圖,這些行為則是侵犯了保護作品的完整權。
4.微信作品的復制權
復制權一直是著作權人所享有的“核心”權利。最初的復制主要是將作品復制在紙張等媒介上。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又將作品復制在膠片、磁帶和計算機的內存中。現如今,在微信轉發過程中,用戶只需在手機上簡單操作,就可以進行“數字化”的復制。在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中,隨處可見各種微信作品的分享信息,但是是否得到了作者的授權就不得而知了。部分公眾號版主,為了獲取粉絲的關注,復制他人受關注度高的微信作品,且故意刪除被復制作品的作者信息和原始出處,以創作者的名義發布這些信息,嚴重侵害了著作權人的復制權。
5.微信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在網絡出現之前,傳統的傳播行為只是一種由受眾被動接受的“單向傳播”,而受到信息網絡傳播權控制的行為是“交互式網絡傳播行為”。首先該行為應當通過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微信用戶轉發微信作品,就使得作品“上傳”至或放置在網絡服務器中供其他微信用戶下載或瀏覽。其次,該行為應當是“交互式傳播”行為,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而微信用戶利用朋友圈轉發他人作品后,其好友就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該作品。
6.微信作品的匯編權
匯編權是指作者享有的,許可或者禁止他人將自己的作品收入某一匯編作品的權利。匯編人在創作匯編作品時,應當獲得原作品權利人的許可,否則就會侵犯作者的匯編權。在微信公共號中經常能看到各種匯編作品如“搞笑視頻集錦”,如果事先未取得匯編作品中的每個獨立的視頻作品的著作權人的許可,即侵犯了原作者的匯編權。
三、微信平臺著作權侵權的救濟措施
微信作為一款綜合性的即時社會化媒體通訊工具,微信作品實際時效性很強,此直接導致了若依傳統的方法和途徑來保護著作權,不但發現侵權困難,實際操作繁瑣,而且維權周期長、成本高,同時微信作品侵權也面臨著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利益平衡問題。所以采用傳統的侵權救濟途徑維權可能會力不從心,應該對微信作品來進行特殊侵權救濟渠道。
1.建立微信著作權登記制度
微信平臺作品著作權保護的難點之一是著作權歸屬難認定,原創作品一經發布便會遭到全盤復制,權利人的身份都無法確定。我國《作品自愿登記試行辦法》規定:“作品實行自愿登記。作品不論是否登記,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權不受影響。”但微信原創作品是否可以實行自愿登記以及其他相關事項還找不到明確的司法解釋。建立微信作品的著作權登記制度使原創者的身份記錄在案,才能消除微信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糾紛。目前微信平臺對原創作品添加的“原創”標識暫可作為法律確定著作權人原創身份的依據。
2.求助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性質的非官方組織,著作權集體管理的范圍應該包含互聯網環境。微信平臺上作品的著作權人可以根據其作品的性質委托不同的著作權協會行使其著作權維權事宜在這種書面授權形式關系中,著作權人和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實質上是信托關系。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8條,著作權人可以書面形式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為其維權。依法成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以自己名義起訴。
參考文獻:
[1]呂凱,王錦.微信平臺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01):17-23.
[2]楊延超.與微信平臺有關的著作權問題研究[J].知識產權,2015(08):47-52.
[3]王春梅.微信公眾號傳播他人作品行為性質辨析[J].法學論壇,2015,30(03):30-35.
作者簡介:袁莉(1994.08-),女,江西吉安人,碩士研究生,單位:上海大學,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