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面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傳統媒體如何突出重圍?黨報記者如何在媒體融合中“破繭而出”?本文對此作了簡要分析,并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一些個人觀點。
關鍵詞:融合;傳媒;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2
近年來,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喉舌作用,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集聚建設新鹽城的正能量為主基調,全方位、多層次、大力度宣傳鹽城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成就、新經驗、新典型,形成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正氣,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一、追尋鐵軍足跡,突出融合傳播
在媒體融合中,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研究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爆款”頻出。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19年9月,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組織融媒體記者,分成南線與北線兩路,開展“追尋鐵軍足跡,牢記初心使命”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18名記者沿著鐵軍征戰大江南北的光輝足跡,歷時50多天,跨越8省1市,總行程11000余公里。這次新聞行動,堅持移動優先,突出融合傳播,通過沿途紅色故事的挖掘,弘揚了“鐵軍精神”,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在新聞的表達方式上,充分發揮了“報、網、微、端”融合傳播優勢,文字、圖片、視頻、H5、版面、直播、漫畫等十八般武藝全上,無人機航拍、視頻直播……一批新科技手段被運用,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示著追尋鐵軍足跡的收獲。整個新聞行動,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平臺刊發了25個整版、1個通版、200余幅照片、48個微視頻,全網瀏覽量超過5000萬,單篇報道在新華社客戶端閱讀量過百萬,成為現象級的傳播產品。
“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并馬歸。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1940年10月,黃橋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后,北上新四軍與南下八路軍勝利會師,陳毅代軍長即興賦詩一首。時隔79年,2019年10月31日,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前,采訪組文字和攝影記者客串“網紅”出鏡人,聲情并茂地朗誦了陳毅代軍長的《紅旗十月滿天飛》,將受眾引入新聞情景之中。
新聞行動中,采訪組特別策劃制作了《重溫鐵軍崢嶸歲月——紅色經典映初心》系列視頻節目。每到一地,由采訪組記者和黨史專家、紀念館講解員等出鏡,在紀念館或遺址遺跡前現場朗誦新四軍將士創作的經典詩文。視頻聲情并茂,情境交融,一經播出,好評不斷。在河南省夏邑八里莊,采訪組邀請夏邑縣黨史研究室負責人朗誦了陳毅代軍長的《哭彭雪楓同志》:“吾人事革命,生死本尋常。所痛風云急,中原喪棟梁……”紅色詩詞穿越70多年不掩光芒依然打動人心,無論是朗誦者和現場聆聽者都為之動容[1]。
二、鹽城加入“世遺”,創新呈現方式
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據信息傳播制高點。
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鹽城黃海濕地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
鹽城黃海濕地成功申遺對鹽城具有歷史性意義。在這個重要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報業集團提前策劃,立足媒體融合,全力推動創新,發揮黨報版面優勢,放大新媒體“屏面”優勢,形成強勢宣傳氛圍。創新新聞產品呈現方式,全媒體報道出色出彩。2019年7月5日下午3點半,新聞客戶端在申遺成功的第一時間推出《鹽阜大眾報“號外”——特大喜訊,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以大畫面、大字號以及鮮亮的色彩,構建一個大背景,將新聞短視頻嵌入其中,新聞短視頻,視頻、圖片、文字、聲音等多元素集合,形成立體、直觀的效果,連續播放動感十動感十足,吸引用戶眼球,瞬間刷爆朋友圈。新聞客戶端、鹽城發布聯合鹽城宣傳推出H5新聞產品《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你知道它究竟有多美嗎?》,以大量圖片展示黃海濕地之美;《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一起為大美鹽城點贊!》,通過短視頻讓人感受濕地神韻,點贊數突破270萬。紙媒緊扣熱點新聞,深度解讀。
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旗下各媒體平臺紛紛推出相關新聞產品。新聞客戶端推出專題《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最新動態、系列報道、視頻報道、H5作品、美圖欣賞、各界反響、相關評論等多個欄目。鹽城發布推出《祝賀!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閱讀量10萬+,留言近千條。鹽城晚報微信和鹽阜大眾報微信也推出相關新聞產品。集團新媒體小編制作的《超驚艷!穿越春夏秋冬來看鹽城黃海濕地!一起跟著鏡頭起飛吧!》,經學習強國平臺推送,也獲得了不錯的閱讀量。2019年7月10日,新聞客戶端、鹽城發布和鹽城宣傳聯合推出H5新聞產品《假如世界遺產有個中國群,他們會聊些啥?》,采用了“微信群聊”的界面設計,中國境內的世界遺產紛紛化身群聊成員,其中還插入鹽城黃海濕地背景資料和風光大片,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經新聞客戶端推送,24小時內閱讀數達80萬。此新媒體產品被新華日報、荔枝網等轉發,擴大了申遺的影響[2]。
三、強化主題策劃,打造全媒記者
以全媒體理念為指引,新時代的媒體人正以極大的創作熱情,打造優質新聞產品,并在媒體融合的考驗中不斷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作為傳統媒體記者,要多深入基層、深入新聞一線,了解第一手鮮活資料;要善于思考,深入發掘新聞素材的內涵,梳理和闡發其中蘊含的雋永精神和深刻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
近年來,鹽城市搶抓機遇、奮發作為,主動接軌上海,在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擔當使命、拓展發展空間、實現高質量發展。8月16日,滬動鹽城·2019鹽城(上海)宣傳文化旅游周正式拉開大幕。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提前制訂全媒體宣傳報道方案,組織實施融合傳播,宣傳報道濃墨重彩。除了鹽阜大眾報、鹽城晚報A1版刊發“尋訪紅色鹽城的上海故事——‘滬動鹽城初心之旅采訪活動”的圖片,集團還突出融媒體矩陣式傳播,造濃輿論氛圍。8月14日至16日,連續3天,新聞客戶端推出3個H5新聞產品《滬動鹽城·2019鹽城(上海)宣傳文化旅游周即將開幕,邀你來!》《滬動鹽城·2019鹽城(上海)宣傳文化旅游周日程安排看過來》《一起來點亮鹽城紅色文化地圖吧!》,均獲得較高閱讀量。鹽城發布推出《實力打call!鹽城為何能同時占據上海三大報紙的版面?》《媒體集體打call!上海再掀“鹽城熱”!》《@上海發布,謝謝兄弟美言!歡迎儂來鹽城“白相”!》等多個相關新聞產品。
四、結語
在一次次的重大主題報道融合傳播中,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逐漸涌現一大批“提筆能寫,對筒能講,舉機能拍”的全媒體記者,特別是攝影記者,除了拍攝圖片,拍攝和制作視頻等新聞新產品也成為必須掌握的技術。
參考文獻:
[1]張新新.新聞出版智庫運行機制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9(11): 35-40.
[2]劉戰兵.基于聚合——專業二維定位模型的出版社微信公眾號戰略群組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9(11):47-50.
作者簡介:金勝春,男,漢族,江蘇鹽城人,記者。研究方向: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