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光
海南省委原常委張琦從2010年起擔任地方主官,是唯一一位連續主政海南三大城市的官員。和許多地方官一樣,他喜歡搞大項目。
早年,張琦曾力排眾議引進“世界小姐”比賽,助推海南旅游大業;到儋州后,他斥巨資打造人工島海花島,填海面積達12000畝;在三亞,兩年時間拆了765萬平方米的“違建”,是三亞之前5年拆遷面積的近5倍。
官場上從來不乏激進的主政者,他們或許抱著青史留名的心態,或許單純出于政績需求,而好行大刀闊斧之舉。這些“大手筆”助力張琦平步青云,幾乎兩三年上一個臺階。
蘇東坡曾被流放儋州,并留下一座福澤后世的東坡書院;張琦給儋州留下的卻是一道“美麗傷疤”——海花島被中央環保督察組批評是破壞生態的違規項目,造成大面積珊瑚礁和白蝶貝受損。另有受訪者告訴我,填海造島使得當地疍族人被迫告別世代生計,此類民生問題同樣被無視了。
他在三亞推行的“鐵錘行動”,首當其沖的也是民眾權益問題。不少人原本受政策鼓勵,在宅基地上蓋小產權房,以接收前來過冬的北方人;張琦到后,這些房子被認定為違建而遭強拆。這場運動式拆遷也為權力尋租提供了便利。一個衍生現象是,在三亞負責執行拆遷的成了高危職業,接連數任綜合執法隊隊長被查。
一受訪者與張琦相識數十年,他為朋友從一員猛將淪為一只“死老虎”的命運唏噓不已。“一個城市的發展,體現了主政者的意志。主政者應該精打細算過日子,但他是不計成本的。”據他的了解,張琦的行事風格簡單粗暴,尤其到后期,很難再聽取身邊人的意見。
“大刀闊斧”與“精打細算”本不沖突。為官一任主政一方,若心里時刻裝有家家戶戶,也不至于往深淵走去。

9/2020 總第939期
@蜀木坊:關于海外疫情的客觀報道。國情、政治體系不同,對待疫情的方式也不一樣。不要隨便指責別人為什么不能“抄作業”,做好自己即可。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歐美疫情飛速發展,東南亞、南亞疫情有了苗頭。等疫情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如果疫情發生在其他國家,他們能應對得好嗎?而換個角度想,中國之志不應該僅僅在于低端制造,而是應該瞄準高端制造和研發中心。(@zo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