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農民 政治參與 基層民主 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梅青,云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6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作為實現基層民主的重要形式——村民自治,其內在要求村民廣泛的政治參與。而我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強調以家國為本位,統治秩序通過綱常倫理來維系,以致大多數農民將自身角色定位于普通的農業生產者,與政治參與無緣,大多情況下是被動的“政治卷入”。要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全面振興,必須保障村民廣泛參與村級治理,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激發農民政治參與熱情、完善基層民主自治規則等來實現。
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標志,是近代才產生的政治概念,是衡量政治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指標。西方學者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對政治參與有不同的界定。如西德尼·維巴則認為“只有通過合法途徑和程序參與的政治活動才能夠歸納為政治參與的范疇,他強調的是政治參與的合法性。亨廷頓則把所有通過政治活動去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都歸納為政治參與。
關于政治參與的內涵,國內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如王浦劬認為“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王惠巖把政治參與的含義界定為“在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組成的團體依法通過一定的方式、途徑和程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的決定或與政府活動相關的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政治參與是指公民社會團體和組織及政黨參加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務等行為”。
歸納以上定義,我們認為,農民政治參與是指“持有農村戶口,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依據法定程序,有序參與政府決策的過程,并對政府決策的制定與執行產生影響的活動”。此外,其目的是實現對農村公共事務的良性治理,決定了農民政治參與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
改革開放之后,廣大農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享有更加廣泛的權利和自由,農民逐漸自覺、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政治參與,中國鄉村社會的政治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國基層民主政治的三大基石之一,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基層民主不斷擴大,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自身權利得到了保障,參政意識不斷增強。
(一)農民政治參與意愿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1982 年,我國第一個關于農業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確認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合法地位,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經驗做法,鼓勵農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了貧困落后的帽子,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為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農民的參政意識不斷提高。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開始實行村民自治,農民可以依法參與管理各類村級事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當家作主。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不斷激發,參與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提高,特別是在換屆選舉中,“有近八成的農民參加了村委會選舉投票”。
(二)農民政治參與的目的性明確
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改變了傳統鄉土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影響農民的政治參與。農民對基層協商民主寄予厚望,他們希望能夠依靠新型的社會治理方式維護自身利益。在農村土地流轉、公共設施建設、征地拆遷等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參與去博取更多的利益,其基于利益訴求的政治參與意愿不斷增強。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民的政治參與目的性非常明確:表達自身訴求的欲望在當討論事項涉及自身利益時會較為強烈,而當不涉及自身利益時,只會偶爾出于公心發表意見。農民在一次次政治參與中,深切感受到政治權利與經濟利益的相互交織,通過行使自身政治權利能給自己帶來經濟效益。
(三)農民政治參與形式多樣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在推行基層民主制度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將農村基層民主與本地實際相結合,探索出豐富多樣的基層民主實踐模式。
以民主聽證制度和村民議事制度最具有代表性。民主聽證制度重在保障農民的知情權,村兩委將有關議題信息在召開聽證會之前向農民公布,積極鼓動農民參與聽證,并邀請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聽證,保證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在聽證過程中農民可以就不明了的問題向村干部進行詢問,確保農民能夠全程地參與協商決策過程,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參政積極性。村民議事制度重在保障農民的決策權,通過村民投票選舉由普通的村民組成議事會,保證決策體現多數村民的意愿,維護大多數農民的切身利益。
(四)農民政治參與程序日益規范
傳統鄉村治理中,農民極少關注村級治理,更多將時間和精力用于農業生產。隨著國家法治不斷推進,民主治理理念不斷深入,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試圖了解村級發展的等訴求,不少農民逐漸融入到基層治理中。各級政府為回應基層群眾的政治參與需求,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及各個時期農村政策法規等,相繼出臺保障農民政治參與權利的制度,這些制度是農民政治參與法治化的地方版本。鄉村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村民議事規程、村務公開、村務監督等制度,通過制度化的渠道更多農民進入村級事務治理。雖然這種以制度規范村民政治參與行為的模式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法治化,其實質上是通過制度將法治內容鄉土化,符合鄉村實際,是農民政治參與法治化的有效形式。
但是,我國農民數量十分巨大,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民在政治參與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民政治參與能力不強
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關心“三農”問題,十八大以來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與城市發展相比,農村發展仍處于十分落后的境地,農村教育水平也遠遠滯后于城市教育水平。受經濟、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農民所掌握的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不高,太關注政治生活,政治參與的能力不強,不能有效表達其利益訴求,直接影響農民有效政治參與。
(二)農民政治參與熱情不高
一方面,大多數農民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主體意識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民主法治意識淡薄,認為涉及村民公共利益的事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都是村干部應該管的事,個人只需要服從安排就行,因此部分農民參政議政的熱情不高; 另一方面,有些村干部受傳統官本位思想影響較深,忘了人民公仆的身份,認為自己是村里的“官”,利用民眾賦予的職權忽視村民的公共利益,左右公共決策,出現辦事不公道正派、不清正廉潔的現象。導致部分村民認為自己參與或不參與村務管理自己無所謂,不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對最終結果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
(三)農民政治參與不平衡
第一,區域不平衡。農民的政治參與狀況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一般呈正相關關系。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好的地方農民政治參與熱情高,即經濟發展好的地方農民群體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和對于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也相對較高; 反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農民群體更多關心的是吃飽穿暖等之類的生活問題,他們關心是滿足基本生活方面的需要遠遠超過參與政治生活訴求。第二,性別不平衡。《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成員中,應當有婦女成員。這一規定要求在村委會成員中女性必須占有一定的名額,但在實際的村民委員會成員中,婦女所占名額過少甚至直接沒有,農村婦女參政議政的權利基本沒有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傳統觀念中,農村婦女不需要參與政治生活,扮演“觀望者”的角色即可,影響農村婦女參與基層民主治理。
(一)積極完善基層民主制度
“任何制度的有效、高效運行,在制度設計和安排時都必須要關注兩個維度,即建立和完善制度、遵守和執行制度,而其中的關鍵是樹立制度權威。健全、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制度有效實施的基礎和前提。”從制度層面來看,我國已經建立了保障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制度體系,但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參與、與民主監督等體制實行起來沒有預計的那樣順暢”。因此,要不斷擴大農民政治參與的范圍、拓寬農民參政議政的渠道,大力完善農村基層選舉制度,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同時,要結合不同地區農村的工作實際,創新農村基層管理模式,推行村務(政務)公開,補充和完善基層農民政治參與體制機制,提高農民政治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積極發展農村經濟
大力發展改善農村落后的社會經濟局面是提升農民在基層協商中的政治參與度、解決現階段農民協商參與中存在的問題的最根本的途徑。充分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為大力發展農村基層協商民主、推動農民積極參與協商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一個國家的政治參與水平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一般而言,經濟發展和政治參與呈正相關的關系”。要按照國家政策要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優化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三)積極提升農民的教育文化水平
列寧曾指出,“文盲是站在制度之外的,不識字只會有流言蜚語、傳聞偏見,不可能有政治。”可見,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公民能否具備民主精神并形成正確的政治認知,而這二者正是參與協商民主所必需的。教育和政治參與的關系密切,一般來看,“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因為有健全的認知技巧,學歷高的公民政治關心程度也高,這在某種程度上 強化著教育和政治參與的相互關系。”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全面地提高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培養農民的民主精神和政治能力。
大力促進農民的政治參與,對于農民來說,首要前提就是其自身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與協商意識。“現代民主意識強調工具理性,講究順應民主政治發展所需要的平等、權利、參與等民主主體意識。”農民是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參與主體,必須通過教育和能力提升,全面提高農民的政治素養與政治參與意識,實現農民廣泛深層次的參與協商。
參考文獻:
[1]王浦劬,等.政治學基礎(第三版)[M].北京:北大學出版社,2014.
[2]王惠巖,主編.政治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胡永保,楊弘.中國農村基層協商治理的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J].理論探討,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