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紹浪,吳 彪,尹 靜,柏寒茁
(1.黑龍江工程學院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0;2.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與法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2014年9 月國務院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 年)》,將物流業定位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并規劃“三個發展重點、七大主要任務和十二項重點工程”的發展思路。區域物流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喻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在某種程度上其發展水平反映了區域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1]。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相互促進,相互依存,表現出“協同效應”。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2-3]。如何切實有效利用已有的現代物流體系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是物流業大力提升質量和效益的現實需求,也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特別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研究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的協同關系對從理論上明確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物流經濟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已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外專家學者利用協同學[4-6]、計量經濟學[7-13]、系統動力學[14-15]、灰色關聯分析[16-18]、數據包絡分析法(DEA)[19-21]等理論與方法研究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如賀玉德等[5]基于協同學視角,建立了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度模型,并將模型應用于四川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水平測度中;Mohammad[7]和Sultan 等[8]利用計量經濟學模型與方法分別分析了印度尼西亞和土耳其物流業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的Granger 因果關系;高康等[15]在剖析區域經濟與物流的相互作用機理的基礎上,建立了區域經濟與物流協調發展的系統動力模型,并以貴州省2007-2016年面板數據進行仿真模擬;肖靜等[17]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區域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主要指標之間的關系;韓雪等[20]和梁雯等[21]運用DEA法分別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區域物流業與經濟發展投入產出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在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協同度方面的研究中,崔國輝和李顯生[10]以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實力為研究視角,利用回歸分析思想分析區域物流與經濟發展實力的相關性和協調性;賀玉德和馬祖軍[19]建立基于CRITIC-DEA的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模型,并以四川省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楊云峰等[22]應用系統協同度測度序參量方法,構建區域物流系統協同水平測度模型,但該模型僅考慮區域物流系統內部協同,未考慮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關系。
上述研究對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現有研究對于從區域層面上探討欠發達地區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協同發展關注不夠,但對于快速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物流業確實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欠發達地區物流與區域經濟為研究對象,構建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度測度模型,并將模型應用于黑龍江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水平測度中,為欠發達地區物流與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根據物理學家哈肯的《協同學導論》,協同作用是復合系統有序形成的內驅力,協同作用可產生協同效應,而協同效應達到一定臨界值就可將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促進復合系統自組織良性發展。區域物流是指區域之間或區域內部的物流活動,區域經濟是指特定區域內存在的所有經濟活動的綜合。本文將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視為復合系統,二者之間的協同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效應
本文從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兩個子系統的序參量入手,研究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復合系統的協同度,構建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度評價模型,揭示系統的演變規律及趨勢。
基于協同學理論,將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看作由兩個不同屬性、不同結構的子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序參量是指確定系統的宏觀行為并表征系統的有序化程度的參數變量,它決定系統的最終結構和有序程度[23]。遵循系統性、科學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并咨詢相關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領域專家,確定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子系統的序參量,其中區域物流子系統分為反映物流基礎設施、物流發展規模和物流發展潛力的12 個序參量,區域經濟子系統分為反映經濟結構、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的11 個序參量。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的序參量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的序參量
假定(ej1,ej2,,ejl)為正向指標,其取值大小與有序度正相關;(ejl+1,ejl+2,,ejn)為逆向指標,其取值與系統有序度為負相關關系。
則子系統Sj的序參量分量eji的系統有序度uj(eji)為:

基于協同學理論,可通過“集成”各個序參量分量的方法來計算序參量對系統的貢獻。本文采用線性加權法進行集成,即序參量變量ej的系統有序度uj(ej)為:

式中,wj為每個序參量的權重。
wj采用熵值法來確定。熵值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法,反映了各指標在已具備確定數值的條件下對評價結果所起的潛在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計算第i個樣本第j個指標占這項指標的比重。

計算第j個評價指標的熵值ej:

計算第j個評價指標的差異系數gj:

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wj: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復合系統的協同度反映了區域物流發展和區域經濟系統運行的綜合協調程度,即

U1(t)是指區域物流子系統在t 時刻的有序貢獻度,U2(t)是區域經濟子系統在t 時刻的有序貢獻度,U(t)∈[-1,1],當U(t)趨于 1 時,表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度越大,區域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或內部要素之間能進行有效協同發展。U(t)越小,則表明兩系統之間協同度越小,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處于無序發展狀態。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部,下轄12個地級市和1個地區,總面積47.3 萬km(2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2018年,常住人口3 773.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6 36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 001.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 030.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 329.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3 274 元。隨著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推進,促進區域物流與新型城鎮化互動協同發展對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黑龍江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序參量指標數據來源于2008-2017 年《黑龍江統計年鑒》及相應年份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具體指標數據見表2。

表2 黑龍江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序參量指標數據
在將黑龍江省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評價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的基礎上,利用式(3)-(6)分別計算各指標的比重uij、熵值ej、差異性系數gj及指標權重wj,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黑龍江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序參量指標權重
利用式(2)分別計算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子系統的有序度;在此基礎上,利用式(7)計算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復合系統的協同度。黑龍江省物流與區域經濟有序度和協同度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2008-2017年黑龍江省物流與區域經濟的有序度和協同度變化情況
4.4.1 子系統有序度分析。由圖2可知,黑龍江省區域物流子系統和區域經濟子系統的有序度總體呈上升態勢,且區域物流子系統的有序度增速明顯高于區域經濟子系統。區域物流子系統有序度從2008年的0.009 783增長到2017年的0.207 857,區域經濟子系統有序度從2008 年的0.019 267 增長到2017 年的0.130 501,其中2014 年區域經濟子系統有序度的峰值為0.151 379,說明兩個子系統對復合系統的貢獻度在不斷增強。通過比較區域物流系統和區域經濟兩個子系統的有序度,可以看出:在2008-2014年,區域經濟子系統的有序度明顯高于區域物流子系統,說明區域經濟領先于區域物流,對區域物流有支撐和提振作用;在2015-2017 年,區域物流子系統的有序度明顯高于區域經濟子系統,且區域物流子系統的有序度增長迅速,增速也高于區域經濟子系統。
4.4.2 復合系統協同度分析。由圖2可知,黑龍江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協同度呈增減交替的M型發展趨勢,總體處于低水平協同狀態。復合系統協同度整體的變化趨勢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8-2009 年,區域經濟系統略有下滑,區域物流系統略有上升,經濟系統有序度略高于物流系統,其發展領先于物流系統;而此時復合系統協同度為負值,即兩個子系統出現不協調的現象。
第二階段:2010-2014 年,區域經濟和區域物流都呈現出先快后慢的增長趨勢,經濟系統有序度一直高于物流系統,說明經濟系統領先于物流系統;復合系統協同度在這個階段一直處于正值,說明兩個子系統一直處于協同狀態。
第三階段:2015-2016 年,區域經濟有序度出現嚴重下滑,區域物流有序度卻高速增長,物流系統領先于經濟系統;復合系統協同度為負值,兩個子系統間處于失調狀態,無法產生協同效應。
第四階段:2017年,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有序度均增長,區域物流依然領先于區域經濟;復合系統協同度為正值,發展趨勢良好。
(1)從系統分析的角度出發,選取反映物流基礎設施、物流發展規模、物流發展潛力的12個代表區域物流子系統的序參量和反映經濟結構、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的11 個代表區域經濟子系統的序參量,進行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水平的評價。
(2)根據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序參量的構建原則,確定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序參量,建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度評價模型,確定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水平的測度方法。
(3)以黑龍江省為例,模型應用于欠發達地區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協同度評價。結果表明,黑龍江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復合系統協同度呈現增減交替的M型發展趨勢,總體處于低水平協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