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澤華,邵秀英,鄔 超
(1.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2.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國內學者對古村落的關注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古村落旅游研究相伴而生,在古村落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知識圖譜通過數據挖掘、信息分析、圖形繪制等手段,可視化表達學科關注熱點以及反映學科前沿與相關知識關聯特點,多用于古村落研究綜述。韓禹文等(2019)[1]、韓宸辰(2018)[2]、張海和盧松(2019)[3]運用Citespace 軟件開展了中國傳統村落旅游研究知識圖譜的研究,但由于傳統村落概念始于2012 年,傳統村落旅游研究文獻不足以涵蓋古村落旅游研究。本文以CNKI 論文庫中有關古村落旅游的研究為數據來源,運用Citespace 軟件繪制古村落旅游研究文獻的知識圖譜,對其研究動態、研究變化規律進行可視化分析,有益于更為全面地揭示我國古村落遺產旅游研究熱點與動態。
知識圖譜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處理、科學計量和圖形繪制來展示某一學科或領域的研究[4],是一種重要的文獻分析和可視化方法。Citespace 軟件是目前較為常用的知識圖譜繪制軟件之一,可以將CNKI 數據庫導出的數據繪制成各類知識圖譜,并通過圖譜中各節點大小、網絡關系等信息,展示研究領域的研究變化和熱點動向。
本文數據來自CNKI 數據庫期刊論文。考慮到國內古村落與傳統村落概念有一定重疊,將檢索主題限定為“古村落旅游”和“傳統村落旅游”;以此主題在CNKI 數據庫中檢索到相關論文最早發文時間為1994 年,因此將檢索時間跨度定為1994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3 月28 日;為了增加論文廣泛性,本文采集CNKI 數據庫符合主題的期刊論文,沒有對發文期刊給予限定。依此共得到1 323 條結果,經人工剔除了相關度低的文獻并去重后,最終獲得1 116條結果作為數據基礎。
國內對古村落旅游的關注和研究始于20 世紀90 年代初,從1994—2005 年發文數量緩慢增長。2006 年開始,古村落旅游研究相關論文逐漸增多,研究內容也開始深化,包括古村落旅游影響、開發模式、文化遺產等。2014 年開始國內古村落旅游研究發文數量快速增多(見圖1),傳統村落旅游主題出現,與2012 年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申報有關,研究內容包括旅游利益主體、空間形態、文化符號、景觀及風貌等,涉及主題更加多元。

圖1 1994—2018 年中國古村落旅游相關論文數量圖
在Citespace 軟件中,利用作者可視化分析功能,將時間切片設置為1,得到作者合作網絡知識圖譜(見圖2)。圖譜中的節點說明單個作者的發文特征,而連線說明的是作者間的合作關系。節點越大代表發文量越多,節點中年輪的顏色越深說明發文的時間越早;連線越粗代表兩者間合作強度越大,連線越多則說明該作者合作者越多,連線顏色越深說明發生合作越早。從圖2 可見,國內古村落旅游研究作者形成了4 個團隊,但節點間的連線及形成的網絡普遍較少。其中,以盧松、陸林為核心,團隊人數、研究成果多且合作密切,形成穩定的網絡結構;以劉沛林、李伯華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在合作規模與強度上不及盧松、陸林團隊,但其近幾年發文量大,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隋春花、方磊為核心雖然出現了合作關系,但未形成穩定的合作網絡。另外,邵秀英、李文兵、車震宇等核心作者的發文量雖然較大,但還沒有形成古村落旅游研究合作網絡。

圖2 1994—2019 年古村落旅游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從發文機構合作網絡圖(見圖3)的分析可知,我國古村落旅游研究機構分布極不均衡,其中,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發文量最多,在國內古村落旅游研究中占絕對優勢;從發文機構間的聯系來看,各節點間連線較少,且線條較細,說明研究機構合作網絡較松散,即使有網絡聯系也主要表現為臨近機構之間的合作,地緣合作研究明顯;從發文機構的所在地域來看,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江蘇等南方地區,與古村落數量、地區經濟發展及其古村落旅游開發程度等因素有關。

圖3 古村落旅游研究發文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關鍵詞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提煉和核心思想的概括,對古村落旅游研究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可以梳理并歸納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方向。
首先,對關鍵詞進行突發性檢測,得到9 個關鍵詞具有突發性檢測值(見圖4)。其中,古村落、傳統村落分別位居第一、第二位,200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將“古村落”作為了文化遺產,引起了學界對古村落旅游研究關注;2012 年傳統村落概念問世,但“傳統村落”在2017 年才開始突現,說明古村落旅游更為學者認可,兩個概念也具有一定的時間轉換過程。2000 年,西遞、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進入公眾與學者視線,皖南古村落成為古村落旅游研究的重要對象,居于第三位。2017 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7 年古村落旅游與鄉村振興普遍受到學者關注,體現了古村落旅游研究深受國家戰略的引導。

圖4 1994—2019 年古村落旅游研究關鍵詞突發性探測結果
其次,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獲得傳統村落旅游研究的時間線程,并得到了宏村、鄉村旅游、城市化、古村落、對策、可持續發展、村落、游客、旅游資源、生態保護等10 個聚類主題(見圖5)。總體上,古村落旅游研究主題隨時間發展而不斷增多,所涉及的研究內容也更加豐富。對古村落旅游研究關鍵詞聚類分析,得出我國近25 年來古村落旅游研究熱點內容。
1.古村落旅游資源價值。古村落旅游資源及其價值研究是古村落旅游研究的基礎,研究內容看,涉及的關鍵詞包括文化景觀、歷史風貌、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如李文兵和張宏梅(2010)[5]從旅游者感知角度將張谷英村的旅游價值分為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和認知價值,孫克勤(2009)[6]總結了北京頭溝區的古村落資源的特點,吳必虎(2016)[7]認為在鄉村旅游開發中保護傳統村落文化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活化繼承,與現代功能相融合。
2.古村落旅游開發與保護。古村落作為一種遺產,需要在旅游開發中進行有效保護。如有學者從旅游影響的角度提出保護措施,李東和和孟影(2012)[8]從保護與利用兩個維度,提出了原址保護觀光利用、原址保護功能轉換利用、異地搬遷觀光利用、異地搬遷整合利用等四種模式。有學者對古村落旅游實施中的收益差異開展研究,如張劍文(2016)[9]分析了PPP 模式三種具體方式(BOT,狹義PPP,PFI)應用在古村落旅游開發與保護中的優缺點,陳臘嬌等(2005)[10]對比了以村民自主開發的諸葛八卦村與以政府投資開發的郭洞村,得出村民自主開發模式優于政府投資開發模式的結論。
3.古村落旅游市場研究。伴隨著古村落旅游的發展,客源市場分析成為古村落旅游研究的關注重點。如馮淑華(2002)[11]從知識層面、客源地層面等多層面對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場進行分類,盧松等(2004)[12]對宏村西遞的游客流進行了研究,總結了其游客流的時空規律,討論了游客流的快速增長對宏村西遞帶來的負面影響等。游客感知是旅游地發展方向的重要依據,這方面的研究包括游客感知影響因素[13]、感知差異[14]等。
4.古村落旅游管理與社區參與。古村落的旅游涉及政府、社區、村民、企業、旅游者等不同主體,伴隨古村落旅游的發展,多方主體利益訴求帶來的利益沖突,需要實施有效管理。顏亞玉和張荔榕(2008)[15]從利益表達、利益分配、利益補償及利益激勵四種機制對三種不同經營類型(政府開發、企業開發與村民自主開發)下的古村落旅游進行利弊分析,邵秀英和田彬(2010)[16]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對古村落旅游地及其旅游開發保護中的問題進行了界定并提出解決途徑。而古村落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態度,影響著居民對于旅游業的參與程度,章錦河(2003)[17]研究了西遞當地的居民,認為西遞的居民對旅游基本持較強的正面影響感知,旅游的負面影響感知較弱,用比較理智的支持態度對待古村落旅游開發。
5.古村落旅游與鄉村振興。從關鍵詞出現頻次及出現實踐來看,近年來學者的研究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如詹國輝和張新文(2017)[18]對S 縣5 個村的共生系統分析具有非穩定性,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方向性指導,李菁等(2018)[19]運用美麗鄉村建設解決傳統村落所面臨的資源開發與保護、旅游開發、鄉村環境建設等問題。
以CNKI 中收錄的古村落旅游相關論文為數據基礎,運用CitespaceV 軟件對作者及合作網絡、發文機構及合作網絡、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的結果顯示:(1)從發文時間來看,我國古村落旅游發文量逐步增長,并表現為緩慢增長、波動增長和快速增長三個階段,2014 年之后進入快速增長;(2)國內古村落旅游發文的核心作者已具有一定規模,但聯系性較弱,只有少數研究者形成合作網絡體系;(3)從發文機構來看,古村落旅游研究的發文機構比較集中,表明古村落旅游研究差距較大,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區,發文機構的合作強度也較弱,以地緣合作為主;(4)從研究的關鍵詞來看,古村落旅游研究關鍵詞主要有古村落旅游的資源價值、古村落旅游開發和保護、古村落旅游市場、古村落旅游管理與社區參與及古村落旅游與國家戰略。
古村落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截至2019 年全國有中國傳統村落6 189 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成為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和載體。古村落旅游的快速發展,為古村落旅游研究提出了更多的研究空間。展望古村落旅游研究:首先是研究對象與區域選擇上,一方面是東部、南部地區古村落旅游中的開發與保護的研究、開發主體多元化及其利益訴求之間博弈與公共管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區域古村落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與古村落旅游模式、路徑的研究。其次,古村落旅游將成為省市級行政單元旅游扶貧、鄉村振興的重要對象,探究中等尺度古村落旅游差異化發展、古村落保護與旅游整體戰略、文化旅游融合等將成為古村落旅游研究的熱點。最后,古村落遺產旅游的理論研究需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