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莉萍,楊 虎
(蘭州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30)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立足全局,做出了“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的重要論斷。這不僅見證了創新驅動戰略在我國取得的卓越成效,更標志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將繼續致力于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經濟體良性互動的決心和信心。
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源于過度依賴勞動力和環境資源的低成本優勢。如今,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劇,各類市場資源在經濟全球化中進行著新一輪的組合配置,催生了一批批特色鮮明、具有集群性質的高新技術產業,依靠技術引進實現經濟發展愈發困難。我國地域遼闊且資源分布不均勻,區域間、地區間、產業間、行業間創新能力不平衡、創新發展方式有顯著差異。要想真正破除舊的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動力由過去的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仍需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尊重我國發展的不平衡性。與此同時,建立健全創新驅動發展指標體系構建也成為伴隨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全過程必不可少的一環。在進行此方面評價過程中,創新驅動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有重要的作用,其科學與否直接對績效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可靠性產生影響,且決定了其后決策調整方向。
2015 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導意見》對此規定如下: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進一步改進并完善創新驅動導向評價體系,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引入這種評價體系,對地方官員依據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進行考評。隨后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都建立了適合地區特征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制度,且將其和知識產權關聯起來。在未來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建立創新驅動發展評價制度有重要的意義,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可提供支持。但西部等經濟落后地區卻鮮有學者研究。故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搭建了更具綜合性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地處西北部地區的蘭州市創新驅動發展進行總體評估。以期彌補國內對經濟落后地區創新驅動總體評估的不足,提出有利于今后蘭州市創新驅動發展的對策建議。
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率先進入工業化、城市化,相對于國內而言有著一套較為完善的創新驅動評價體系。Villa(1990)[1]提出國家創新能力的概念,并對這種能力的驅動因素進行分析,認為主要包括法律、教育、知識產權制度等,并討論了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Mei(2015)[2]則認為國家持續創新活動的制度潛能就是國家創新能力,且討論了在創新能力形成過程中制度起著重要的約束和規范作用。
在國家重視以及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促進作用下,學者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關注度也在日益提高。總體上分析可發現國內學者在評價國家創新能力時,主要從創新投入、創新環境與產出等相關的角度進行。如吳優等(2014)[3]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而提出了一種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選擇深圳、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做了實證分析。所得結果發現其中深圳創新驅動發展水平高于其他城市的,在此方面深圳的優勢在創新影響、創新投入等,而不足在于基礎條件。李琬等(2010)[4]則對目前國內此類指標體系的缺陷進行分析,主要如缺乏環境指標,且設置的軟件指標過少。朱艷婷等(2017)[5]在一定理論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含創新要素、創新環境、等內容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其應用情況做了簡要的分析。楊千鈺(2017)[6]建立的這種指標體系中包含創新驅動條件、能力、和績效等方面的內容。
總體分析以上的研究情況可知,目前國內關于這種指標體系的研究存在一定欠缺,表現為:指標單一,缺少創新驅動發展產出方面的研究,很少通過這種指標評價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與路徑。
目前在創新能力評價領域,相應的評價方法主要如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熵值法等。這些方法各有一定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在實際應用中很多方法都是通過專家打分法給出各指標的權重,這樣表現出明顯的主觀性特征,權重結果容易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主觀隨意性現象很明顯。因而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選擇了客觀賦權法,即熵值綜合評價法。
熵權法在進行權重確定時,主要是基于各指標傳遞給決策者的信息量大小進行,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評價對象在某一項指標上的值存在明顯的差異時,則可判斷熵值較小,由此可判斷此指標可提供的信息量較大,這樣就賦予其較大的權重;相反情況下如果其熵值較大,則認為此指標在評價時可提供的信息量較小,設置較小的權重;在一些情況下如果不同評價對象某指標對應的值都相同,則可認為在判斷決策過程中此指標不存在有價值的信息量,則設置其權重為0。這種方法賦權流程為:
第一,對原始數據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矩陣R=(rij)m·n。
本文依據系統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有效性與時效性原則、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相關性與導向性相結合原則,在此基礎上設置了創新驅動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以大量創新驅動相關文獻為基礎,結合創新驅動的內涵及工作維度,將創新驅動分為創新環節和驅動環節。分別從創新基礎、創新環境、創新成果、服務驅動和發展績效等五個層面,設計了創新驅動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圖(見圖1)。

圖1 創新驅動發展評價體系的設計框架
本文在研究中基于如上的思路設置了創新驅動評價體系,其中的一、二級指標分別為5、16 個,還有63 個三級指標,如表1 所示。

表1 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創新基礎指標體系解釋及測算。創新基礎是創新驅動戰略的根本,從創新的動態過程來看,創新基礎是創新的投入階段,處在創新系統的開端,如果沒有創新基礎,整個創新驅動過程便無從開始。創新驅動指標體系共包括3 個二級指標,13 個三級指標,具體指標解釋及測算如表2 所示。

表2 創新基礎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解釋與測算
2.創新環境指標體系解釋及測算。創新環境是為創新主體提供了一個輔助平臺,是與創新主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保障性和支撐性的因素。創新環境指標體系包括經濟水平、教育程度、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創新環境指標體系共包括5 個二級指標,13個三級指標,具體指標解釋及測算如表3 所示。
3.創新成果指標體系解釋及測算。創新成果是經科技行政部門認可,且根據實際使用結果表明,可有效的滿足提高效益、成熟等各方面要求的科研成果,其屬于一種很重要的無形資產。創新成果指標包含創新知識和創新產出兩部分。創新成果指標體系共包括2 個二級指標,6 個三級指標,指標的含義和計算情況如表4 所示。

表3 創新環境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解釋與測算

表4 創新成果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解釋與測算
4.服務驅動指標體系解釋及測算。服務驅動綜合衡量了一個地區為創新成果實現商業化提供服務的情況,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服務驅動指標體系共包括3 個二級指標,13 個三級指標,指標的含義和計算情況如表5 所示。

表5 服務驅動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解釋與測算
5.發展績效指標體系解釋及測算。發展績效的提出不僅是為了使促使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同時要注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在不犧牲環境的情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評價創新是否對社會發展產生推動作用的量化標準。發展績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產業發展、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發展績效指標體系共包括3 個二級指標,13 個三級指標,這些指標的含義和計算如表6 所示。

表6 發展績效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解釋與測算
根據蘭州市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測算了2010—2017 年的得分情況。從整體測算結果看,蘭州市創新驅動指數總體呈波動式上升趨勢,2017 年相對于2010 年的得分情況有較大提升,蘭州創新驅動工作成效明顯。蘭州市創新驅動指數從2010 年的65.6 分增長到2017 年的98 分,年平均增長4.63 分,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如圖2 所示。

圖2 2010—2017 年蘭州市創新驅動總指數

圖3 2010—2017 年蘭州市創新驅動總指數(單位:分)
從雷達圖3 來看,各年度中5 個一級指標對總指數的貢獻程度不盡相同。2010 整體創新驅動發展指數都很低,5 個一級指標得分均不到80 分,尤其是創新成果和服務驅動兩個指標,得分僅為43 分、54 分。2011 年相對于2010 年在服務驅動指標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改善,得分77 分,但是創新成果卻降至37 分,說明蘭州市對服務驅動指標有了重視,但是卻忽視了創新成果指標。2012 年、2013 年和2014 年的創新基礎、創新環境兩項指標均發展良好,得分均在80 分以上,但是創新成果、服務驅動和發展績效的指標得分并不穩定。到2015 年,服務驅動和發展績效得分均在80 分以上,創新基礎和創新環境均突破90 分,是蘭州市創新驅動發展較為良好的一年。在此基礎上,2016 年各項指標得分均超過80 分,延續了2015 年創新驅動發展的優勢。2017 年相對于2016 年有更為良好的發展,服務驅動和創新成果得分均為100 分,創新基礎和創新發展績效分別為96 分和92 分,創新環境得分85分,是所有年份中得分最高的一年,也是蘭州市創新驅動發展勢頭最好的一年。總體而言,2017 年各指標得分都比較高,表明蘭州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2010—2017 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說明蘭州市創新驅動總體發展勢態良好,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期,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無疑是刺激經濟平穩過度的必要手段,在不斷的發展和改進基礎上,創新驅動發展的理論和評價體系也日益成熟。目前此領域的研究側重于我國東部地區,而針對地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又相對落后的蘭州市,尚無成熟的評價指標體系。因此,本文結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及蘭州市發展實踐,構建適合蘭州市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評價體系,同時采用2010—2017 年樣本數據對蘭州市創新驅動總指數進行測算。根據蘭州市創新驅動總體評價結果,提出以下研究建議,以期進一步釋放蘭州創新潛能,促進西部發展。
第一,充分利用寶貴的資源優勢,走科技與產業協同創新模式,加快科研成果產品化轉化效率。蘭州的科研資源豐富,目前已有七百家獨立研究機構,相應的高等院校18 所,高校和企業科研機構總共超過一百多個,還設置了16 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已經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蘭州市實施創新驅動活動中,這些都是優質豐富且最可利用的寶貴資源,有很高的應用潛力。因而為促使蘭州市“再造蘭州”戰略目標實現,就應該對這些資源進行高效利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
第二,抓住“西部大開發”的契機,轉變傳統產業布局。蘭州經濟產業水平低缺少高端高新產業,相應的產品競爭力和水平也相對低,不同的產業之間缺乏關聯性,這對蘭州的創新發展產生了很不利影響。創新驅動戰略實現過程中主要的條件之一為許多產業出現完整的產業體系,而蘭州在此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蘭州市應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會,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產業升級和優化,加大高科技產業的投入力度。
第三,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轉變區縣發展不平衡性。蘭州市各縣區科技活動發展情況極不均衡。城關區、安寧區R&D 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以上,而七里河區、蘭州新區在1%~2%之間,西固區、紅古區、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均在1%以下。而從“十二五”以來,蘭州市R&D 經費支出在不斷的增加,不過和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相比差距很明顯,其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8%~2.0%區間內,因而以后應該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并盡量促進各縣區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