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東 王佳慧 宋興浩 蔚易清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藏傳佛教建筑分布最為廣泛的地區之一,更是作為漠南蒙古歷史地域的主體區域,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的資源十分豐富,但如何將這些建筑裝飾紋樣進行合理保護與傳承成為了突出問題。本文以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數字化保護為研究的出發點,對如何將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裝飾紋樣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通過搜集內蒙古召廟遺存的建筑裝飾紋樣,對之進行圖像數據采集,并通過計算機軟件及中國傳統繪制方式的結合,力求在保持傳統紋樣原有韻味的基礎上,將古代優秀的紋樣特征進行科學正確的記錄。
關鍵詞: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數字化
一、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性
1、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內蒙古藏傳佛教,一個擁有悠久發展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宗教,在我國文化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蒙古族藏傳佛教建筑是特定歷史時期內的民族精神、文化思索與歷史遭遇的綜合記憶。[1]它不僅是對藏傳佛教文化內涵的傳承起著延續的作用,更是藏傳佛教傳文化傳播發展的重要載體。
藏傳佛教地區的建筑裝飾藝術無論在我國建筑史上,還是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現實價值[2]?。其中,藏傳佛教建筑的裝飾紋樣,作為建筑中重要符號的代表,從現代角度來看,她的價值不再僅僅是對建筑起到或多或少的點綴裝飾作用,更多的是時代記憶下傳承的重要信息元素,她對于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2、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數字化保護的意義
文化,是民族所共有的,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逐漸殆盡,反而會在時間的見證下變得更有研究價值,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也不例外。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其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發展也造成了十分巨大的沖擊,“以西為美”的論調使得自己在大力發展“別致”文化的同時卻丟棄了自己該有的傳統特色。
新舊事物的更替,也會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抹的干凈的同時,或天災或人禍的干涉更是加快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磨滅,如:2018年9月2日晚巴西國家博物館的大火,使得博物館內珍藏的大部分文物慘遭焚毀的厄運;2019年10月31日凌晨日本沖繩琉球故宮的大火,使得這座原建于13世紀末的建筑幾乎付之一炬。
通過文物遺產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的開展,可以提高文化遺產保護的安全性、提升文化遺產的安全執法保護工作、擴大文物遺產保護的交流性、增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眾性和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的環保性。[3]?因此,新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功能的日益劇增,在使得將文物資源進行數據化處理變成現實的同時,也為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案。
二、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保護的現狀
1、裝飾紋樣的現狀分析
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的顏色、紋樣、裝飾內容等往往是由建筑的主體功能所決定的,其涉及的內容以及題材十分廣泛,裝飾手法豐富多樣。其裝飾內容擁有十分濃厚的宗教色彩,莊嚴而肅穆,而且極具獨特的民族特色。
(1)紋樣上
紋樣裝飾上,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的組成內容及形式上并不是由單一的元素進行簡單羅列而成的,往往是由多種元素組合或演變而成。如花卉紋、云紋、幾何紋、水波紋、動植物紋等多種紋樣,紋樣裝飾運用也多以門窗裝飾為主,各紋樣之間彼此相互穿插靈活搭配,從而在視覺上產生出令人震撼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宗教莊嚴神圣的氛圍。
(2)色彩上
色彩在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中不僅起到裝飾作用,而且極具歷史研究價值。顏色以紅色、白色、黃色為主,在色彩搭配上擁有明顯的主次關系。由于宗教內部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導致在不同寺廟的不同建筑上的裝飾紋樣所繪制的色彩也不盡相同。比如黃色,是藏傳佛教中尊貴的顏色 所以在寺廟的中心重要位置的顏色裝飾選擇上多以黃色等尊貴色為主。
2、裝飾紋樣的保護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事物新舊替換也早已成為自然界的必然規律,但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可以通過歷史的遺存充分了解歷史脈絡,也可以促進地域間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間的交流。
(1)政府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國各個少數民族中較早進行的。[5]而且隨著近幾年出臺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些列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對于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正在不斷上升,也側面反應了利用數字技術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也必將成為未來文物保護發展的方向。
(2)社會意識
當今社會意識形態下的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大多依舊停留在教條、呆板等一系列刻板的印象之中,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依舊很低,對于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的保護更是少之又少。另外,隨著時間的消逝,風沙對紋樣紋路、顏色的侵蝕以及陽光的暴曬,這對于裝飾紋樣的傳承來說無疑更是“雪上加霜”,也進一步增添了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的難度。
三、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數字化的技術重點
1、圖像的前期采集
本次圖像采集主要對呼和浩特市及周邊地區召廟建筑裝飾紋樣進行數據采集,如席力圖召、大召、烏素圖召等寺廟。在采集過程中,先確定需要采集的圖案紋樣,之后對紋樣進行分析后在紙上進行簡單的繪制,利用測繪工具對圖案進行精準的數據測繪,最后再利用相機進行圖像采集。在圖像采集的過程中盡量保持高度一樣,使得所采集的圖案沒有傾斜的角度,以便于后期利用。遇到殘敗的裝飾紋樣時,先對紋樣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完整圖案,如對稱、旋轉、重復等形式,如果遇到圖案大面積損壞,在查找典籍后進行復原,力求還原原圖案模樣。
2、結合CAD、PS軟件的處理
利用CAD、PS等軟件對裝飾紋樣進行處理。軟件CAD相對于我們手繪要更加精準,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將把數字化的圖片放上去,對比過于死板,且在繪制過程中,無法對一些細節內容做到精致處理。
在進行CAD處理的時,先把裝飾紋樣進行具體分析并將具體細節用手繪制出來,然后將手畫的裝飾細節進行掃描,這樣再利用CAD進行對比細節描繪,就相比單純CAD線描直接描繪更加精確,這樣就能力求在保持傳統紋樣原有韻味的基礎上,將古代傳統優秀紋樣特征進行科學正確的記錄。進行線描完成之后,利用PS進行色彩填充,邊緣粗細分別處理,讓整個圖像更有節奏感,更接近傳圖圖案的原有效果。如果前期采集的圖案角度存在角度問題,可以利用PS進行校正后在進行細化,讓圖案精益求精。
3、集成圖像的集合
裝飾紋樣圖案繪制且色彩填充完成后,進行資源的整合,其內容包括裝飾紋樣的原圖案、原始尺寸、CAD線稿、色彩填充完成稿四個部分。本次圖像信息的集合旨在為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數字化保護研究提供一種方法。
四、結語
在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紋樣數字化保護研究和分析的過程中,通過對實踐過程的分析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不僅為內蒙古藏傳佛教裝飾紋樣資源的保留、展示、傳承甚至是教育帶來許多方便,也為推進內蒙古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同時,現代化的數字化技能與傳統內容相結合,也為內蒙古地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契機。
參考文獻
[1] 白麗燕;張鵬舉;額爾德木圖;. 蒙古族藏傳佛教建筑整體性保護的意義探究[J]. 建筑與文化, 2017, (01): .
[2] 陳曉宇. 藏傳佛教建筑裝飾藝術的特點及傳承研究[D]. : 蘇州大學, 2018.
[3] 白璐;張欣宏;.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研究——以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形態為例[J]. 工業設計, 2018, (06) .
作者簡介:
徐江東:男,生于1998年4月,安徽淮南人,內蒙古工業大學,本科在讀,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研究方向
王佳慧:女,生于1998年3月,山西太原人,內蒙古工業大學,本科在讀,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研究方向
宋興浩:男,生于1998年1月,山東聊城人,內蒙古工業大學,本科在讀,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研究方向
蔚易清:女,生于1996年8月,山西朔州人,內蒙古工業大學,本科在讀,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研究方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工業大學2018度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