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來,吃喝拉撒,前兩者可大做文章,而后的部分往往卻是上不了臺面的,但又是人人而為之的事,與之相關的便器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馬桶作為生活中“家生動事”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就其形制而言與馬并沒有直接的關聯,然而馬桶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命名,最初稱為“虎子”,后稱“馬子”,無論“馬子”還是“清器”,亦或后來民間統稱的馬桶,顯然馬桶的命名演變的過程,與古代的廁溷制度以及文化傳統是密切相關的。
關鍵詞:虎子;馬桶;文化
一、古便器命名
《周禮·天官·玉府》中有:“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褻器。”又有“內監執褻器以從。”鄭注:“褻器,清器,虎子之屬”。《說文》:“楲窬,褻器也。”賈逵解《周官》:“械,虎子也。古之受大小溲者,皆以虎子呼之。”《韓非子》記載:“趙襄子漆智伯頭為溲杯。”這里的溲杯就是虎子。以上所指的虎子則是大小便器的統稱。古代另一稱說的飲器,也為便器。據《漢書·張騫傳》“匈奴破月支王,以其頭為飲器。”晉灼注:“飲器,虎子屬也。”專家從考古出土文物資料分析,專用于水器或酒器的器皿很多,虎子又大多出于男性墓或夫妻合葬墓的男性一邊,且都放在死者腳邊或單置一處,說明最初虎子是男性專用的溺器。
《史記·萬石君傳》注:“廁,行清;窬,行中受糞者也。”清者,小便,專于廁內行之。《史記》:“范雎為魏齊笞擊。雎佯死,即卷以簀置廁中,賓客飲者醉,便溺雎。”這里的小便器則為清器。漢應劭《風俗通》云:“扶風臧中英家多怪,有孫女三四歲亡,求之不能得,二三日乃于清中溺內啼。”又有梁柳惲《搗衣詩》云:“踟躕理金翠,容與納宵清。”這里的宵清,是指溲器,搗衣罷將入睡,置清備遺也。
有一種說法認為,馬桶是由“清器”演變而來,其命名與“虎子”有關。漢魏時侍中為皇帝執虎子《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為虎子,以為便器,使侍中執之,行幸以從。”是以《魏志·蘇則傳》注:“舊儀,侍中親省起居,故俗謂之執虎子。始則同郡吉茂者,是時仕甫歷縣令,遷為冗散。茂見則,嘲之曰:‘仕進不止執虎子。”夫所謂舊儀者,即《漢官儀》也。漢朝宮廷里是用玉來制作“虎子”,由皇帝的侍從太監捧著,隨侍左右,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人們稱作的“便器”。便器之所以被稱之為“虎子”,是因為當年“飛將軍”李廣曾一箭射死了一只臥虎,后來,他讓工匠把老虎的形狀雕刻在溺具上,表示對猛虎的一種蔑視。到了唐代,因為這種稱呼犯了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的名諱,就把“虎子”改為“馬子”,傳到民間便稱之為“馬桶”了。
在宋代趙彥衛《云麓漫鈔》里有關于“虎子”的記載。但也有人認為“馬子”的得名與“虎子”無關,而是和女人有關。女人大解小解采用坐姿,中國古代有把女人蔑稱為“馬子”的,暗示男性騎著泄欲。在清代袁枚《續子不語》里就有“俗例以溺壺當妻妾”的故事。不同于“清器”,“馬子”用木板箍成桶形,后來演變為“馬桶”。清代錢大昕在所撰的《恒言錄》中引用《通雅》的一段話考證了“馬子”得名:“獸子者,褻器也;或以銅,為馬形,便于騎以溲也,俗曰馬子。”
“獸子”或“虎子”被制成野獸的形狀,主體是一大獸、把手為一小獸,供男性小解用。“清器”是坐便器,最初只是原木掏空,供家庭里女人使用,是馬桶的原始雛形。“馬桶”一名脫胎自“馬子”或“馬子桶”。北宋時歐陽修《歸田錄二》云:“燕王好坐木馬子,坐則不下,或饑則便就其上飲食,往往乘興奏樂於前,酣飲終日。”“木馬子”就是馬桶,古人愛坐馬桶的癖好,與今人喜歡坐馬桶上邊解手邊看書報的樂趣如出一轍。“馬子桶”、“馬桶”在宋時成普遍稱呼。宋朝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買》:“杭城戶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
《周禮·天官·宮人》:“掌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鄭玄云:“井,漏井,所以受水潦。蠲,猶潔也,《詩》云:‘吉蠲為僖。鄭司農云:‘匽,路廁也。玄謂匽豬謂溜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疏云:“謂于宮中為漏井以受穢,又為匽豬,使四邊流水入焉。井匽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潔,又去其惡臭之物。”按:此等排穢之法,與今日之洋茅廁相類。漏井者,即上面受穢之管也。水潦者,溲溺也。言為井以受溲溺之穢而漏之于下也。豬同潴者,蓄水。鄭謂匽豬為溜下之池者,即上漏井之穢落于池中也。受蓄水而流之者,即便旋已,放蓄水蕩穢,使流出也。其用意純與今之洋茅廁相同。周朝路上有官廁《周禮·宮人》:“為其井匽。”鄭司農云:“匽,路廁也。”說明古代路上皆有官廁,與當今相一致。
周廁有池坎,《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者,腹脹,故如廁遺。據《周禮》“井匽”注,廁,上有井,下有溜池。是凡廁皆下有極深之坑坎也。晉侯病甚,蓋跌于坎陷之中而卒也。《說文》有:“楲窬,褻器也。”賈逵注《周官》:“楲,虎子也。廁,行清;窬則行清內之空中者也。”即廁內下掘之坎也,故晉侯陷其中而卒。《金樓子》云:“漢燕王旦將敗,廁中豕群出。”夫廁內有豕,必為深坑,豕不得出。豕出,所以記異也。又按:今山西各處之廁,皆下掘坎深約六七尺,廣如之,而橫兩板于坎上,履之以溲溺。板即《史記·萬石君傳》所謂“廁牏”也。下望黝然,深可沒頂。疑晉時遺制,故晉侯陷其中可致死,因誤倒入坎內,頭必向下也。蓋廁者乃便旋之定所,故所在有之。《左傳·哀公十五年》:“迫孔悝于廁,強盟之。”又,《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起如廁。”《高后紀》:“乃斷戚夫人手足,居之廁中。”又,“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是廁必有垣墻或屋,備遺時人不見,故曰“廁中”也。
另在《說文》、《廣韻》、《玉篇》等字書中,皆訓“牏”為筑墻短板,板橫坎上,履以溲溺,易沾污,故洗濯之,似非垣墻也。徐廣又云:“一讀‘牏為‘竇,言自洗滌廁竇。廁竇,瀉除穢惡之穴也。”呂靜曰:“械窬,褻器也,音威豆。”孟康曰:“廁,行清;窬,行中受糞者也。東南人謂鑿木空中如曹謂之窬。”由此看來,是廁者于地掘坎,小便于其中。牏者,即今之馬桶,故石建為親洗濯。從上面兩種說法中可以發現,廁牏雖然尚且沒有得到確且的訓詁之意,但是由漢魏晉宋人作注,可以證明古廁有垣墻作為隱蔽。又可以證明漢魏時鑿木空中如槽,即今馬桶;不過古代工法尚拙,需要鑿木頭制作,還不能像如今這樣有多種材質多種制法。
二、古代的廁溷制度
古不共廁。《隨園隨筆》云:《士喪禮》:“隸人涅廁。”注:“古人不共廁。涅者,填之也。”是亦廁為土坑之證也。古廁有垣墻為蔽,又有馬桶《史記·萬石君傳》:“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滌。”徐廣曰:“牏,筑垣短板也。廁牏謂廁溷垣墻,建隱于其側浣滌也。”據此,是廁必有垣墻以為隱蔽也。但自身自洗濯觀之,牏若為垣墻,于洗濯之義甚不合。
古以棗塞鼻、大遺脫衣。《世說新語》:“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干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古人認為棗能御臭,干烈尤佳,故用來塞鼻。古大遺時先脫衣,至宋猶如此《世說新語》:“石崇廁,常有十余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屬,無不畢備。又與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廁。王大將軍往,脫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古人遺時脫故衣,遺罷,謂故衣著臭不堪用,俾著新衣出,以示其富,非入廁必易新衣方令遺也。《玉泉子》中有:“楊希古性潔凈,內逼如廁,必撤衣無所有,然后高履以往。”《五燈會元·湛堂傳》記載:“師半夜特往登溷,方脫衣,悟即提凈桶至,師曰:‘待我脫衣。脫罷,悟復到。”按湛堂,北宋時人。以上可以證明自晉至唐宋,凡大溲皆脫衣也。蓋古人衣服寬博,不脫長衣,則大溲不能辦,亦猶清時服大禮服之難以大遺也。
更衣說由《世說新語》及《五燈會元》考之,古人大遺時必脫衣,因是而思及古所謂更衣。更衣之名,始見于《史記》。《衛皇后傳》云:“武帝還過平陽主,飲酣,起更衣。”而注不釋其義。《漢書·灌夫傳》:“坐乃起更衣,稍稍去。”師古云:“坐謂坐上之人也。更,改也。凡久坐者,皆起更衣,以其寒暖或變也。”又,《東方朔傳》:“后乃私置更衣。”師古云:“為休息易衣之處。”《楊敞傳》:“大將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王更立。議既定,使大司農田延年報敞。敞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師古曰:“古者延賓必有更衣之處也。”更衣之義,只為坐久寒暖變更;然田延年詣楊敞,并非宴飲久坐,而亦至更衣。而此處“更衣者”,乃備客便旋之私處,如純為更衣,他侍御尚可隨侍。惟其為便旋,故雖以武帝天子之尊,起更衣只子夫侍,他侍御無人者,即其證也。此有一確證,《論衡·四諱篇》云:“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臭則為廁無疑也。又,田延年至楊敞家起至更衣,亦便旋也。因便旋時須脫衣,久之遂名其處為更衣。必如師古所詁,似太拘也。
古以籌子拭穢。自六朝至宋,大遺后以籌子拭穢,并以水滌凈大遺后以何物拭穢,古載記甚不詳。晉裴啟《語林》云:“劉寔詣石崇,如廁,見兩婢持錦囊。寔遽退,笑謂崇曰:‘乃誤入卿室。崇曰:‘廁耳。寔更往。向乃守廁婢所進囊是籌。”《北齊書》:“文宣帝令楊愔進廁籌。”以籌拭穢,始見于此。又,《五燈會元》:“廣教院歸省禪師,僧問如何是清凈法身,師曰:廁坑頭籌子。”按:籌者,木枚也。古蓋紙貴,或無粗紙,故以木枚撥落馀穢。《湛堂傳》記載:“師半夜特往登溷,方脫衣,悟即提凈桶至,師曰:‘待我脫衣。脫罷,悟復至。未幾,悟供籌子。師滌凈已,召接凈桶去。”是可證自六朝迄宋,大溲訖,先用籌子拭穢,再以凈水洗滌,脫衣著衣,甚繁難也。
至元始以紙拭穢。《元史·后妃傳》:“裕宗徽仁皇后事太后孝,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軟以進。”以紙拭穢,始見于此;元以前,雖為貴人亦用籌拭穢。今鄉里之民,仍有用籌者,馀則用紙者多。古不廁遺則有罰《左傳·襄公十五年》:“師慧過宋朝,將私焉。注:小便。其相曰:‘朝也。慧曰:‘無人焉?”《定二年》中有:“邾莊公與夷射姑飲酒,私出。閽乞肉焉,奪之杖以敲之。”又有,“三年春二月辛卯,邾子在門臺,臨廷,閽以瓶水沃廷。邾子望見之,怒。閽曰:‘夷射姑旋小便焉。命執之。”又有《世說新語》:“謝萬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于時阮思曠在坐,曰:‘新出門戶,篤而無禮。”是可證便旋必于廁,且須無人,古今一也。
三、民間的廁溷文化
“老頭怕老太,馬子滿街曬”反映了20世紀上半葉,我國南方使用的馬桶,都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這種木桶,是用桐油或上好的朱漆油漆而成。女兒出嫁時,娘家必送兩只馬桶作為陪嫁,還為它起了個“子孫桶”的雅號。
一種說法是女人可以坐在馬桶上生育。在中國許多地區,馬桶是女方必備陪嫁品,代表嫁入夫家繁衍子嗣,香火旺盛。新娘出嫁時,要在陪嫁的馬桶上貼紅雙喜字,里面還放入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喜蛋等,以此寓意早生貴子。即使現代家庭已經不需要木制馬桶,子孫桶仍是婚禮的儀式器具。如果女方離開男方家帶走子孫桶,在有些人家會引起軒然大波,被視作男家要斷子絕孫。離婚時,有的人家甚至為爭子孫桶而鬧上法庭。
從古至今,馬桶從命名及文化演變中能窺得不少坊間文化及趣事!此為由當前廁所革命和廁所長制度為線索,向前的回溯及梳理。
參考文獻:
[1]興化市社科聯編.興化三字俚語尋味[M].河海大學出版社,2017.
[2]陳鍇竑,姜龍,盧桂平.揚州歷史文化大辭典上[M].廣陵書社,2017.
[3]孫歡.中國細節[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
[4]張亮采.中國風俗史[M].商務印書館,1935.
[5]焦存超,羅月.虎子器形起源之說辨析[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9(05):92-97.
[6]張立東.“腳盆”與“虎子”:性別考古的新視角[J].大眾考古,2018(09):66-70.
[7].“馬桶”以前叫“虎子”[J].文史博覽,2013(12):33.
[8]李暉.“虎子被改稱為‘獸子”的商榷[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06):51-52.
作者簡介:越月(1995—),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