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緣起
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它能夠為幼兒提供非常豐富的自然材料,使其充分直觀地感受和探索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本次活動源自繪本《小泥人》,孩子們非常渴望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和泥巴來一次親密接觸。幼兒從對土的認識、思考怎么挖土、選擇挖土的位置,到自然而然地提出“選擇什么樣的挖土工具最適宜”“和泥巴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土和水和成泥巴的比例是多少”等問題,最后孩子們穿著雨鞋,興高采烈地舉辦了一場踩泥巴的盛會。
活動中孩子們不僅與大自然真實地親密接觸,深層次地感受和泥巴的無窮樂趣,而且不斷地發問和思考,并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活動實錄
活動一:繪本故事《小泥人》
(設計思路:重溫繪本《小泥人》,幫助幼兒調動已有經驗,激發幼兒濃厚的游戲興趣和親近大自然的愿望。)
孩子們仔細聆聽了繪本內容后,開始了激烈的討論:“到底都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和泥巴呢?”孩子們用簡單的語言描述繪本中和泥巴的關鍵信息,逐步過渡到《小泥人》活動的探索中來。
帥帥:“故事里說了和泥巴需要幾杯水、幾杯土!”
麥麥:“故事里還說要攪拌一下,我看媽媽在家里用勺子和筷子攪拌。”
果果:“用木棍或者樹枝。”

老師:“你們都很棒!知道從大自然中尋找材料來完成和泥巴的小任務,那誰還有不同的辦法呢?”
堆堆:“用小手!”
妞妞:“哦,那倒也可以,但是如果土太硬了手會受傷呀!”
寶寶:“用鏟子!我家有鐵的也有塑料的,可以挖土,也可以攪拌!”
華華:“我們家沒有鏟子,我可以拿個小勺子嗎?”
其他小朋友:“哈哈哈哈……勺子怎么挖土啊?太搞笑了!”
老師:“最好明天把工具都帶來,我們一起比試比試看哪個更好用!”
孩子們對于和泥巴的粗淺經驗來自于繪本《小泥人》,可是和泥巴真像書中那樣容易嗎?第二天,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帶來了和泥巴的工具,有的孩子帶來了塑料鏟子和鐵鏟,有的孩子帶來了勺子,還有小朋友決定用小木棍和泥巴,孩子們還帶來了裝水的容器和玩泥巴的模具等。
活動二:你好,小泥坑!
(設計思路:幼兒通過親身實踐自主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挖土坑、和泥巴的經驗,孩子們在游戲中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無限樂趣。)
第一次和泥巴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來到了幼兒園外的空地上,都想要挖一個屬于自己的土坑,可是他們遇到了第一個難題——選擇哪里開始挖土呢?

扣扣:“這里的土真的很難挖動啊!”
樂樂:“你的鏟子是塑料的,容易壞,要不然你換個工具試試?”
扣扣換了個鐵鏟費力地挖著……
扣扣:“是比剛才能好點兒,可還是很費力啊!”
貝貝:“快住手!你都挖到小草了!”
扣扣:“如果這里不行,那應該去哪里挖土呢?”
貝貝:“你看我們這里就很容易挖啊!”
笑笑:“你們看,扣扣選的地方有很多小草,我們這里就沒有那么多小草。”
很快又出現了第二個難題——哪種工具最好挖土坑呢?
寶寶:“哎呀!這樹枝不結實,用幾下就折斷了!”
嶸嶸:“我們的塑料鏟子也壞了!”
澤澤:“你使那么大力氣能不壞嗎!”
嶸嶸:“可是不使力氣挖不動啊!”
佳佳:“要不然你試試我的鐵鏟?”
嶸嶸:“確實比塑料鏟子好挖多了,看來還是鐵鏟子好用!”
笑笑:“我的勺子也特別好用,要不然你試試!”
佳佳:“讓我試試,看看哪個更好挖。”
佳佳:“哇!勺子很好用啊!”
孩子們不停地替換著手里的工具,不斷嘗試哪一種工具更適合挖坑。土坑挖好啦!孩子們歡呼雀躍:“我們開始加水吧!”第三個難題來了——水加多少合適呢?
果果:“都怪你!倒的水太多了,你看這下怎么辦!”
豆豆:“嗚嗚,可我不是故意的,這下怎么辦?”
寶寶:“別怪他了,咱們再加點土試試唄!”
于是豆豆開始用鏟子鏟土。
果果:“哎,別加太多土了,要不然又得加水。”
帥帥:“我們先加一點土,如果有點干,再加一點點水,一點一點地加,我倒水,寶寶用勺子和泥巴。”
孩子們樂此不疲地和著泥巴,終于我們的泥坑大功告成啦!
教師將幼兒和泥巴的全過程用相機記錄下來,在班級進行討論。
討論1:你選擇在哪里挖土坑?
貝貝:“在沒有小草的地方挖坑,那里的土比長草的地方更容易挖一些。”
笑笑:“對,而且也不會傷害小草。”
軒軒:“但是也得看沒長小草的那塊地大不大,我剛才挖的那個地方就很小,我們想挖大一點,可實在沒有地方了,再挖就會挖到小草,所以就停下了。”
討論2:你覺得哪個工具最好用,為什么?(樹枝、塑料鏟、鐵鏟、勺子)
堆堆:“我覺得鐵鏟子最好用,因為它很硬,很好挖。”
佳佳:“我帶的鐵鏟子有點大,握住挖坑很費力,我覺得勺子特別好用!”
扣扣:“我的塑料鏟子壞了,我也覺得勺子最好用!”
討論3:你們是怎么和泥巴的,為什么?
帥帥:“剛開始我們加的水太多了,后來又加了一點土,泥巴就出現了!”
果果:“如果泥巴太干了粘不住,加點水就能黏在一起了,可我們還是失敗了,因為水加得太多了!”
貝貝:“我挖坑,溪溪放土,堆堆倒水,如果泥巴有點干,就加一點水試試,如果太黏了,就加點土,也是一點一點加,這樣就不會一下子加得太多了!”
討論4:你們認為三個泥坑哪一個最成功,為什么?

一號泥坑

二號泥坑

三號泥坑
錦錦:“我覺得是三號,因為比較大,每個人都能得到一塊泥巴。”
逸逸:“我也覺得是三號,因為一號太小了,二號是水坑,抓不住泥巴!”
在激烈的爭辯、對比、討論后,孩子們一致認為三號泥坑是最成功的,黏稠度適中。為了繼續探索這項有趣的活動,老師還給孩子們看了《小豬佩奇》里踩泥坑的小片段,孩子們更加興奮了:“下一次我們一起去踩泥坑吧!”
活動三:踩泥坑,我來啦!
(設計思路:給幼兒創設“小豬佩奇踩泥坑”的情境來調動幼兒的活動興趣,結合年齡特點,讓幼兒重復運用挖土坑、和泥巴的已有經驗,以此親近自然、熱愛自然。)
第二次和泥巴
有了第一次挖土坑、和泥巴的經驗,孩子們這次可謂是輕車熟路,早早準備好了挖坑和和泥巴所需要的工具,他們像動畫片里的小豬佩奇一樣穿著雨靴,迫不及待地想要感受踩泥坑的快樂。
這次選擇地點和挖土坑的過程都非常順利,但在和泥巴的時候,之前的問題又出現了:怎么加水和土才能加得剛剛好呢?
華華:“我來倒水!哎呀!我的瓶子太大了,每次一倒就會倒出來很多水,怎么辦?”
軒軒:“要不然咱倆一起合作試著慢慢倒?”
錦錦:“我這里有個小瓶子,我們把水倒在小瓶子里然后一點一點地倒水,這樣應該可以吧!”
軒軒:“哎!你手里的瓶蓋也可以盛水!”
孩子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反復進行著挖土動作,小心翼翼地加水、加土……“我們的泥坑終于和好啦!可以捏成團!”“我們像佩奇一樣開始踩泥坑吧!”
第一次和泥土近距離接觸,孩子們既興奮又快樂,他們期待著什么時候可以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泥人。


“糖葫蘆”馬上就好!
活動四:我的小泥人
第三次和泥巴
(設計思路:收集自然材料,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將泥巴配合其它自然材料如石頭、花朵、樹葉、樹枝等捏出自己的小作品,進行藝術創作。)
孩子們非常熟練地挖好了土坑、和好了泥巴,然后用泥巴作為材料精心制作著屬于自己的藝術品。
活動反思
在第一次實踐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給幼兒提供很多工具,而是拋出“我們怎么挖土”“在哪里挖土最合適”等問題,孩子們便開始想辦法從大自然中取物,比如粗粗的樹枝、堅硬的樹皮,甚至還有扁平的石頭等。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主動嘗試在大自然中尋找挖土工具,并和小伙伴們組成一個小團體,自主選擇一個認為適宜的地方進行挖土實踐。
在第一次的實踐后,孩子們得出非常有用的知識經驗:工具的選擇非常重要,挖土要選擇土壤疏松、裸露面積大的地方;第二次實踐時,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挖土工具,在多種工具的使用中比較哪一種工具最適宜挖土;第三次實踐活動時,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水,幼兒自主開始了和泥巴的活動,在首次和泥巴的過程中,幼兒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選擇了比較順手的挖土工具和合適的挖土地點,這一次新的問題產生了——幼兒對土和水和成泥巴的比例掌控不好導致和泥巴的稀稠程度有所不同。
活動結束后就此問題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得出結論:和泥巴的時候要一點一點地加水,如果不小心倒多了,要再加點兒土,如果泥巴太干了,就再加點兒水……
通過此次活動我們不難發現,從整個活動的主題敲定到后續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幼兒在其中占主導地位,其主動性在親自然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整個過程都是讓幼兒在大自然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更多地起到了引導和支持的作用。事實證明,親自然活動給幼兒主動性學習品質的養成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
教師在親自然項目活動后應學會積極反思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并在下一次活動中作出相應調整;應及時記錄幼兒提出的問題,篩選有價值的STEM問題,讓幼兒投入到以任務為驅動的項目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豐富相關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