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璐瑤
小學生在做單位換算的習題時,常常會犯下一些錯誤,并且有一些錯誤是學生會反復犯下的錯誤。學生為什么記不住單位換算的知識呢?這是很多教師想要了解、并且急需解決的一個教學問題。
一、單位換算表象建立的問題
以前感知到的東西在腦中呈現的形象叫作表象,有的學生在進行單位轉換時,因為沒有建立一個系統的表象認知,所以在建立起單位換算知識時,容易出現記憶混亂的問題,從而在進行單位換算時會犯下錯誤。
以教師引導學生轉換32平方米=()平方厘米為例,有的學生寫的答案是320平方厘米,教師問學生: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率是多少?學生一時沒有把握答出來。待教師引導學生去閱讀了課本以后,學生才發現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間的單位換率是10000,此時學生意識到,依此換算率計算,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學生在進行單位換算時,之所以會犯下這樣的錯誤,與學生沒有建立一個橫向與縱向表象認知有關。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畫圖,讓學生從圖形上看到,如果把平方厘米當作一個原點,那么由小到大,依次變大的換算單位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縱向的單位換算率是每相鄰的換算單位,單位換算率就是100。
小學生難以記住抽象的事物,如果教師應用抽象的文字來描述知識的表象,學生會難以明白知識表象是什么。當學生不能建立正確的知識表象時,便容易出現知識記憶混亂的錯誤。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知識表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圖式的方法建立知識表象。教師可在引導學生建立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單位換算表象后,依此為例,自主建立其他單位換算的表象。
二、單位換算內在聯系的問題
單位換算的知識表象是存在內在聯系的,比如米、平方米、立方米這樣的換算率是存在內在聯系的。因為很多學生沒有理解這種內在的聯系,所以他們不明白換算率背后應用的機制,從而不能夠正確地應用單位換算知識表象來進行換算。
以教師引導學生換算10米=()分米為例。有一名學生寫的答案是100分米。受到教師的引導,他發現米和分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率是10,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此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率是100,而米和分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率是10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1米×1米=()此時學生給出答案是1米。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乘米和被乘米都乘以10呢?此時學生計算出10米×10米=()。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如何計算的呢?此時學生應用正方形的面積=長×寬的公式計算出來。當學生計算出來以后,學生恍然大悟。此時學生意識到,可以把1平方米×1平方米=?平方米視為(1×1米)×(1×1米)=()那么也可視10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米視為(10×10米)×(10×10米)=(),此時學生意識到了。1米和1分米的單位換算率是10。而1平方米則是把兩個邊長都擴大了10,于是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單位換算率是100,依此類推,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率是10000。當學生發現了米、平方米、立方米之間單位換算的內在聯系以后,學生在學習單位換算時,便可以以記憶米的單位換算知識表象為基礎,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記憶平方米、立方米的單位換算知識表象。
教師在引導學生記憶單位換算的知識表象時,要引導學生建立知識和知識表象之間的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記憶知識的表象。教師引導學生應用這樣的方法來記憶知識的表象,可以幫助學生減少知識的記憶內容。
三、單位換算轉換記憶的問題
小學生的抽象記憶能力不佳,有一些學生無法順利的記住知識表象。當學生發現自己常常忘記知識表象,導致出現單位換算錯誤時,他們會產生學習挫折感,從而有些學生會逃避學習。如果學生逃避記憶知識表象,便更易發生單位換算錯誤。
比如有些學生便記不起1兩和1斤之間的單位換算率是什么,1斤和1公斤之間的單位換算率是什么。當學生記不住這些單位換算率時,學生也將建立不起1兩=()公斤這樣的知識聯系,從而導致單位換算錯誤。此時,為了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編寫單位換算兒歌,應用唱兒歌的方式來進行記憶。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唱:“1兩等于多少斤?我來給你算分明。昨天菜場買肉去,我對老板說,先買肉3斤。老板考考我,小孩兒知道嗎?3斤多少兩?答對賣給你。我響亮回答,3斤30兩,30兩3斤。老板摸我頭,夸我好聰明!”小學生不擅長記憶抽象的事物,他們擅長記憶一個具體的情境、一個故事。為了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教師可引導學生把一個單位換算的知識編成一個情境、一個故事,再把這個情境故事應用順口溜表現出來。當學生記住了這個故事時,以后學生如果要回憶起相關的知識表象,就可以通過回憶這個有趣的故事把知識給回憶起來。
教師要根據學生擅長記憶畫面、故事、情境的特點,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變成具象化的畫面、故事、情節,然后讓學生用記憶這些他們擅長記憶的方法、方式來記憶抽象的知識。
總之,小學生在學習單位換算時,容易犯下各種錯誤,教師要仔細分析學生犯下錯誤的原因,然后找出相應的對策,幫助學生發現錯誤,認識到錯誤及改正錯誤,令學生以后在學習時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