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伶俐
近年來,許多謠言披著科學的外衣在網絡熱傳,這些斷章取義、偷梁換柱、夸大其詞的謠言在網絡上盛傳一時。面對網絡謠言,我們需要理性的頭腦、冷靜的思考,努力做謠言的終結者,讓謠言止于真相。網絡謠言不僅惡化網絡環境,隨著互聯網與人類社會日益密切的聯系,網絡謠言對社會的發展可謂百害無一益。目前,我國針對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尚不完善,對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仍存在較大的空間。
一.網絡謠言的立法現狀
所謂謠言,《辭海》的釋義是指“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或捏造的消息”。而網絡謠言則是以網絡為載體在公眾中傳播的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或捏造的事實,其具有典型代表性。根據中商情報網訊,日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上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59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61.2%,較2018年底提升1.6個百分點。其中農村網民規模達2.25億,占整體網民的26.3%,較2018年底增加305萬人;城鎮網民規模為6.3億,占比達73.7%,較2018年底增加2293萬。”隨著網民數量的日益增長,以及網絡這一載體自身具有的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多、傳播范圍廣、危害性大等特點,我國的網絡謠言帶來的危害日趨嚴重,不僅對網絡安全帶來沖擊,而且進一步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發展,網絡謠言成為社會發展的惡果之一。目前,我國對于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仍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的法律法規仍在不斷完善與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在網絡上造謠、傳謠,散布虛假信息屬于治安管理處罰法調整范圍。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嚴重的會追究刑事責任。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二)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由上述法律規范可知,我國針對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仍處于由淺入深、由抽象入具體、由萌芽入蓬勃的趨勢,網絡謠言的現狀依舊亟待整治。
二.對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的建議與期許
治理網絡謠言,法律規制必須先行。網絡社會有法律底線,傳播網絡謠言屬于違法行為,廣大網民應自覺抵制網絡謠言。建立健康網絡環境重在提升網民的網絡謠言辨別能力,而關鍵之處則在于法律規制的相對滯后導致對網絡謠言的罪責懲處未貫徹到實處。因此,健全與完善對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迫在眉睫。
1.明確界定網絡謠言的法律責任
網絡言論的規范,依賴于人的道德理性,更需要以法律武器加以保障。關于謠言的罪與責的法律條款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但在具體實際應用時缺陷暴露無疑:有關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定分散且語義不一,缺乏明確而統一的法律規制;部分法律條文規定滯后,與當今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所偏移,難以具體應用到實際有效解決問題;所規定的罪與責不相統一,懲處力度小,難以起到懲一儆百的社會效果,導致網絡謠言泛濫而起。聯系目前法律的缺位情況,筆者認為落實網絡實名制是關鍵所在,使公民意識到如果發表的言論不當,同樣會受到追究,從而從源頭上遏制網絡謠言的產生。當傳播謠言的嚴重程度已經上升至刑事問題時,受害方著實應該利用訴訟的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有明確的網絡注冊賬號”就可以認定為有明確的被告,可以提起訴訟。受害人可以對造謠者按照“網名”先起訴,立案后查明造謠、傳謠者的真實身份,進而追究其法律責任。
2. 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構建全方位網絡法律體系
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更是遏制網絡謠言傳播的重要保障。由于立法往往落后于實踐,加上我國的網絡輿情情況,針對網絡謠言的法律規范存在許多缺位。縱觀別國對網絡謠言法律規范的探索成果,我國理應借鑒與完善。美國設有《電腦犯罪法》、《通訊正當行為法》等130項法規,對包括謠言在內的網絡傳播內容加以規范。美國司法部門在十幾年前就已開始關注網上造謠案,且懲治力度和社會影響都頗大。法國除了有完備的法律規范外,還另辟蹊徑,一些網民和記者自發建立了辟謠網站,鼓勵公眾將有核實過的、有助于辟謠的信息公布于眾。日本設有網絡謠言編造罪和參與編造罪,對制造謠言的人處最高3年監禁以及罰款,可見懲治力度很大。因此,日本地震期間,與鄰國漫天飛舞的謠言和民眾恐慌相比,日本國內非災區的普通民眾反而更加平靜。對于我國而言,借鑒他國針對網絡謠言的立法長處,進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構建全方位網絡法律體系是重中之重。筆者認為,應該細化民事、刑事、行政三方面的法律責任,統一而明確地追責與懲處,做到罪責相一、罪責相稱。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遏制網絡謠言的興起與傳播,為構建網絡這片凈土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