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下半年《央視新聞》入駐B站,現已粉絲過萬。本文從入駐背景分析了這一行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對其投稿內容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其視頻內容的特色,和央視主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對《央視新聞》今后的發展提出了建議。《央視新聞》入駐B站是中央電視臺作為主流媒體運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開辟的新傳播路徑、進行的受眾分化傳播,滿足了黨和國家拓寬宣傳渠道的要求,提升了在年輕用戶群體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主流媒體;央視新聞;青年亞文化;B站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2
2019年12月9日,B站官方微博發布了“朱廣權RAP版”央視新聞,廣而告之《央視新聞》入駐B站的消息,“我在B站看新聞”這一話題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央視新聞》在B站迅速“走紅”。B站作為青年文化傳播的重要社區,初期以傳播二次元文化為定位,吸引了大批年輕用戶群體成為其穩定用戶,現在已經成為具有番劇、紀錄片、國創、漫畫、動畫、直播、VLOG等三十個分區的綜合性青年文化聚居地。央視新聞作為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之一,其入駐B站切合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堅持改進創新,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順應全媒體發展要求,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等,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敢于打破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善于運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一理念,為主流媒體的分眾化、差異化傳播打開了新思路。
一、《央視新聞》入駐B站的背景
(一)《央視新聞》入駐B站的必要性
1.關注國情了解世界
作為新時代的主流媒體,《央視新聞》有責任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將國內外大事真實、及時地傳播給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們,培養他們關心國際、心系天下的眼界和情操,進而能夠主動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使命。
2.技術發展受眾轉移
技術的發展催生出了更細化的傳播平臺,使得受眾分化愈發明顯;全媒體的應用讓受眾有了更精準的獲取渠道,同時信息繭房問題也日益突出。青少年的媒介使用習慣已經大幅度從傳統媒介轉移到移動媒介,從官方媒體轉移到自媒體,從單方向被輸入信息轉移到雙向互動傳播,并且這種使用習慣一經形成很難打破。在這種背景下,《央視新聞》如果想加強在年輕用戶群體中的傳播影響力,在網絡世界中爭奪話語權,必須要敢于打破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與以亞文化傳播為代表的B站進行合作,融入到青年文化社區。
(二)《央視新聞》入駐B站的可行性
1.平臺成熟受眾集聚
2019年是B站成立的第十年,這一年的月活用戶首度實現破億,日活用戶也突破3000萬。B站董事長陳睿在十周年大會上說過,在中國每四個年輕人就有一位是B站用戶,B站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年輕人的文化社區。由此可見,經過十年的發展,B站已經成為一個定位、技術、運營等各方面都相對成熟的平臺,可以為《央視新聞》的入駐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平臺支持;同時其作為中國最大的年輕人的文化社區,受眾中年輕用戶群體占據絕對比重,有利于《央視新聞》有針對性地投放稿件,貼合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引起青少年的閱讀興趣,貼近青少年的閱讀偏好。
2.前人經驗試水成功
之前就有眾多的官媒入駐B站,并且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共青團中央、浙江共青團、廣東共青團等單位均有在B站注冊賬號,其中“共青團中央”在B站粉絲數量截止到2019年12月16日已經有572.9萬人,關于時政新聞的播放量多上百萬,很好地提升了其傳播影響力;還有2016年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意外爆紅,要歸功于眾多年輕用戶的自發傳播和推薦,這讓我們看到了年輕用戶群體內部之間的傳播力量、向外部輸出的傳播力量,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國家民族的深切關心和熱愛。這些經驗都為央視開拓新的傳播路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3.央媒優勢自帶光環
主流媒體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多是嚴肅、高端、難以親近的,而《央視新聞》入駐B站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這種“反差萌”自帶巨大流量,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引發自發地討論和關注,為其打開受眾市場做好了充足地鋪墊。
《央視新聞》入駐B站依托中央電視臺的深厚實力,具有消息權威、人才專業、獨家發布、運作成熟等其他新聞來源不可比擬的官方優勢,也具有其他B站視頻上傳用戶難以匹敵的實力優勢,因此《央視新聞》入駐B站后,可以憑借在時政報道、社會熱點相關方面的報道,迅速打開市場,培養受眾新的獲取信息習慣。
二、《央視新聞》B站投稿的特色
(一)新聞內容:視頻為主主播上陣
正如“央視新聞”這個賬號名稱,《央視新聞》的新聞投稿以視頻為主:
1.新聞時長
投稿視頻以日常新聞類視頻為主,其時長沒有固定標準,在截止到12月16日其已發布的視頻中,最短的視頻僅有11秒,視頻內容是2020節假日安排的相關信息;最長的新聞有40余分鐘,是關于肥胖影響身體健康的新聞調查內容。但總體而言,其視頻長度大多維持在1分鐘左右,符合青少年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央視新聞》精簡新聞內容,提煉關鍵信息,才能讓受眾在短時間內獲得有效信息。
2.新聞標題
投稿視頻的內容也是圍繞著時政民生、國內外大事等重要議題展開,但其標題的表述方式更加符合年輕人的語言習慣。當關系民生的重要新聞與新穎有創意的標題相結合,其傳播效力不言而喻,例如標題為《醫保局專家“靈魂砍價”,企業代表當場落淚!》視頻播放量已超過百萬,標題中的“靈魂砍價”一詞成為評論中的高頻詞匯,帶動了受眾接收信息的積極性,加深了傳播的影響力。
3.主播形象的豐富
賬號下的《主播說聯播》板塊令人耳目一新,該板塊的主旨是“呈現聯播之外的故事,新聞聯播主播講新聞、說熱點、評時事”,每期一位央視主持人出鏡,就最新熱點以新聞評論的方式進行表述。
該板塊的播報主體雖然依舊是央視主持人,但是在內容和拍攝上有很大不同:
(1) 新聞內容。主持人不是單純嚴謹地播報新聞,而是就新聞內容加入了自己的看法,營造了一種平等交流的氛圍,央視主播從“神壇”走下來變得親切。視頻標題中體現不同主播的個人特色,例如《“雙11”這四個“1”分別代表啥?李梓萌的這版解讀亮了》《剛強:這才是知己的正確打開方式》等,展現了主播們在聯播之外的個人風格。《主播說聯播》板塊打開了一個新窗口,進一步展現央視主播的專業能力和個人魅力,讓觀眾了解聯播之外的主播們是什么樣子,可以豐富觀眾對央視的印象,多元化“吸粉”。
(2) 新聞拍攝。豎屏視頻的形式顯得沒有那么正式,減弱了新聞的權威感和距離感,可以讓觀眾更加放松隨意;近距離的鏡頭拉近了主持人和觀眾的距離,讓觀眾覺得與央視主持人們變得親近起來;視頻畫面里除了狀態較為放松的主持人,新聞稿、小桌板有時也會入境,讓觀眾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場景,顯得更加新鮮和隨意,營造出了一種平等交流的氛圍,改變觀眾對央視主播的刻板印象。
(二)雙向互動:切合受眾融入社區
1.評論互動抽獎福利
B站的視頻上傳用戶通過“評論、關注、轉發”進行抽獎,是其具有特色的常規操作,《央視新聞》也“入鄉隨俗”,于12月10日發布了首條互動抽獎動態,慶祝粉絲破百萬,“答謝大禮”是獨具特色的央視新聞限量版搪瓷杯。該動態的首條熱門評論是“這充滿著傳達室氣息的禮品……”,已有點贊數2292,這體現了部分受眾對這件禮物的吐槽和“嫌棄”,但是央視新聞的回復幽默調侃,符合B站社區的表述風格。次日,《央視新聞》發布了第二波“寵粉福利”,禮物是包括藍牙音箱、移動電源、抱枕等B站周邊,進一步營造百萬粉絲的熱度,并且其運營設計更貼合青少年的喜好。
2.順應B站人設迎合受眾吐槽
《央視新聞》入駐B站之前,撒貝寧就已經因其在綜藝節目的表現在B站極具話題度。《央視新聞》借助這一優勢,為其主持的《主持人大賽》積極制造話題和槽點,推出了《撒貝寧花式被懟合集:你們懟我是因為愛我?》《撒貝寧:掌聲有請自己出場?一個主持+出題無縫銜接的男人》等一系列視頻,通過加強撒貝寧的B站人設,帶動了《主持人大賽》節目熱度。《央視新聞》還推出了《主持人大賽》的表情包,朱廣權、小尼、康輝、撒貝寧、董卿都囊括其中,通過表情包制造槽點、刺激傳播的方式也達到了宣傳節目的目的。
三、《央視新聞》B站投稿的發展建議
(一)注重用戶體驗,加強與用戶的互動
現今年輕用戶群體在傳播過程中非常注重互動傳播,需要自己的表達空間,基于這一特性,筆者建議《央視新聞》可以增加更多互動板塊,除了基礎的福利抽獎環節,還可以設計話題互動、欄目建議等環節,給用戶創造更多參與進來,創新互動形式,貼近互聯網用戶。
(二)拓寬投稿題材,設立針對性板塊
現在《央視新聞》的投稿內容以時政民生為主,雖然也涉及教育、科普、趣味等題材,但是比例過低,筆者認為B站用戶以年輕群體為主,基于用戶需求,可以提高教育、職場等題材的比例,增強央視在該平臺推送的特色,更有針對性的設計年輕人關注的板塊,增強現有用戶的黏性,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
四、結語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央視新聞》入駐B站是中央電視臺作為主流媒體運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開辟新傳播路徑、進行受眾分化傳播的積極創新,體現了其作為主流媒體的責任意識和專業精神,這一舉措打開了主流媒體與年輕用戶群體之間一條新通道,是其傳遞主流價值觀、尋求媒介融合的一次成功試驗。
參考文獻:
[1]孫振虎,何慧敏.媒介融合背景下政治傳播的創新路徑研究——以主流媒體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9 (10):41-47.
[2]姚伊頔.淺析主流媒體對短視頻的運用——以《人民日報》入駐抖音為例[J].新聞世界,2019(11):47-50.
作者簡介:馬騰瑞,女,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