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榮
(浙江工商大學 財會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現代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經理人可能不會完全按照外部投資者的利益來行動,其有動機去實施權力尋租,包括赤裸裸地貪污受賄和進行奢侈的在職消費,以謀求自身控制權利益最大化。在職消費是公司高管履行工作職責所發生的消費性支出及享有的待遇,是高管憑職位獲得的隱性收入。目前對在職消費動因的觀點有“代理觀“與“效率觀”[1]。在職消費到底是監管不力的產物還是激勵經營的驅動,不少學者認為這取決于公司內外部治理機制的有效性[2]。
由于人類的有限理性,作為保障公司正常運轉降低內部各層級代理成本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是絕對的。存在缺陷的內部控制為高管從事利己而不利企業的敗德行為提供了機會,但高管的行為還受到外部制度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為此,本文從中國的制度背景出發,以在職消費為視角深入探究內部控制缺陷的負面影響,及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否緩解這種負面影響,研究結論有助于轉型經濟環境下我國上市公司增強對內部控制缺陷經濟后果的認識,和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為內部控制建設提供一個合理的治理環境,以提升在職消費的激勵效應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在職消費按照經濟性質一般可為兩大類:(1)正常的職務消費,如為高管改善工作環境發生的各項支出和維護客戶關系的招待支出等;(2)純粹高管自利的產物,不能為公司帶來任何經濟效益,是一種隱性腐敗行為。如陳冬華等(2005)[3]發現由于薪酬管制的存在,在職消費成為中國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替代性選擇,與民營企業中內生于公司的薪酬契約相比,國有企業中受到管制的外生薪酬安排缺乏應有的激勵效率。但有時是公司在職消費的動因既可能符合“效率觀”,又有可能符合“代理觀”,這取決于公司內外部治理機制的有效性,其中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對其經濟性質的影響巨大[4]。
對于在職消費效率觀的研究。Hirsch(1976)[5]發現為公司高管提供在職消費可以提高高管在員工心目中的聲望和地位,這有利于提高高管的工作效率。Rajan 等(2006)[1]發現為高管提供在職消費有助于強化高管權威,這有利于節約組織的交易成本,提高公司的組織效率。Carrothers 等(2012)[6]發現與提高生產效率有關的在職消費可以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提高生產效率無關,僅與增加高管個人效用的在職消費則會損害公司價值。也有學者發現在職消費符合“代理觀”的證據。Jensen 等(1976)[7]認為只要經理人不擁有完全所有權,就有激勵進行在職消費,因為進行在職消費的好處歸其獨享,而其僅按持股比例承擔由此帶來的損失。Yermack(2006)[8]通過市場對美國公司首次披露CEO 個人享有使用公司專機的特權這一事件的負面反應,間接證明了在職消費是代理成本的觀點。為此,我們提出假設:
H1:在一定條件下,公司為高管提供在職消費具有一定的激勵效應。
為促進擁有公司直接控制權的高管認真履行受托責任,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成為必要。如前所說,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是絕對的,這為高管進行利己行為提供了機會。學者發現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意愿、投資水平、投資效率、債務融資成本、審計費用,加劇公司的融資約束,甚至誘發財務欺詐等不良行為[9-10]。也就是說,如果公司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缺陷,高管的敗德行為會越嚴重。萬華林(2007)[2]認為在職消費的動因到底是“代理觀”還是“效率觀”兩種截然相反的解釋并不矛盾,即其到底是監管不力的產物還是激勵經營的驅動,最終均衡點取決于公司內外部治理機制的有效性。為此,我們提出假設:
H2:在一定條件下,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會嚴重削弱在職消費的激勵效應。
獨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英美法系國家。這些國家股東持有公司股份比例一般很少,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參與公司監督管理,普遍存在搭便車的心理,因而公司實際為掌握直接控制權的管理層所把持,所有者淪落到單純的出資人地位,形成了強管理者、弱所有者的局面,從而頻頻爆發管理層侵犯外部股東利益的行為,于是引發了獨立董事制度的產生。1940 年美國《投資法》要求公司由獨立董事組成審計委員會,并要求公司董事會至少由40%的獨立董事組成,而且公司獨立董事必須獨立,不能與公司有任何可能妨礙其發表公正意見的利益關系。學者發現,如果外部獨立董事的獨立性越強,就越能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保護外部中小股東的利益。如,Benjamin 等(1988)[11]研究發現公司外部獨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公司治理改善、高管薪酬也會越低,薪酬業績敏感度也越高。Yermack(2004)[12]發現外部董事任職董事的數量與其任職公司的業績顯著正相關。李維安和徐建(2014)[13]發現獨立董事越獨立,越能抑制總經理繼任對公司戰略變化幅度的影響。為此,我們提出假設:
H3:在一定條件下,獨立董事可以緩解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對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負面影響。
機構投資者是受基金受益人的委托,為受益人管理資產,其突出特點是資金雄厚和投資管理經驗豐富。機構投資者持有公司的股份一般都比較大,達到10%~20%左右,并且傾向于長期持有,因而有很強的經濟動機來監督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對其來說,用腳投票的成本高昂;而且其工作人員均受過較強的專業訓練,他們有著較強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投資決策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在約束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如,Maug(1998)[14]認為機構投資者為維護自身利益,有動力參與公司監督與管理。薄仙慧和吳聯生(2009)[15]發現機構投資者對其持股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為此,我們提出假設:
H4:在一定條件下,機構投資者可以緩解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對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負面影響。
大股東在公司持有股份份額一般都比較高,其有動力也有能力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包括對公司高管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Shleifer 等(1986)[16]認為大股東能對公司的經營行為進行有效地監督,以促進公司管理層提高公司績效。為此,我們提出假設:
H5:在一定條件下,公司股權集中度越高,越可以緩解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對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負面影響。
對于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計量,以深圳迪博公司提供的內部控制質量評價指數為基礎,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衡量指標;其中Xmax 為該年所有樣本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最大值,Xmin 為該年所有樣本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最小值,Xi為該樣本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
本文選取公司年報附注披露年招待費的自然對數值作為高管的在職消費(perk);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為公司績效(roe);外部獨立董事占公司董事的比例為董事會的獨立性(outdir);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為股權集中度(sh1);機構投資者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為機構持股比例(jigou)。控制變量:高管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乘以1 000 為高管持股比例(msh);高管貨幣薪酬的自然對數為高管貨幣薪酬(pay);公司成立年限的自然對數為公司成立年限(lntime);兩職合一(dual)為當公司董事長兼任總經理時,取值1,其他為0;公司期末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為公司規模(lnsize);資產負債率(debt);公司營業收入的增長率為成長性(develop);行業和年份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2015—2017 年滬、深兩市A 股上市公司的數據為研究樣本。為避免變量之間的內生性,對于解釋變量內部控制缺陷我們選取滯后一期的數據。同時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樣本選取標準:(1)剔除金融行業上市公司;(2)剔除ST類的上市公司和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為負的公司;(3)剔除數據缺失的公司;(4)為消除極端值的影響,對各變量的1%和99%分位數以外的樣本進行winsorize 處理。最后得到4 406 家上市公司的數據,其中國有企業1 566 家、民營企業2 840 家。研究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

表1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1 是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可知,公司績效的均值為0.086 1,中位數為0.069 5。在職消費的均值為14.798,中位數為14.816。公司內控缺陷的均值為0.343 1,中位數為0.331 3。董事會獨立性的均值為0.373 9,中位數為0.333 3。股權集中度的均值為0.341 1,中位數為0.322 3。機構持股比例的均值為0.394 4,中位數為0.404。其他變量的統計分析與現有文獻基本一致,不再一一贅述。
1.假設1 的驗證情況。表2 是在職消費與公司業績的實證分析,可知,驗證模型DW 值接近2,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自相關性,可以獨立對因變量進行解釋。在全部樣本中,在職消費與公司業績呈顯著正相關,但是在國有企業中,在職消費與公司業績的相關性不顯著。說明在國有企業中在職消費沒有很好地發揮激勵作用,代理問題比較嚴重;而在民營企業中,在職消費可以發揮很好的激勵作用,增加公司績效。假設1 基本得到驗證。由表還可知,高管貨幣薪酬、公司成長性、資產負債率、高管持股比例均與公司業績呈顯著的正相關性。

表2 在職消費與公司業績的實證分析
2.假設2 的驗證情況。表3 是在職消費、內控缺陷與公司業績的實證分析。可知,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中,內控缺陷和在職消費的乘積與公司業績均呈顯著負相關,說明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嚴重削弱了在職消費的激勵效應。假設2 得到驗證。
3.假設3 的實證分析。表4 是內控缺陷、董事會的獨立性與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可知,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中,董事會的獨立性、內控缺陷和在職消費的乘積與公司業績的相關性均不顯著。這很可能的原因是:獨立董事為公司高管所俘獲,不能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假設3 沒有得到驗證。

表3 在職消費、內控缺陷與公司業績的實證分析

表4 內控缺陷、董事會的獨立性與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
4.假設4 的驗證情況。表5 是內控缺陷、機構持股比例與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可知,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中,機構持股比例、內控缺陷和在職消費的乘積與公司業績均呈顯著正相關,說明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持有比較高的投資份額,出于自我利益保護,有動力參與公司監督管理,以緩解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負面影響,提高在職消費的激勵效應。假設4 得到驗證。

表5 內控缺陷、機構持股比例與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
5.假設5 的實證分析。表6 是內控缺陷、股權集中度與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可知,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中,股權集中度、內控缺陷和在職消費的乘積與公司業績均呈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大股東持有公司股份比例比較高,有動力和能力參與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緩解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對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負面影響。假設5得到驗證。

表6 內控缺陷、股權集中度與在職消費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
為保障結論的可靠性,進行了如下穩健性測試:(1)若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了公司內部控制存在重要缺陷或重大缺陷,取值1,表示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其他為0;(2)按照行業調整公司業績衡量指標;(3)以公司年差旅費的自然對數作為高管在職消費的衡量指標。上述結論與前面的實證分析結果一致。
在職消費到底是高管腐敗的產物還是激勵經營的驅動,最終取決于公司內外部治理機制的有效性。由于人類的有限理性,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是絕對的。存在缺陷的內部控制為高管進行敗德行為提供了機會。以2015—2017 年中國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發現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會極大地削弱在職消費的激勵效應,但合理的股權結構和機構持股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負面影響,提高在職消費的激勵效應,而獨立董事并沒有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
本研究的啟示意義:為提高在職消費的激勵效應,上市公司一方面應不斷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查漏補缺;另一方面應建立合理的股權機構和引進戰略機構投資者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措施,為公司內部控制建設創造一個合理的治理環境。只有內外聯動、相互促進,才能真正提高在職消費的激勵效應,提升公司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