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法系,就是指以傳統中國法為母法,以封建時代的朝鮮法、日本法、 琉球法、越南法以及周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法為子法的東亞法律體系。正如楊鴻烈先生所說的那樣:數千年來支配全人類最大多數,與道德相 混自成一獨立系統,且其影響于其他東亞諸國。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山水相連, 唇齒相依,彼此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特別是朝鮮封建時代的法律制度,一直被 法律學界認為屬于中華法系的范疇。中國法律文化在朝鮮的傳播,可以追溯到箕 子時代,在梳理楊書前述部分的內容后,本文將試著分析述唐、宋律法對朝鮮半島高麗王朝法制的影響。
關鍵詞:唐律;宋刑統;高麗律
高麗王朝立國 475 年(918—1392),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據是《高麗律》。辛禑三年(1377),高麗統治者令”中外康獄,一遵《至正格條》”,同時參用《議刑易覽》。不久,(1388)李成桂當權,開始改用《明律》,但都為時短暫。因此,《高麗律》的 適用基本貫穿高麗王朝始終是高麗王朝的基本法典和法律制度的主體。《高麗律》在唐宋律 法影響下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司法體系,但又并非一味削足適履,而是在結合本國固有制度的 基礎上呈現出了自身的特點。
一、《唐律》對《高麗律》的影響
唐律之所以能為高麗王朝所接受,這是由高麗實際國情所決定的。 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家庭倫理尊親觀念,政治生活中的尊卑有序、王道紀綱和禮治等思想便為 高麗統治階層采納,其影響主要體現在 以下幾個方面。
(一)律文刪繁。就簡高麗立法者在采納《唐律》時,大量刪節了《唐律》的條款,如《唐律》的“八議”、“清贖”、“以禮去官”及“免所居官”等針對統治階層犯罪的刑罰規定,這主要是因為高麗是一個貴族社會,其王權并沒有強大到唐朝皇權那種程度,貴族為了自身利益,也不愿王權為代表的官吏有過多的特權。
(二)依服制定罪量刑。《高麗史·刑法志》有:“凡有服之人相犯,尊卑不同,親疏有別,皆同罪 異罰”1,正如高麗仁宗七年(1129)五月甲辰詔書所云:“先王之法,正刑名, 詳分守,大為之備,曲為之防,冠冕之式,衣服之制,上下有別,尊卑不同,故貴不以逼,而賤不敢踰,人心定矣。逮德下衰,法與時弊,衣服無等,而人不知節儉。我太祖之開國也,克慎儉德,惟懷永圖,景行華夏之法,切禁丹狄之俗, 今則上自。”髙麗深受華夏之法的影響,這種等級服制與唐朝一樣,都是通過維 護父權,最終達到維護專制皇權的目的。
(三)以禮入法。《唐律》貫徹了儒家“禮”的觀念,倡導"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 用”1。而隨著巧唐文化的深入,儒學對朝鮮半島的影響較為深遠。在高麗時期,統治者大力提倡儒學教育,貴族階層為了維護等級制度,強為推行人倫禮法。因此,在高麗的法制有“年古十以上父母無守護,其子孫犯罪應配島者,存留孝養。”這是表達“孝道”的律文內容存在。
二、宋律對高麗律法的影響
與唐律相比,宋律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折杖法”和“刺配之法”,而在《高麗史·刑法志》之《名例》中就明確記載了高麗律對“笞”、“杖”、“徒”、“流” 四刑的折杖之法。另外,在高麗相關史料中也常常出現“黥配”、“脊杖”及中原罰所無的“钑面”一詞,而這類刑罰與宋朝的刺配法相近,應該是髙麗律在使用過程中受宋律的影響而作的修改。下面以高麗“钑面”刑和黥刑為切入點,來探討宋律對高麗律的影響。
(一)黥刑。黥刑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刑罰之一,起源于夏朝,其執行方式是在罪犯身上 刺字并染墨作為棟記,故最初稱為“墨刑”。宋代將黥刑結合“杖”、“徒”、“役”, 發展為“刺配之法”,是一種對獲罪者施杖、刺面、配役三刑兼用的刑罰。
(二)钑面。钑面是高麗固有的刑罰手段,史料中關于钑面的最早記載是在顯宗四年 (1013),《高麗史·刑法志》:“顯宗四年判:‘還賤奴婢更訴良者,杖之,銀面還主。”其他有年月可考的記載都出現在文宗(1047-1082 在位)即位后,如《高麗 史·刑法志》:“(仁宗)十四年(1136)五月,詔曰:‘今法官論殺牛者,準殺人之罪, 钑面配島。此非律文本意,自今以本罪罪之。”高麗的“钑面”刑,不同于宋朝的黥刑。高麗“钑面”主要是針對殺人、強盜一類的重罪,常和流刑、充常戶并科。然而,在高麗一朝還有與“钑面”刑相近的“黥”刑,但在史料中“黥”刑出現的時間較晚。在現存高麗史料中,有關“黥”刑的記錄最早出現在仁宗時 (1122—1146),當時金富拭平定了西京的妙清之亂,他對普通叛軍人員的處置為:“其勇悍抗拒者黥‘西京逆賊四字,流海島…..”從仁宗時期開始,“钑面”和 和“黥配”同時出現,并且“黥配”一詞出現的頻率大大超過“钑面”,有取代 “钑面”的趨勢。高麗“黥配”刑的適用范圍比“钑面”更廣,多用于謀反、謀叛等事件的從犯身上。由上述分析可知,宋朝的律法在文宗改制以前,并未被高麗律所吸納,至少 是在文宗即位之后,以折杖法為首的宋律才被引入高麗,而其他如黥配、脊杖之法也在此后的司法活動中借鑒宋制逐漸形成。但是由于時代局限,一方面高麗迫 于遼朝的壓力不能與宋頻繁往來;另一方面,宋廷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對高麗的 外交政策限制頗多。該一時代因素導致宋朝,尤其是北宋時期,宋麗之間很難進 行較深層次的文化交流以致高麗對宋朝的法制狀況了解甚少,因此宋麗對高麗律 的影響也只局限于折杖法及黥面、脊杖等有限范圍之內。
三、總結
朝鮮半島的法制,自奠子“犯禁八條起”,就深受中原法文化的影響,經三國時代對漢唐律法的吸納,至高麗時代在唐宋律法影響之下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司法體系,但商麗又并非完全照錄中原律法,從而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高麗律法也尊重人倫道德,并將“禮”的思想融入律法么中,在等級森嚴的高麗社會,依服制定罪也必然為其所用。髙麗王朝捏刑尚簡,這是半島崇佛思想在律法上的體現,因此在定罪量刑和律文形式上都與唐宋不同。另外,商麗律在文宗(1047—1082)以前,主要是以唐律內容為主導,文宗以后折杖法為首的宋律才在局部范圍內對髙麗律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校:《唐律疏議》卷 1《名例》,中華書局,1983
[2]鄭麟趾.《高麗史》卷 84《刑法》
[3]脫脫.《宋史》卷 487《外國列轉·高麗傳》,中華書局,1985
作者簡介:羅蘭(1994—),女,漢族,四川成都市人,法學碩士,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