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欣 何永貞 張婧
關鍵詞 福斯特 “資本主義更年期”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7AZX002)。
作者簡介:張慧欣,沈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生導師;何永貞、張婧,沈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圖分類號:B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111
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是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其運用馬克思生態學分析了當代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于2015年提出“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即當代的生態危機正引發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transition),資本主義社會正處于這一偉大的過渡期。這是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又一重要理論成果。
馬克思生態學,即馬克思自然—社會新陳代謝斷裂思想,是“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與社會之間存在新陳代謝斷裂,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這一斷裂的根源。
“新陳代謝”一詞最早出現于19世紀30年代左右的德國,當時被一些人用于形容與呼吸有關的人體內物質的交換。1842年德國著名的化學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在《生物化學》中,把“新陳代謝”應用于有機界,隨后“新陳代謝”廣泛的應用在生物和生態的分析過程中,成為研究有機界與環境關系的焦點。這時的“新陳代謝”指有機物從自然環境中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長的相關物質,進而轉化為自身內部促進其它各方面生長的相關物質的過程。
馬克思的自然-社會新陳代謝斷裂學說主要源于安德森(James Anderson)對土壤肥力的分析以及李比希的歸還定律、礦物營養學說等。安德森指出一方面人類在耕種農作物時,農作物吸收了土地中的礦物質、水等物質。另一方面不斷利用現有的技術水平提高土壤肥力,使得人類與土地保持動態平衡循環,這個循環的過程就是人與土地新陳代謝的過程。而資本主義制度割裂了這一新陳代謝的過程,使得土地使用者與所有者分離,導致自然與社會新陳代謝斷裂。李比希認為土地就像機器一樣,需要定期的養護,我們要把農作物等吸收掉的礦物質、水等物質迅速地加以補充,使水、礦物質等物質及時地返回到土壤當中。同時,李比希指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農業提高產量“不是一種使土壤營養物質豐富的情況,而是人為地加速土壤中營養物質貧瘠化。”[1]
馬克思進而借用“新陳代謝”來解釋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人們以自身的實踐活動引起、調節和控制自身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2]資本主義制度下使得城市與鄉村的分離,表現為城市人口日漸增多而鄉村人口日漸減少,城市里多為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生產用地大多集中在鄉村或者城郊。為了滿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在鄉村和城郊生產出的基本生存資料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城市,然而城市人口所排放的糞便卻沒有回到農村,相反,城市人口排放的糞便卻成了污染社會的主要物質。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鄉之間的新陳代謝斷裂,其發展模式必然不會長久。
馬克思直言不諱的指出:“大土地所有制使農業人口減少到不斷下降的最低限量,而同他們相對立,又造成一個不斷增長的擁擠在大城市中的工業人口。由此產生了各種條件,這些條件在社會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物質變換的聯系中造成一個無法禰補的裂縫”[3]。資本家的眼中,以追求利潤為最高目標。同樣其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下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各企業家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持續不斷地開采利用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同時為了節約資本,資本家不注重保護自然環境,沒有節制的虐待環境,使我們居住的生活空間日益變差、自然與社會新陳代謝斷裂。而終結這種發展模式,唯有推翻造成環境越來越糟的制度,建立并發展新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發展模式。
馬克思的自然-社會新陳代謝斷裂思想為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福斯特正是在馬克思生態學,即馬克思自然-社會新陳代謝斷裂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有眾多流派,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便屬于其中之一,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安德烈·高茲(Gorz, Andre)、本·阿格爾(Agger Ben)、威廉·萊易斯(Leiss William)以及大衛·佩珀(Pepper David)等人。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了當代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他們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提出進行社會制度改革,主張向生態社會主義轉變。福斯特的“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借鑒了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內容。
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造成生態危機的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生態危機的表現是環境問題,但是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矛盾、生產方式等問題分不開。[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帶來生產力的發展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大,工廠的發展、交通工具的便利、對自然的征服等一系列的變化使得人類社會也發生巨大變化。這種生產方式的核心是資本,資本的存在讓資本主義社會得以運轉起來,這種社會的運轉與以往社會有顯著的不同,以往社會中人們對自然界多存有敬畏之心,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然界變成了需要為人類服務的物品,也要為該生產方式服務,以資本為中心為利潤服務。這種方式視自然界為人類利用的工具,人類可以毫無節制的索取,嚴重忽略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同時,資本社會的發展刺激著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發展,這會造成原始農業一定程度上的荒廢,打破物質間的平衡,人們日常消耗掉的自然物質沒有重新返回到自然之中,兩者之間的物質交換出現斷層。企業經營的構成要素主要有資源、勞動力和工具,這些要素的良好組合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利潤。[5]資本家為了獲得較多的利潤,會加大對自然資源的索取。但是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資本家對利潤的追求是無限的,這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沖突。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的目標是用最少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價值,因此企業經營是從利潤角度來規劃生產,忽視生態問題。水、空氣、植被等自然資源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方式帶來最嚴重的后果是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制開發使用,最終促進生態危機的發生。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世界的擴張使得生態危機也在世界范圍內擴大起來,要想解決生態危機,需要從資本主義制度上著手,建立起保護環境的社會主義。
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得出造成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資本主義制度問題。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的思想從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流派中汲取了重要思想借鑒。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這一方面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空氣質量下降、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土壤貧瘠化、水污染等問題凸顯。人類的不合理開采利用土地資源,地表植被破壞嚴重,使得雨水不能被土壤吸收,反而沖刷掉土壤的有機成分,進而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化。現代化學、冶煉等重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使得大量的廢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大氣中顆粒物不斷增加,污染濃度變大,質量下降,甚至使人類有時候生活在霧霾之下。同時,廢氣的排放使得大氣臭氧層變薄,紫外線輻射量增多,氣候反常,日常溫度越來越高,極端天氣出現。各大工廠工業廢水的排放,使得河流喪失了以往清澈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混濁不清。依水而居的動植物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有的動植物不僅僅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甚至面臨滅絕的風險。沒有經過處理的廢渣直接傾倒在土地里,使得農作物被污染,禽類變異。
上個世紀,西方國家發生了令人深思的“八大公害事件”。這些公害事件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些事件中,其中,發生在美國“天使之城”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煙霧使得人類五官不適,爆發疾病,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受到威脅,交通事故增加。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因工廠把沒有經過處理的廢水廢渣直接排放到外界,農作物、牲畜被間接污染,當人類食用了不利于身體健康的食物后,致使數千余人身體不適、甚至出現死亡。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導致上千人患有呼吸道一類的疾病,出現胸悶、頭暈等癥狀,一星期內上百人死亡,家養的動物也相繼死亡。美國多諾拉鎮煙霧事件和倫敦煙霧事件,由于企業把有害物質排放在空氣中,導致大量的人呼吸道感染,甚至出現死亡情況。日本水俁病事件、富山骨痛病事件、四日市氣喘病事件均是由于人類肆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
生態環境問題的不斷發生使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環境保護運動隨之興起。早在20世紀中葉,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就指出,宇宙雖大,但適合我們居住的只有地球,我們必須愛護它、珍視它。他指出,我們不能為了短期一時的利益而繼續破壞環境。人與自然之間有一平衡點,可以使我們實現循環發展。我們必須改善與自然之間現存的沖突問題。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在《寂靜的春天》指出,自然不應當成為人類的附庸,凡是妄想操縱自然的,都是不可取的。20世紀70年后,西方國家意識到生態問題的嚴峻性,在此背景下,各國紛紛開始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如美國于1973年頒布了關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法律法規,隨后出臺了有關空氣和水污染的相關法律。各類環保組織,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和平組織等也隨之出現。這些組織的出現,對宣傳綠色發展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動態平衡有著積極的作用。
生態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及其造成的嚴重后果不僅催生了生態環境保護組織、生態環境保護運動,也推動了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的產生。
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基礎上的,是對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回應和反思。馬克思自然-社會新陳代謝斷裂思想,即馬克思生態學,為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為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論借鑒。當代生態環境問題召喚著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產生,它們為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提供了現實基礎。福斯特“資本主義更年期”思想的產生豐富和發展了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李比希.李比希文選[M].劉更另,李三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8-919.
[4]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2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