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現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漢化努力是分不開的,他們的漢化政策體現在很多方面,本文將從三位皇帝的后妃角度,簡要探討這段時期的漢化。
關鍵詞:康雍乾時期;婚姻;漢化
一、女真社會婚姻簡況
(一)女真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
滿族是我國境內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上曾經的清代統治者就來自滿族。明代的建州女真是滿族的前身。女真族從先秦到隋唐相繼被稱作肅慎、挹婁、勿吉、靺鞨,自遼宋到明代才逐漸被稱為女真。
女真族最初的時候按活動區域的不同,分為三支:“一是東海女真(也叫野人女真),生活在今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二是海西女真,活躍在今松花江流域;三就是建州女真,主要在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長白山北、牡丹江和綏芬河流域活動。”[1]三支相比較,建州女真經濟發展程度最高。
但是,與發達的明朝漢族中原地區相比,建州女真的生產水平依然是非常低下的。生產方式不僅單一,而且落后原始。“建酋土極寒,或穴居而處,或采樺葉而居,行則馱載,止則張架以居,······衣豕、衣犬、衣熊、衣魚皮,······無市井城郭,逐水草山谷,射獵為生。自推豪杰為酋渠,是其君長也。”[2]落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二)女真社會的婚姻狀況
與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女真族的婚姻也是比較原始的。婚姻制度甚至宮廷婚姻制度也不健全,具體的婚姻現象也比較復雜。
在關外時,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后妃制度,努爾哈赤一共十六個妻子,全都沒有名號,都稱作福晉(除大福晉外,都叫福晉)。到其子皇太極時期,改女真為滿洲,又改國號“金”為“清”。后妃制度也逐漸形成。直到康熙之后后妃制度才真正基本完善固定下來。
與此同時,女真社會中,女子作為生產活動中重要的勞動力,在社會生活中地位一直也是比較高的。不同于漢族女子,不需要纏足、守節,也可以自由出入市井。所以婚姻中也存在著轉房婚、婦女再婚、婚娶不嚴格限制輩分和近親結婚的情況。當然,為了響應滿蒙聯姻的基本國策,皇帝的后妃還特別注重從蒙古王公貴族中選取。這在清初尤為明顯。
二、康雍乾時期的后妃婚姻漢化狀況
康雍乾三位皇帝是清代漢化程度很高的帝王,這種漢化體現在方方面面。而在三位帝王的后妃選擇上也同樣表現的非常明顯。盡管后妃是皇帝的家事,但皇帝對于政策的推行,同樣也要體現在宮闈內部。這樣才真正做到了始終如一、內外合一。所以康熙、雍正、乾隆在后妃的選擇上也都比較注重這一點。
(一)后妃民族成分的變化
康雍乾時期后妃的民族成分與前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先相對的民族成分單一即只限于滿蒙到民族成分多樣化且不斷有漢族人出現。具體表現在:
康熙皇帝有名號的后妃有四十人,其中滿族三十四人,蒙古族兩人、漢族三人。雍正皇帝有名號的后妃有九人,其中滿族五人,漢族四人。乾隆皇帝有名號的后妃有二十九人,滿族二十六人,蒙古族一人,維吾爾族一人,漢族有儀嬪黃氏。(該數據將漢軍八旗女子也視為滿人)當然,這只是有名號的而已,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關于他和漢族女子的佳話也是不勝枚舉。
(二)后妃婚姻現象和婚姻制度的漢化
康雍乾時期受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較大,后妃婚姻也日趨漢化。諸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原始的婚姻現象在康雍乾時期都有所減少。婚姻形式也由輩分混亂到輩分分明,基本很少出現不分輩分的婚姻。而且,婚姻制度從康熙以后就日趨成熟。
三、康雍乾時期后妃婚姻漢化原因分析
(一)最高統治者大力提倡漢學
儒家傳統學說一直是康雍乾三位皇帝的治國主導思想。對于漢文化,康雍乾三位皇帝不僅躬身力行,而且極為推崇。自從滿清祖先入關,在治國方面,基本沿襲明代漢制。皇族在生活上也日趨漢化。康雍乾三位帝王對漢文化的崇拜,既有對儒家創始人的崇敬,也有對儒家學說的推廣和重視,要求八旗子弟學習儒家經典,并且以儒家經典作為選賢任能的標準。
在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中,每次都會去山東拜祭孔子。雍正皇帝為了推廣《孝經》,在發布的《圣諭廣訓》中如此頌揚孔子:“至圣先師孔子道冠古今,德參天地,樹百主之模范,立萬世之宗師,其為功于天下者至矣。······”[3] 乾隆皇帝同樣是大力提倡儒學,也仿其先祖多次到曲阜拜孔子。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二)穩固政權需要招攬有才能的漢人
以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后,滿洲統治者深知“馬上得天下易,馬下守天下難”的道理。因此,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尊重滿族傳統習慣的基礎上,滿洲統治者制定了“以漢治漢”的策略。以便于順利完成對人口眾多的漢族人民的統治。這就要求滿清統治者必須要重用一批優秀的漢人為自己的統治服務。
漢人對于滿人來說,不僅是人數上的優勢,更多的是智力上的優勢。因此對漢臣的重用是極其必要的。作為出身少數民族的清朝統治者,意識到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時,都一再宣揚華夷一家、滿漢一體的觀念。不僅以孔孟之道作為統治的主導思想,還主動和漢文人學者交朋友,重用有德行的漢臣。對于漢官,康熙帝曾多次提到“滿漢皆朕之臣子”, [4]并按照順治十五年的規定,將職權相同的的滿漢官員劃為同一品級,廢除了鰲拜輔政期間的不公平規定,即同樣職權的漢官要比滿官低一個品級。
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以選漢人中有才德者入仕。1678即康熙十七年元月,康熙帝為了更好地選拔人才,下令舉辦博學鴻儒科。博學鴻儒科到雍正、乾隆時期依然繼續貫徹實施。
四、總結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相繼統治中國長達一個半世紀。他們所創造的“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盛世,也是最后一個盛世。漢化措施的大力推行,不僅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也穩固了清朝自身的統治。以往對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漢化措施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局限在其施政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等方面,關注的是三位帝王“君臨天下”的一面,而很少從三位帝王后宮的后妃婚姻入手,關注其內廷生活的一面。那么對于這個角度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和拓展。
參考文獻:
[1] 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下冊 ;234頁
[2] 陳繼儒(明),《建州考·清入關前史料選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3] 蔣良騏(清),《東華錄》,中華書局,1980,雍正卷之二十五;409頁
[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