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案例指導制度 著作權保護 制度構建
作者簡介:趙邯,好未來教育集團。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11
隨著我國法制的發展與著作權保護意識的加強,我國在著作權保護領域的立法、執法、司法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囿于我國著作權保護制度發展較晚,關于著作權的法律保護仍然有待完善,我國對著作權類案件的司法審理經驗不足,這些都成為我國著作權保護事業長遠發展的瓶頸。而案例指導制度自身的特點能夠很好的應對當前我國著作權司法保護領域的問題,加強案例指導制度在我國的著作權司法保護領域的作用也就成為了著作權保護制度設計的理想選擇。
以典型案例指導司法實踐在我國具有較長的歷史。早在1985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就曾印發過《關于破壞軍人婚姻罪的四個案例》,用以指導下級人民法院司法實踐。在下級人民法院審理疑難案件或新類型案件時,也可以層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可以做出關于司法適用的批復,即案件請示批復制度。
但是,這兩種制度都具有司法解釋的性質,指導司法實踐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抽象而得的成文司法解釋。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分別通過并頒布了《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標志著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的正式確立。案例指導制度是一種全新的司法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對司法實踐中的典型案例遴選并發布之,各級人民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如果遇到與指導性案例類似的案件,應當參照指導性案例做出判決。
外在合理性,指案例指導制度在克服著作權保護領域存在問題、推動著作權保護方面能夠發揮作用,這種外在合理性是案例指導制度得以應用的前提,是一種工具理性的選擇。因此,筆者將在下文探討著作權保護領域存在的問題及案例指導制度的工具性作用。
(一)著作權案件審理的復雜性
著作權案件審理始終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點。在著作權類案件審理過程中,對于侵權事實的認定往往需要綜合多學科的知識背景,由于一般基層法官司法經驗的欠缺和知識儲備的不足而造成司法審理質量較低。且著作權領域法律與法規對侵權責任的承擔、法律的適用、舉證責任的分配等都規定較為籠統,對司法實踐中尋找成文審判原則具有較大障礙。
(二)著作權類案件司法審理效率較低
對于一些重大的著作權類案件,由于對是否具有“獨創性”、涉案作品是否構成侵權、著作權歸屬等的確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司法資源和時間。有些著作權案件由于舉證復雜、審理難度大,甚至會歷經數年的漫長司法審理過程。在這些案件審理過程中,幾乎每個案件都凝結了多位法官的智慧和勞動,需要法官運用自己的司法經驗和法學理論知識創造性適用法律。但是,在案件審結以后,這些案件的效力也僅限于本案,當面臨后續發生的類似案件時,后案法官仍然需要從零開始,這也是著作權類案件司法審理效力較低的重要原因。
(三)司法審判活動與著作權保護意識互動不足
著作權保護的重要立足點仍然是培養社會公眾的著作權保護意識,這也是中國著作權保護事業發展的社會基礎。對著作權的司法保護本應通過對著作權侵權類案件的審理,以侵權行為將產生何種法律后果這種最直觀的形式向社會展示著作權保護的重要性。
但事實上,我國著作權司法審判活動對著作權保護意識培育的作用有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已有的司法裁判中確認的裁判規則,在其他類似案件中不一定會被采用。這使得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大打折扣。[1]
內在合理性,指案例指導制度本身具有法理價值優越性,這是基于案例指導制度本身的性質而做出的選擇,是一種基于價值理性而做出的抉擇。因此,筆者將在下文對案例指導制度自身價值進行探討。
(一)利于實現同案同判
“法律被認為不分軒輊地援用到一切情況, 一切人物, 不論貧富, 無分貴賤。法律能夠這樣毫無差別地適用, 才可以稱作正義的實踐。”[2]對類似案件做出類似判決始終是司法實踐追求的目標,這也是司法穩定性和司法公信力的應有之義。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同案同判是司法公正得以貫徹的直觀感受。但是,在我國著作權領域,由于法官之間的知識結構、價值傾向等因素,導致不同的法官會對同一法律問題產生不同的理解,對同一類型案件做出不同的法律定性就會直接導致迥異的裁判結果。加之傳統的法律細則式規定,難以保證法律適用結果區間確定標準的一致性,這也會導致侵害后果相似但法律后果大相徑庭的局面。因此,在我國著作權領域的同安不同判現象放生頻率仍然較高。
(二)能夠有效彌補成文法的缺點
我國是傳統的成文法國家,在立法模式選擇上也傾向于排除非成文法規范。但是,成文法也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
首先,由于立法者難以預測法律施行后可能發生的所有問題,當新類型案件或疑難案件超出了成文法涵射區域時,就出現了法律空白或法律漏洞。這些案件中可能會出現新類型的權利,如在方正字庫訴暴雪公司一案中,字體設計公司對漢字單字字形是否具有著作權就成了當時爭議的焦點,當時成文法并沒有對此作出規定,這直接對案件妥善解決構成了障礙。
其次,成文法本身具有文字依賴性,但文字本身具有多義性,這種多義性有時與成文法所要表達的含義并不完全重合,這就會導致不同法官對著作權法律法規的多重理解。[3]
最后,成文法自身屬性要求保持自身的穩定性,但面對新著作權形式層出的今天,成文法難以適應著作權保護形勢的發展,因此,這種成文法的滯后性面對著作權保護時也存在缺陷。
2015年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第十批指導性案例,其中第48號、49號案例是涉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民事指導性案例,這標志著案例指導制度開始在著作權保護領域應用。但是,由于案例指導制度的制度設計、施行時間短等原因,目前案例指導制度在版權保護領域的應用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
(一)改進指導性案例的遴選發布方式
目前指導性案例的遴選主要由各級人民法院遴選層報推薦、最高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推薦、社會推薦三種,后由案例指導工作辦公室審查后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確定。在整個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居于核心地位,指導性案例遴選行政色彩過濃,這導致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制度推出以來遴選的指導性案例仍然無法滿足日新月異的實踐需求,這也成為案例指導制度發揮更大作用的瓶頸。[4]同時,一些典型案件或新類型案件有一定的規則創制功能,會直接影響某類著作權案件的審理,這些案件牽涉社會利益主體廣泛,因此應加強指導性案例遴選過程中社會企業、學者的參與。對指導性案例的審查應由社會企業、法律學者、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共同組成的委員會主持。這樣既可以提升指導性案例的質量,也能提升指導性案例的發布效率。
(二)嚴格規范案例指導制度的參照制度
指導性案例被參照判決是指導性案例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保證案例指導制度的實施,那么指導性案例就和《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中公布的案例選編一樣,僅具有業務借鑒功能。筆者認為,在案例指導制度運行過程中,應樹立以下規則:在面對類似案件時,法官應參照指導性案例作出判決,如果突破指導性案例判決應提出更強理由。據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保證案例指導制度在著作權保護過程中的作用:
1.法官不得隨意突破指導性案例判決,如果突破必須向上級法院報告,并說明不參照判決的更強理由。更強理由制度,能夠保證法官突破指導性案例判決的合理性,突破指導性案例判決的更強理由包括原指導性案例中的裁判規則已經過時、依照指導性案例判決將造成明顯不公正的法律適用結果等。突破指導性案例判決報告制度,可以保證上級法院監督下級法院參照指導性案例的判決情況,也能兼顧個案正義與下級法院的自由裁量權。
2.當法官未參照指導性案例判決且不能提出更強理由時,案件當事人可以據此向上級法院提出上訴或要求重審。主審法官參照指導性案例判決承載著案件當事人的信賴利益,社會公眾也可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此范圍內規范自己的著作權制作、經營、使用等行為。因此,當案件偏離社會預期做出判決卻無正當理由時,案件當事人應據此提起上訴或要求重審,這是對案件當事人信賴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司法公信力的維護。
3.建立未參照指導性案例判決追責機制。此處的追責對象并不是所有的未參照判決行為,而是前文所提既未參照判決也沒有提出更強理由或既未參照判決又未向上級法院報告的案件。法律后果是保證法律規則被突破的必然導向,如果沒有相應法律后果的保障將危及到法律規則的運行。因此,筆者建議應將對違法判決的法官的追責制度作為案例指導制度的配套制度,以保障案例指導制度的正確運行。
參考文獻:
[1]劉作翔,徐景和.案例指導制度的理論基礎[J].法學研究,2006(3).
[2][英]丹尼斯·羅伊德.法律的理念[M].張茂柏,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3]費世軍.論法律的局限性[D].廣西師范大學,2000.
[4]黃琴.從指導性案例的遴選看案例指導制度的完善[J].湘潮(下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