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浩
經過長達數千年發展的中國傳統建筑,形成了以木結構為基礎的建筑體系。從春秋、戰國土木混合高臺建筑的出現到漢代完成五種基本的屋頂形式標志木構建筑體系的形成;唐代木結構建筑趨于成熟和完善,有大量的大型建筑;明清時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這說明中國的傳統建筑始終一脈相承。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起源于古希臘時期,古羅馬則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古羅馬《建筑十書》的誕生,成為西方社會建筑設計的典范。
一、中西方建筑材料對比,
木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主體結構,屬于木結構體系;石頭是西方建筑的主要材料。除了自然因素和生存環境的影響外,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響更為重要。首先,中國傳統社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緊密相連的。木材取自自然,與泥土有生命之親。然而,西方人的理念是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注重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往往利用石材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寸來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
二、中西建筑法式所產生背景的對比
中國傳統建筑自秦漢到唐宋以來,木構件結構發展趨于成熟,形成了以斗拱為特色的木構體系。宋代建筑的發展日趨成熟,并正式編纂了《營造法式》一書。這是一本針對建筑類技術的專書,當時統治者希望能夠制定規范的標準來控制建筑的用功、用料以節制政府的財政開支。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發現兩宋經濟十分發達,它是有財政實力能夠去修建這些建筑群體的。而且當時的統治者比較崇尚科技的發展,統治階級的喜好帶動了那個時代的風尚。西方建筑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的建筑,主要以石頭建筑為主。到了古羅馬時期,他們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的建筑形式和結構。在古羅馬時期杰出的御用建筑師、工程師維特魯威總結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于公元一世紀出版了《建筑十書》。這是世界上遺留至今比較全面的第一部建筑書籍,西方古典建筑體系基本形成,為后來西方建筑的發展提供了藍本。
三、中西方建筑形式對比,
中國傳統建筑大多是以地面展開的群落布局,中國的宮殿、園林和民居中都有體現,而西方古典建筑則強調高大的單體,體現了個體精神。在材料方面,由于中國傳統建筑受到土木結構承載能力的限制,中國傳統建筑不利于向上發展。在精神方面,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儒家“入世”的思想,人生的幸福在于土地,在于現實生活。因此,建筑不是聳入云端,指向神秘的天堂,而是展開平面,引向人類交往的現實,這是一個簡單的內心空間,非常接近日常生活。同時,儒家“禮”“和”的思想使得中國傳統建筑強調群體的統一與和諧,而抑制了個體建筑的突出性。甚至高聳的寶塔也有多條水平線,削弱了它們高聳的趨勢。與此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筑占領了地面,則西方建筑占有了空間。比如羅馬的競技場,高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圣索菲亞大教堂,中央大廳的拱頂離地面60英尺。這些雄偉的建筑反映了西方崇拜狂熱的精神。
四、中西方建筑結構對比
中國傳統建筑通常由三個重要部分組成: 平臺基礎、墻柱框架和屋頂。其中柱子又尤為重要。它連接著屋頂與臺基。柱子是整個房子的承重部分。整個柱體,可分為斗拱、柱體、柱基礎。斗拱承受著整個屋檐的重量。唐代斗拱較為壯觀,在承重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宋代基本上保留了唐代的特點。到了明清時期,斗拱逐漸變得越來越復雜,成為裝飾構件,斗拱的功能逐漸減弱。斗拱是美學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斗拱位于柱與梁之間,作為上下梁之間的連接物。重力由屋頂上層傳斗拱,在由斗拱轉到柱身上。斗拱出來挑,可以把建筑物的屋檐挑出來,使之更加深遠,形狀更加壯觀。到清朝的時候,斗拱更多的是起裝飾性的作用。斗拱各個部分的穿插都是按照一定的力學承重原理來接合,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柱身,斷面一般為圓面。柱子的表面相對光滑,幾乎沒有雕刻。西方的經典柱式和中國古代傳統柱式也有相同之處,柱子中部略微鼓起,角柱會向內部傾斜,但是材料卻不一樣。西方喜歡實用堅固的石材,而且柱子的表面上刻有凹槽,顯得具有裝飾感。中國古代的柱子下方一般都有柱礎,柱礎一般來說,就是將柱子的承受的重力轉移到柱礎,再由柱礎把承受的重力轉移到地面中去。柱礎和柱之間通常有一結構稱為櫍。有些情況下兩者都有,有些情況下只有一個。柱基礎一般采用石料制成,起到防腐、防潮的作用,避免柱體腐蝕。西方的柱礎用石材建造,附有雕刻和裝飾,有著嚴格的比例,為了更好地體現建筑的裝飾性和整體感。
五、中西方建筑文化價值的差異
中國人注重整體的和諧,西方人注重分析的差異。中國哲學講究事物的對立與統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而西方哲學主張客觀世界的獨立性,主客觀分離,相反而不相成。對于自然也有著不同的態度,西方的態度叫作機械的自然主義,中國的態度叫作有機的自然主義。從本體的整體意識來看,中國人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運動的整體,人可以與之溝通,強調天地萬物與人同體,這叫機體哲學,也叫生命哲學,把宇宙看成是變化無窮、生生不息的東西。機械的自然主義是把自然看成是一個機械的工具加以運用,意義的來源是一個超越的主體,即上帝。這與西方的神學是相輔相成的;中西建筑哲學的差異體現在人與建筑的關系上,空間與實體互為轉化的關系中。西方古典建筑偏重實體,千變萬化,而空間衍變較少、較單調。中國傳統建筑虛實并重,實體上空間上都很豐富,氣象萬千,西方古典建筑則比較重視幾何構圖、注重建筑的雄偉綺麗。
中國傳統哲學源遠流長,數千年積淀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影響著中國傳統建筑的材料、形式、布局、文化題材、審美精神,與西方古典建筑相比,中國傳統建筑呈現出其獨特的藝術特色,這種獨特的藝術特色,在今天的建筑創作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的指導意義,在中外古今優秀建筑文化的吸收、融合、創新的基礎上,中國建筑文化將更加充滿生命力,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