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遠
〔摘 要〕畫幅中的剩余部分常常會與當中形象,或者說是形象的材料構成一種奇妙的溝通。這樣,會使畫作在空間與結構上產生關聯與互動,使整個體系彌漫著感覺的搏斗與交合,推動著“剩余場地”自由變化。
〔關鍵詞〕剩余場地;平涂;黑色;孤立;聯合
傳統西方油畫多為一個方形的畫框,里面呈現著一位人物,也就是一個畫家描繪的形象。形象本身確實富有無與倫比的魅力,而在形象之外,則多為大塊的色彩所占據,這大塊的色彩使整個藝術作品的畫面更加飽滿,并傳達直觀的信息。在中國畫中,則特意地為畫面留出相應的空白,給予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留以余地,這種藝術創作手法稱為“留白”。而在油畫中則很少會留下大塊畫面的底色,多會以各種方式去畫油畫中形象之外的部分;這樣自然是將其中蘊含的力量賦予了新的表現形式。
一、剩余的場地
(一)“剩余場地”的含義
吉爾·徳勒茲在《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中對弗蘭西斯·培根的作品進行了這樣的描繪:“一個形象被孤立在一個圓形的活動場所中,在一把椅子上、一張床或一張躺椅上,在一個圓形中,或者在一個多面體中。它只占據了畫面的一部分。那么,畫的剩余部分……”那是否可以定義為在一幅畫中除了描述形象之外,或者說沒有點、線等形象構成的其他無意義的畫面部分則為剩余部分。其中首篇《圓,圓形的活動場地》指出:“常常是一個圓圈,限定出一個場地,里面坐著一個人物,也就是……簡而言之,畫中有一個圓形的活動場所,它的場地就是一個馬戲場。”我們將這個“馬戲場”稱為“剩余場地”。該場地有時集中,有時規則,有時分散,為畫面整體增色。
(二)“剩余場地”的自由變換
在弗蘭西斯.培根的畫面中,他在畫面中將自己的形象孤立出來。畫幅的剩余部分是一個圈,一個圓形的活動場地,或大或小,亦可超出畫面。這些場地在畫面中,總會與當中形象,或者說是形象的材料構成一種奇妙的溝通。這是空間與結構上的關聯與互動,使整個體系彌漫著感覺的搏斗與交合,并推動著“剩余場地”自由變化。
二、“剩余場地”的處理方法
(一)“剩余場地”的平涂色彩
在培根的《自畫像》(圖1)可以看出,形象與場地進行了孤立,剩余部分占了絕大部份。畫面的剩余部分是一大片平涂的色彩,這種顏色具有統一性和不變性。顏色鮮艷美麗與畫面中各個元素,產生著互動和共鳴。
在筆者的畫作(圖2和圖3)中,畫面的剩余部分充斥著顏色的疊加與覆蓋。這種顏料之間的擠壓,色彩之間的碰撞,將相互的凝視用符合自己的意境表達出來。這里的材料并不僅是指利用其進行藝術創造的物質,而是圖像中既存的形象、事物;它是一種形象的材料。它像是一種存在即合理的編碼。破碎與整合的平涂互相交織,有好多新的組合、色彩的變化。在剩余部分疊壓中摻雜著平涂的色塊,保留了時間的流逝感,將凝固與演變向周邊投射。
(二)黑色在“剩余場地”的作用
色彩作為一種純視覺的體驗,在空間與結構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時在平涂中,經常會有一塊黑色的區域,如圖2和圖3中,它們分別畫有一塊豎直的黑色部分。此時,黑色的平涂區域好像被周圍的元素給限定了,溶入畫布的本身,并在后方支撐著周邊的元素。因此,黑色的區域在畫面中往往可以起到一個平衡和支撐的作用。事實上,在筆者的創作實踐中,就利用了黑色或者褐色畫出一片區域。圖2和圖3用黑色的區域或者是全部的黑色范圍來調節畫面顏色的深淺度,并營造活躍性。利用大塊的黑色可以將其他部分區分開來,使大量元素相互整合調節。
三、孤立的“剩余場地”與聯合的“剩余場地”
在培根的作品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的就是其“三聯畫”(圖4)了。但無論是哪個被其支離的人物形象,都孤立地存在于畫面之中。仿佛隔著畫布,對著觀看者呼喊著、吶喊著和咆哮著;并且其“剩余場地”與其形象相對立。讀取其“剩余場地”特殊的事實,不再講述故事,只表現自身結構和連接方法。讓其表面靈活的元素變得凝固,似乎有一種看不見的力將其與畫面人物形象抽離。
筆者的畫作(圖2)取其“粉”字,用大片粉,表達了其及其粉碎。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但這個“人”指的是思想,而非肉體。人類是胎生動物,是在子宮內部進行發育,并慢慢長大,直至生產;而精卵則為物種成長之前的狀態,因為其只有肉體,沒有腦袋。甚至破碎的肉體才能組成作為一個“人”的我們。“人”卻不僅僅依靠物質就能有其自己的思想,還要囊括很多物質以外的精神層面。將“剩余場地”與“人”相融、相依和聯合地進行互動。這個匯合的力量具有廣度與力度,妄圖將這看不見的力量變得肉眼可見,直擊人心。畫幅中的“人”與剩余部分的顏色、厚度和體積都處于一種互相借給力量的關系,互相攝取對方鮮活的觸覺和感受。
“剩余場地”在畫面中不是必須要存在的。那么其消亡的過程是如何呢?無論是破碎的“剩余場地”,還是平涂的“剩余場地”,其本身都為孤立的存在,孤立升華為聯合,直至“剩余場地”的消亡?“剩余場地”在繪畫中的呈現有所舉例,那在其他的藝術方式中是否有所表達?這都是未來要探索的方向。
(責任編輯:伍益中)
參考文獻:
[1](法)吉爾·徳勒茲著,董強譯.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