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四個等級 國家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級分為四個級別是非常合理的,體現了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按照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部署,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過程中,按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的指導思想,各省份對本省份各市特別是縣根據疫情情況進行了合理分類,制定出了差異化的精準防控策略。
回顧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歷程,許多人都對1月23日起,“全國多地啟動一級響應”印象深刻。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2月21日以來,全國超過一半省份陸續調整應對疫情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級別。這一“啟動”一“調整”的背后,蘊含著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的什么樣的原則策略?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一章總則中的第三條對突發事件的包含范圍及分級進行了界定:本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突發事件的分級標準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確定的部門制定。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對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在應急響應過程中的職責進行了宏觀規定。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措施在國家預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不同級別的響應措施也因各地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
“國家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級分為四個級別是非常合理的,體現了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不同地區發生突發公共事件的類型、危害程度等不同,采取的應對措施也不同,低級別的事件意味著影響范圍較小、危害程度較小,地方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可以處置。”談及“啟動”與“調整”背后的策略,蘭州城市學院副教授王金相解釋道,“如果不進行分級,低級別事件采取高級別響應措施,有可能造成過度響應,增加對社會經濟、人民群眾生活的不利影響。”
疫情發展至今,治愈出院病例反超確診在院病例,進入3月份之后,不少城市的檢查關卡陸續撤離,各地企業逐步恢復生產。
“廣州也算是除湖北之外的一個新冠肺炎重災區,但現在各地的防控明顯松一些了。”廣州市民鄧超說,高速公路出口的檢查關卡撤離了,小區監管也相對松了一些,但進出還是得測體溫,從疫區返回的還是得居家隔離。
習近平總書記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結合本地區疫情形勢,創造性地領導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要以縣(市、區)為單位,科學劃分疫情風險等級,明確分級分類防控策略,實施差異化縣域防控和經濟社會秩序恢復措施。
廣東省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決定,自2020年2月24日9時起,將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
事實上,自3月以來,除了廣東將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之外,各地都相應地降低了響應級別。2月23日晚,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消息:山西省委、省政府決定,自2月24日零時起將山西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調整為二級。江蘇省自2月24日24時起,將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云南省自2月24日零時起,由一級應急響應調整為省級三級應急響應。貴州省自2月23日24時起,由省級一級響應調整為省級三級響應。遼寧省自2月22日9時起,由一級應急響應調整為省級三級應急響應。甘肅省自2月21日14時起,由一級應急響應調整為省級三級應急響應。
“現在,既要管那些感染了的患者,也得考慮我們這些健康人的生活問題。”鄧超說,一家老小幾個月不上班沒有收入,這也是不現實的事情,當務之急,要是有班上,有錢賺。自從各地響應降級之后,企業開始陸續復工。“現在只有學校和培訓機構、托兒機構還在待工之中。”
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首先要保障生產供應疫情防控物資需要、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社會正常運轉需要的企業盡可能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分區分級復工復產,必須聚焦重點問題、精準發力,在復工中防疫,在防疫中復工。“在保障企業復工復產的同時,進一步壓實企業與工地在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方面的主體責任,確保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石建勛說。
在防疫過程中,湖北一級響應晚于周邊省市,使疫情發展快速擴展。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林堅表示:“在這次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暴露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亟須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急能力。”
近期中央一系列重要會議強調,要針對此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從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狀況來看,應急管理數字化水平亟待加強,智慧城市建設與應急管理體系相脫節,特別是在信息公開透明、疑似感染人員追蹤、防疫物資調配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建設數字化應急管理體系,應以智慧城市為抓手,結合疫情防控特點,構建日常運營調度和應急處置指揮于一體的“智慧城市大腦”,完善適應數字化轉型的應急管理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龍海波說,“疫情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新挑戰”。當前,智慧城市管理手段尚未充分發揮,應對疫情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有限,應急管理整體性理念還沒有真正納入智慧城市系統。
在應急響應上,根據響應機制強度大小,建立智慧城市數據中臺,進一步提升應用前臺之間的高效協同。按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劃分,最大限度整合已有智慧城市子系統功能。相比之下,公共衛生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最大的短板。下一步,可探索建立智慧衛生子系統,加快傳染性疾病監測、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等領域數字化轉型。
“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刻不容緩。”林堅說,系統要完善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應把危機的前期控制過程納入長遠的戰略目標、規劃與管理之中,獲取足夠的、準確的信息,綜合各種情況進行研判和預警。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綜合性、全方位的預警監測網絡,聯合各個專業部門,建立先進的風險危機預警監測網。針對危機可能的演變情況制定各種預案,在時機成熟時依據預案采取防范措施。要加強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加強對危化品、礦山、公共衛生安全、道路交通、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風險排查,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要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健全應急預警體系,落實各環節責任和措施。要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堅持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林堅認為,通過預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和消除一些風險危機的發生,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危機的范圍、程度,使其不致造成嚴重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