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口現存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周口歷史發展演變的有力見證。運用CNKI數據分析發現關于周口文化研究數量較少,研究機構單一。近年來周口從高校教育、政治站位、文化惠民工程方面做了改革與嘗試,規劃一批“以文化城”的項目,充分挖掘周口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周口文化;非遺;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1
“保護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不僅是涉及民族命運的重要問題,同時是建設全人類文化,使人類文化得以多樣性發展的基礎。”[1]周口素有“華夏先驅,九州圣跡”之稱,其文化歷史厚重,現存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文化研究的梳理,有利于文化保護的傳承。
一、周口文化研究的時空分布
從時間分布來看,關于周口文化的研究的文獻發表時間與數量的具體分布,體現出2002~2018年,關于周口文化的研究總量呈現波浪趨勢,有起有伏,對于周口文化的研究并沒有引起學界關注。從空間分布來看,關于周口文化研究的所屬類別來看,周口本地高校所占比重居多,如周口師范學院,其次是當地媒體的宣傳報道居多。無論從時間分布還是空間分布來看,關于周口本地文化研究數量較少,關注的研究機構單一。
二、關注焦點
周口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歷史文化遺存燦若星河。近年來,周口在挖掘地域資源,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嘗試,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改革發展,開展節會活動、提升特色文化。
一是在高校教育方面,當地本科院校周口師范學院把“周口地域文化校本特色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每年向新生開展周口歷史文化系列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周口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并依托校豫東南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周口發展研究中心、越調藝術研究中心等機構舉辦“周口文化” “易卦文化” “姓氏文化” “老子文化”等特色文化活動,賦予了高校更為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更加神圣的文化使命。
二是政府提高文化高地建設站位,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著力推進“文化周口”建設,力求打造富有周口特色的地域文化。以文化“產業化”為抓手,挖掘廟會旅游資源,如淮陽太昊陵、鹿邑的太清宮、明道宮、周口市內的關帝廟等。以文化“品牌化”為亮點,大力弘揚伏羲文化、根親文化、創世文化、老子文化等資源,把周口特色的文化推向世界,不斷增強周口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是全市文化部門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積極探索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新形式,努力打造了一批群眾文化活動的知名品牌。如每周五晚上,“周末公益劇場”,成為周口市持續時間最長、節目最多元化、參演人數最多的基層群眾文化品牌;“歡樂中原·和諧周口”,成為周口文化惠民活動的金字招牌。其中還以周口文化大講堂、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中原文化大舞臺等形式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等,讓群眾廣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三、周口文化推廣的生動實踐
(一)周口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周口市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將文化遺產保護放到重要位置,不斷探索城市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據了解,全市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古跡3884處,60個各級非遺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格各異,深受本地群眾歡迎。當前,周口本土文化逐步向市民生活延伸,市文廣旅局利用全市豐富的革命文物、自然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等開展了“藝術精品送市民活動” “周口市少兒文化藝術節” “文藝精品工程” “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博物館通過免費開放、義務講解、革命精神宣講、文化遺產論壇等多種形式吸引市民參與文化體驗。
(二)研學旅行散播文化基因
周口紅色文化景點星羅棋布,當地挖掘提煉本地特有的文化資源,規劃建設了一批融教育、紀念、展示、體驗于一體的文化主題、根親主題基地。如在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開展傳統農耕體驗活動,學生體驗研磨小麥玉米等糧食的碓臼、傳統農耕打水設施轆轤、玉米脫粒機等,使學子做到“游中有學,學中有游”,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紅色情懷。
(三)健全升級公共文化服務
“把商業演出與公共文化服務合理結合,提供多樣的公共產品,為滿足民眾的公共文化需求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2]周口以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為抓手,規劃了一批“以文化城”項目,展示周口獨特的文化魅力,增強市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周口大劇院、規劃展覽館、文化展覽館、國防人防教育園、關帝廟廣場提升改造、博物館群建設項目等,并擬于2019年建設青少年、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周口市文化藝術中心等。同時,全市各處的智慧圖書館讓市民和游客可以充分享受到便捷的閱讀服務。縣區設有百處農家書屋及閱覽室,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
四、結語
周口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獨具特色。當前周口文化發展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優勢,正以“滿城文化半城水”的名片,加強城市文化規劃建設,折射城市文化內涵并進為歷史名城,成為城市發展的動能內核。
參考文獻:
[1]劉魁立.從人的本質看非物質文化遺產[J].江西社會科學,2005(1): 95-101.
[2]馬社敏.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政府與市場“一元劇場”的渭南模式與周口模式比較及思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4.
作者簡介:高楠,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化研究。
課題項目:周口市哲學社會科學2019年度調研課題(課題編號:ZKSKDY-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