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宇
民族傳統文化是各少數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構成各民族的重要元素,是各少數民族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支柱,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給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沖擊,致使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發展出現了不良現象。對此,筆者提出幾點對策性建議。
一、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情況
(一)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體系健全完善
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切實加強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機構和隊伍建設。在機構改革中,優化和整合民族工作、文化工作部門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工作職能職責,增強縣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力量,在縣文化館和圖書館設置縣級文化服務事業工作人員編制13名,在鄉(鎮)設置文化服務事業工作人員編制19名,配設了鄉(鎮)民族宗教文化管理專職干部,在全縣63個村民委員會(社區)配設了由縣財政發放補貼的65名文化輔導員,建立健全了縣、鄉(鎮)、村三級聯動的民族文化保護工作機構和保護隊伍,確保了全縣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兩館一站一屋”(縣文化館、縣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和行政村農家書屋)免費開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民文化素質教育等工作有效開展。
(二)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基礎不斷夯實
全縣把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經費投入,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奠定堅實基礎。近年來,組織、宣傳、財政、扶貧、文化、民族宗教等部門多方爭取資金投入,建設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中和鎮直苴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和直苴彝族賽裝樓、具有傳統民居文化元素的宜就彝人和火把新村、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展示廳;修繕了中和古街夏氏故居、縣城黌學廟、中和、方山靜德寺、縣城清真寺、永興那軟清真寺;在縣城、方山、維的等地設置文化文物保護標識7處;對縣圖書館、各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提升改造,建成行政村和村民小組文化室499個,文化和體育相融合的活動場地328塊,實施了宜就鎮外普拉、中和鎮古街建筑群民族傳統村落的保護工程,在縣城永定老街設置了彝族刺繡一條街,文化部門向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呈報了縣文化館建設項目,組織編制了中和古鎮民居建筑群“一戶一策”修繕方案和縣城回龍橋修繕方案,并已呈報省文物局審查,創建了全縣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三)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能力有效提高
強化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措施,宣傳、文化、財政、文聯、民族宗教、建設、公安等部門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部門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職能職責,切實擔負起責任,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等媒體和平臺,采用各種方式,深入宣傳貫徹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切實強全縣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隊伍素質教育和業務能力培訓,充分調動全縣各級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的積極性,動員、吸納各方力量廣泛參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進校園” “民族歌舞進校園”等系列教育活動,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教學、研究,在全縣廣泛普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氛圍。
(四)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項目逐年增多。
著力構建保護名錄體系,形成“優勢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項目引領、重點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項目扶持、瀕危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項目搶救”的多元化保護和發展格局。堅持把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與文物管理工作融合發展,使全縣彝族賽裝節、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彝族刺繡、苴卻硯制作技藝、彝族器樂、彝劇、雙拐、穿花衣、彝族羊皮褂制作技藝、直苴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等民族傳統文化得到較好的挖掘、保護和傳承,縣城菜園子新石器遺址、橋頭寺回龍橋、方山諸葛營遺址、中和老街等目前,賽裝節、彝族刺繡、苴卻硯制作技藝、彝族器樂、彝族羊皮褂制作技藝、直苴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等6個項目被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彝劇、雙拐、穿花衣等3個項目被州政府列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在省、州級保護項目名錄中,被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名、被州政府列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4名,這些傳承人分別享受到省、州政府的經費補助待遇,縣人民政府將全縣優秀的39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納入了縣級財政預算。縣民族宗教、文化和旅游部門認真組織開展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切實加強對49個不可移動文物和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點的監管工作,對全縣2600多件可移動文物藏品進行了信息采集,向上級業務部門上報了90多件一般性可移動文物數據,征集收藏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的文物17件。
(五)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成效明顯。
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把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作為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強大基礎加以建設,全縣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在“改革中加快發展、在發展中提質增效”。組織舉辦了“七彩云南”“絲路云裳”民族賽裝文化節暨中國·直苴各年度的正月十五彝族賽裝節,持續開展以“正月賽裝節、四季賽裝周、周末賽裝會、天天賽裝舞”為帶動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活動,樹立了以中和直苴彝族賽裝節、蓮池民族繡花節、永興傣族潑水節、宜就彝族火把節和老懷哨山街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傳統文化節慶品牌,打造了以彝族服飾、彝族刺繡、苴卻硯、傳統食品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傳統特色產品。編撰了《諸葛方山》《直苴賽裝》《彝族刺繡》《苴卻古硯》等具有史志性、趣味性、可讀性的四部文化名片叢書。在縣城成立了彝族刺繡協會,在宜就鎮綜合文化站成立了民族彝族器樂演奏傳習所,在猛虎鄉綜合文化站成立了彝族刺繡傳習所,在中和鎮的直苴村成立了彝族梅葛傳習所,在永興傣族鄉成立了傣族學會。在城鄉扶持發展城鄉業余文藝隊57支,深入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和以“自強、誠信、感恩”為主題的送戲下鄉活動。組團參加了云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和北京恭王府、上海旅交會、廈門旅交會等民族精品服飾展演,獲得云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民族歌曲合唱《賽裝》銀獎。多年來,全縣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受到國家級項目表彰3項、省級表彰8項、州級表彰17項、縣文化、縣圖書館被國家文化部分別命名為“國家一級”文化館和圖書館,全縣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都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二級”以上綜合文化站。
二、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經費不足。多年來,國家、省、州對全縣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給予了大力扶持,縣級財政也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加強全縣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軟硬件建設,但由于全縣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點多面廣,投入的資金無力全面覆蓋全縣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需求,導致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投入不足。
(二)缺乏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人才。目前,全縣僅有縣級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人員12名,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14名,嚴重制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開展。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人才專業和年齡結構不合理,縣鄉(鎮)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老齡化,知識更新慢,難以適應新形式下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要求,全縣僅有7名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人員畢業于文化專業院校,其余工作人員專業水平甚低,導致全縣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整體水平不高。
(三)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有待加強。全縣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體制機制和規劃不夠健全完善,特別是對農村文化人才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文化人才、鄉土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的培養力度不夠,導致全縣民間文化人才、鄉土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不多,全縣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較為滯后。
(四)民族文化文藝作品不多,部分民族傳統文化面臨瀕危。由于全縣民族文化文藝作品創作的獎勵機制、隊伍機制不夠健全完善,現有的文化工作人員水平低、能力弱,缺乏業余文藝創作人才,導致全縣文藝作品少,文藝創作的精品力作不多。部分民族傳統文化,如梅葛傳唱、彝族剌繡的扣花繡技藝、葫蘆笙制作技藝學習傳承的人不多,少數民族語言逐漸被漢語同化等,嚴重制約著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
三、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對策
(一)加大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專項經費的投入。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安排30—50萬元經費投入全縣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建設,使縣城菜園子新石器遺址和回龍橋、方山諸葛營遺址、中和古街建筑群、維的龍潭營古戰場遺址、直苴彝族賽裝節、彝族刺繡、苴卻硯制作技藝、彝族器樂、直苴彝族傳統保護區、彝劇、雙拐、穿花衣、彝族羊皮褂制作技藝等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將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從現在的39人增加至50人,年人均補助從現在的1000元提高到2000元,使全縣的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更好地得到傳承發展。
(二)高度重視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隊伍建設。制訂行之有效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人才發展規劃,加強縣、鄉(鎮)村三級文化隊伍建設,將縣文化館工作人員編制從現有的7人調整增至10人;將永定鎮、蓮池鄉兩個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編制從現有的2人調增至3人,其余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編制保持3人,保持全縣行政村每村有一名文化輔導員,保證文化工作人員的在專業崗位工作,讓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立足崗位做好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使全縣各地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深入有效開展。加強各類文化藝術專業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培養工作。采取多樣化方式,大力開展文化人才培養工作,鼓勵和支持文化干部和文化專業人員在積極參加業務知識自學、函授、講座、集訓、考察、掛職鍛煉等的同時,到文化高校進修深造,到國家級、省級文化單位頂崗鍛煉,不斷提高文化干部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大力培養農村文化能人。培養一批鄉土藝術家、農民文化骨干、民間藝人,扶持一批農村民族民間藝人、文化能人積極帶頭開展文化活動,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
(三)強化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措施。健全完善的文化工作和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制訂行之有效的文化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推動全縣文化繁榮的重要議事日程和各鄉(鎮)、縣級文化部門綜合績效考核,納入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落實縣處級領導掛包鄉(鎮)文化發展工作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措施,為全縣文化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堅強的織保障。
(四)積極組織創作民族文藝作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加快文化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加強文藝創作體制機制建設,制定出臺我縣文藝創作實施意見。建立文藝創作和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大力選拔培養文藝骨干,有計劃地選拔文藝創作和表演人才到上級文藝部門學習培訓,到高等藝術院(團)進修深造。充分調動廣大文藝創作愛好者的創作積極性,經常性組織文藝骨干進行文藝創作交流、采風或觀摩學習,每年組織一次“文藝創作名家走永仁”采風活動,邀請縣外知名文藝作家到縣內指導創作工作;每兩年舉辦一次全縣性的創作成果展,力爭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力作。
(五)加大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力度。鼓勵支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定期不定期舉辦各類傳統文化藝術展、民族文化研討會,收集整理出版傳統民族文化專集和專著,發現挖掘民間文化藝人,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融歷史文物、民族語言、民族風俗、民族文學、民族建筑、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繪畫、民族飲食、民族刺繡、民族服飾、民族宗教等于一體,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進校園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習繼承傳統民族文化,廣泛認同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對面臨瀕危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
(六)大力營造良好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氛圍。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能人給予扶持,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傳播功能,有針對性地舉辦一些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知識培訓,認真組織開展鄉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活動。表彰、宣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先進典型, 對有突出貢獻的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者、參與者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人才的創造潛能和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