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傳播的儀式觀視角,對龍勝縣紅瑤婚禮儀式進行分析。在凱瑞的儀式觀的理論視域下,龍勝縣紅瑤婚禮作為儀式的文化傳播,具有儀式功能方面的特點;紅瑤婚禮是一個符號互動的儀式場景,通過場景符號與視覺符號,達到意義共享與文化傳播;紅瑤婚禮儀式通過新聞報道、直播、新媒介等方式實現了紅瑤婚禮民俗文化的儀式與傳播的雙重功能。
關鍵詞:儀式傳播觀;紅瑤婚禮儀式;文化與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2
瑤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云南、貴州和江西等地,其中以廣西為最多。廣西居住著瑤族的各個支系,如河池南丹的白褲瑤、百色凌云的背簍瑤、桂平的盤瑤等等。在桂北的龍勝縣的紅瑤,則是瑤族中的另一個支系,因穿紅色服裝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龍勝縣的泗水、和平鄉一帶的山區里,被譽為“桃花林中的民族”。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龍勝縣龍脊梯田景區都會舉辦“曬衣節”,而在“曬衣節”活動中一個極具特色、全村參與的活動便是紅瑤民俗集體婚禮。本文以該集體婚禮為研究對象,將紅瑤民俗婚禮置于傳播儀式觀視域下進行儀式與傳播的雙重考量。
一、紅瑤婚禮:作為文化傳播的儀式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認為傳播就是分享共同的價值或觀念,共享某種神圣的宗教儀式。格爾茨認為儀式是傳統規定的文化行為,并注重這種行為所產生的經濟效應[1]。龍勝縣紅瑤婚禮作為儀式的文化傳播,具有儀式功能方面的特點。
社會控制功能。中國古代通過祭祀儀式形成了等級森嚴的階級制度,各種社會力量也在涇渭分明的祭祀儀式中得到整合。龍勝縣紅瑤婚禮儀式的社會控制功能,通過舉辦龍勝縣龍脊梯田景區的民眾共同認可紅瑤民俗婚禮儀式,構建其產生認同的價值觀、情感意識,并通過共同參與的方式,將儀式的社會控制力量有效地轉化為各方的行動和指揮中,從而實現社會群體力量的整合。在龍勝縣紅瑤婚禮當中,儀式的社會控制功能更多地表現為群體性的表演(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到婚禮中),通過共同的表演性行為,強化當地瑤族社會力量的規范和準則,從而起到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
文化功能。文化的作用在于教育與傳承。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少數民族村寨商業化開發的進程,人員頻繁流動,少數民族自身特有的特色民俗文化正在慢慢地消解、同化。少數民族村寨的年輕人,不再尊崇本民族的風俗,對民族傳統的特色儀式也不再敬畏。龍勝縣紅瑤民俗婚禮,反其道而行之,集全村寨之力共同舉辦紅瑤民族特色的婚禮儀式,村民們尤其中村里的年輕人積極參加,使紅瑤的婚禮習俗得以通過儀式的展演而代代相傳,使龍脊梯田景區的少數民族特色在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存續,從而使該景區保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經濟功能。儀式的經濟功能,指該儀式的舉行能夠為儀式的舉辦者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儀式產生于人類的生活實踐,帶有一定的經濟利益目的性,因此在任何社會階段,儀式都具有經濟功能。2019年1月28日,是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梯田景區大寨村村民領取年終分紅的日子,2008年首次分紅14.7萬元,2009年分紅15.6萬元,2010年分紅28萬元……到2018年分紅670.6萬元,逐年上升的數字,激勵著大寨村的村民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傳承民族傳統文化[2]。古時,人們通過舉行各種各樣的神靈祭祀儀式來祈求好的收成,而龍脊梯田的村民在感受到傳統文化、特色儀式帶來的直觀的經濟收入之后,更有參與儀式、傳承儀式、傳播儀式的動力。
二、紅瑤婚禮:文化符號互動的儀式空間
紅瑤婚禮是一個符號互動的儀式場景,通過場景符號與視覺符號,達到意義共享與文化傳播。從儀式視角看傳播,實際上就是符號互動的過程,儀式借助場景符號、視覺符號、聽覺符號進行文化的輸出與傳播,符號的形成與象征又與文化的建構和形成息息相關。
相對穩定的儀式場景符號。紅瑤婚禮儀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場景傳播,在紅瑤民族世代相傳,其儀式流程、視覺符號、聽覺元素等趨于穩定。場景的穩定性是儀式性活動的重要表現之一。紅瑤民俗婚禮經由新人、紅瑤居民、游客、媒體人多維互動參與該儀式場景,該婚禮儀式最重要的儀式環節是送親。千人送親是紅瑤民俗婚禮的重頭戲,抬舅公、挑嫁妝、紅傘、嗩吶等該婚俗儀式的重要場景符號,區別于“曬衣節”其他民俗活動的重要特征。龍勝龍脊梯田景區的紅瑤居民聚居區、紅瑤居民的集體參與、紅瑤婚服、首飾、紅瑤婚禮禮儀等等這些重要的儀式場景均是紅瑤婚禮的相對穩定的因素,年復一年,世代相傳,累積下來的儀式符號,其本身就傳遞著一種紅瑤居民共享的民族信仰,通過這種儀式符號對外傳播著紅瑤獨特的婚俗文化。
道具與工具互動呈現的視覺符號。在儀式的進行中,媒介是表達意義的重要工具,是形成意義共同體不可或缺的道具[3]。婚禮儀式中,紅瑤婚服、發髻、頭帕、銀飾等儀式媒介其本身就是儀式進行所需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的紅瑤婚服,在女孩子出生起,其母親就開始為其準備,是婚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紅瑤民俗婚禮中的新娘服飾,紅瑤傳統的紅色上衣、色彩斑斕的彩色百褶裙、長短不一的花腰帶、紅色繡花鞋,在婚禮儀式中既是婚禮儀式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時也是向游客、媒體等展示紅瑤文化的重要道具,通過這些道具讓游客和受眾直觀的感受紅瑤民俗風情。在婚禮的儀式傳播過程中,這些儀式媒介模糊了工具與道具之間的概念,共同完成儀式傳播過程所需要展現的文化意義和儀式象征。
富有象征意義的動作符號。紅瑤民俗婚禮儀式中,有抬舅公、挑嫁妝、送新娘、撐紅傘、背新娘等系列動作,具有豐富的民俗含義。舅公在紅瑤社會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及父系氏族制早期存在于舅甥之間的一種權利和義務。在送嫁隊伍中,舅公是坐轎的,要四個青年抬著走的,代表對女家的尊重。挑嫁妝、送新娘是娘家對新娘的祝福和為婚后生活所做的準備。撐紅傘,其儀式類似于我們常見的紅蓋頭,防止婚禮過程中,路人對新娘的外貌進行評價。背新娘是男方迎接新娘的一種方式。抬、挑、送、撐、背等動作不僅具有文化符號的意義,在婚禮儀式的現場,也因這些動作使儀式傳播更具有趣味性。
三、紅瑤婚禮儀式的雙重屬性:文化與傳播
紅瑤婚禮作為紅瑤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文化的第一屬性是儀式,婚禮儀式是紅瑤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隨著游客進入龍脊各村落,村民的不斷外出,紅瑤傳統文化在慢慢地消失和同化?;槎Y儀式作為人生基本禮儀,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儀式,其內含的文化特征雖分散、零碎、散落于婚禮的各個階段,但其傳播性并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反而在與外界的接觸中不斷地發展變化。因此,如何通過紅瑤民俗婚禮的展演保留并傳承紅瑤民族文化,便成為了紅瑤婚禮儀式的文化傳承功能。由于瑤族分布廣泛,支系眾多,為了保持紅瑤族群的向心力,紅瑤民俗婚禮儀式,在視覺上首先呈現的便是因“紅色衣服”而得名的紅色婚服,突出紅瑤的民俗特色,通過對紅色衣服的世代傳承來形成本民族的凝聚功能,在民族內部起到維系族群共同情感,增強族群認同感和文化向心力的作用。
文化分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槎Y儀式,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包含了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雙重特征。紅瑤婚禮儀式中,外化在物質上的婚服、銀飾、嫁妝、飲食、住宅等物質文化,也承載著許多無形的紅瑤人民的紡織、刺繡、人生禮儀、民間信仰等諸多精神文化的因子。
紅瑤婚禮的文化屬性在儀式上,通過物質的外在媒介展現著文化的傳承功能,通過文化向心力增強了族群的認同感,維系了族群的共同情感。同時,紅瑤婚禮儀式通過新聞報道、直播、新媒介等方式也實踐著文化的傳播功能。
威爾伯·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一書中,將傳播功能定為:雷達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傳播是一項必須履行一定功能的社會活動。不管是個人的人際傳播,還是借助媒介進行的大眾傳播,其傳播活動都具有一種或幾種功能,否則就沒有進行的必要。
雷達功能是對傳播的環境監控功能的形象比喻,幫助人類在感知周圍環境變化提供重要作用。紅瑤民俗婚禮儀式受到各方媒體的報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趕來參與這個極具紅瑤民族特色的婚禮儀式,強化了紅瑤居民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紅瑤特色是吸引游客與媒體的關鍵因素,為了龍脊景區的發展和居民的個人收入,他們需要保持其特有的民俗風情。紅瑤婚禮儀式傳播的控制與教育功能。傳播的控制功能是通過激發創造居民經濟收入的直接動機,引導紅瑤居民進行其婚禮儀式特色文化傳播的社會行為。教育功能則通過儀式的世代相傳,實現紅瑤民俗文化的代際教育,并通過媒介的傳播,使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悉知和認同。紅瑤民俗婚禮儀式的新人、游客、攝影愛好者、甚至媒體人,在儀式過程中,通過參與、體驗、感受、分享等方式,從該儀式中獲得了傳播的娛樂功能。
紅瑤民俗婚禮儀式,其通過儀式所展現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是其文化屬性,其通過對儀式的報道、直播等所展現的雷達、控制、教育、娛樂功能是其傳播屬性的體現,可見紅瑤婚禮儀式具有文化與傳播的雙重屬性。
四、儀式文化的盛宴:婚禮儀式與文化傳播
儀式是最能體現人類行為方式的行為之一?!皟x式”是集體生活價值的體現,是將個人融入集體共同體的重要機制,也是區分某個社會、某個民族、某個族群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語境下,通過“儀式文化”,構筑民族身份、提高文化認同、傳播族群文化,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傳統和儀式,而婚禮儀式是每個民族都有的人生儀式之一,因其普遍性、廣泛參與性、喜慶性,更易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槎Y儀式是社會整合的一種常見儀式,作為重復舉行的、神圣化的社會活動,婚禮儀式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儀式的嚴肅性、參與性、見證性、傳播性給予新人世俗的身份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婚禮儀式強烈的覆蓋并影響著社會上的絕大多數群體,只要社會關系沒有消失,婚禮儀式就具有世俗的宗教意義,并承擔著文化共享、身份認同的儀式功能。
五、結語
儀式、傳播、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儀式傳播就是文化傳播,因為儀式不僅僅一種行為方式,儀式更多的是承載著該儀式內涵的各種文化信息。通過各種場景符號、視覺符號構建的相對穩定、相對普遍的婚禮儀式,在創造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傳播民族文化方面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傳播學課題。
參考文獻:
[1]廖小東,豐鳳.儀式的功能與社會變遷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2]龍勝縣龍脊梯田景區年終給村民分紅[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guilin/ls/2019-01/31/c_1124067963.htm.新華網,2019-01-31.
[3]鄭帶利.傳播的儀式觀視野下的紅瑤婚俗傳播——以龍勝紅瑤集體婚禮為例[J].科教文匯,2019,11.
作者簡介:鄭帶利,女,漢族,湖南永州人,講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2017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傳播儀式觀視域下的龍勝縣紅瑤婚禮儀式變遷研究”,項目編號:2017KY0904。
Double Attributes of Hongyao Wedding Ceremony in Longsheng County: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Zheng Daili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Guangxi Guilin 541006)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edding ceremony of Hongyao in Longsheng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read of the concept of ceremo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airuis ritual theory, Hongyao wedding in Longsheng County, as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ritu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tual function; Hongyao wedding is a symbolic interactive ritual scene, through the scene symbols and visual symbols, to achieve meaning sharing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ngyao wedding ceremony realizes the folk culture of Hongyao wedding by means of news reports, live broadcast, new media, etc The dual functions of ritual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ritual communication; Wedding ceremony of Hongyao;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