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發展,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比較優勢逐漸弱化,電視媒介要想突圍則必須求新求變。針對“唱衰電視”的種種論調,電視媒體作為普及化與權威性的傳統媒體代表,不可能失去市場更不可能消亡。電視媒介的節目形態未來一定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不僅是由于外在的新媒體的沖擊,也是電視媒體自身生態演化的結果。
關鍵詞:電視媒介;社交媒體;PUGC;融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2
電視媒介未來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主要將體現在發揮社交屬性、內容生產和技術革新三個方面。在充分挖掘電視媒介的社交屬性的基礎上,以PUGC生產方式為內容生產的主要手段,再進一步結合新興技術,電視媒介的節目形態一定會產生質的飛躍。
一、發揮電視的社交媒體屬性,以多屏互動的方式實現電視的社交功能
(1) 電視節目以電視機的“大屏”為主,移動端的“小屏”為輔。未來的電視的發展必定是以電視機為基礎但又不止于電視機的,電視這一媒介形式自身就具有極強的并未被充分開發的社交屬性。在電視媒介發展之初,鄰里街坊搬著馬扎坐在院子里看同一臺電視機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微型的社交空間。但在互聯網興起之后,電視媒介的社交屬性逐漸被消解,而電視人并沒有及時抓住發揮電視社交屬性的機會而將這一權利讓渡給了新興媒體。未來電視媒介社交屬性的發揮主要體現在“小屏”與“大屏”的結合上,打破現行的電視媒體向受眾的單向傳播模式,讓受眾能夠通過手機的小屏幕與節目組互動,在篩選過后以字幕的方式或者主持人口播的形式呈現;并在線上建立節目的專屬社區,在社區中設置主持人或是代表節目組的特定角色24小時在線與受眾用戶交流討論,根據受眾的需求隨時調整節目的策略和方向。
(2) 設置彈幕和彈幕過濾系統,發揮電視的社交屬性。彈幕是隨著直播行業逐漸興起的實時同屏交流方式,用戶可以在觀看直播或錄播視頻時以滾動字幕在屏幕上留言并且所有觀眾可見,做到實時在屏幕上發表言論、觀點與意見?,F在的互聯網直播平臺與直播APP都采用彈幕互動模式,還出現了專門的彈幕視頻網站。彈幕以其碎片化、低門檻的特點,特別深受95后受眾的喜愛。很多網絡熱詞與年輕人使用的流行語都源自于彈幕內容,經由病毒式的傳播到達各級的受眾。未來電視節目,特別是新聞節目和綜藝節目可以采取彈幕的互動方式,鼓勵受眾在觀看節目的時候發送彈幕互動,并且可以設置彈幕可見模式和關閉彈幕模式,讓受眾自由選擇是否觀看彈幕,也可以選擇彈幕的位置、大小與透明度,讓只想觀看節目的部分受眾可以不受彈幕的影響。而且在某些敏感類的節目中,要設置嚴格彈幕的審查系統,對于不當、違法言論進行堅決制止和打擊。
二、挖掘電視的移動端契合度,以PUGC為主要的呈現手段
(1) 電視節目的內容制作更匹配移動端的播放要求。電視節目雖然要在電視機上呈現,但在未來移動化的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電視節目也必定將在移動端播放,也必須更加契合與移動端的播放要求。過去的電視更加強調聲音的表現力,因為電視是一種低接觸性媒介(即在電視機打開時并不影響受眾從事其他的工作或媒介基礎),在播放時更多的是提供一種觀看的氛圍體驗,所以更強調聲音的作用。但在移動互聯時代,受眾的媒介接觸習慣與過去已大不相同,公共交通工具上以及戶外場所都可以是媒介的接觸地點,看電視的場所已經不再固定,而且觀看視頻節目時也并不是以獲取信息為目的,而是帶有更多的“殺時間”屬性,所以在嘈雜的環境內,在節目制作中“大字幕”和視頻表現力的作用就應該被著重強調。而且因為手機豎屏的手持習慣,今后很可能會出現電視節目的豎屏版,更方便在移動通信時代傳播。
(2) 電視節目更加碎片化以適應受眾的接觸習慣。由于受眾的媒介接觸目的和接觸習慣的變化,受眾觀看節目的時間和方式與過去相比也更加隨機,更喜歡看短視頻內容,未來的電視節目也將會朝著“短”進行演變。在時常上,短節目更適合于在移動互聯時代傳播,能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在內容上,短視頻更加精煉,平均信息量與長節目相比更高,符合受眾的觀看要求;在制作上,短視頻可以降低電視臺的生產成本,同樣也能推動電視臺的生產結構和人才結構的轉型。對于無法做“短”的長視頻節目也會在內容生產上結構更加清晰,在節目的邏輯分割上更加明顯,即每部分的額長節目拆分出來都可以變為短節目并且可以獨立觀看互不影響。特別是新聞節目和購物類節目可以采取這種制作方式,也更便于在移動平臺上傳播。
(3) 電視節目的生產門檻更低,以PUGC為主。在電視節目的制作上也一定會出現以UGC為主,以PGC為輔的節目形態。Web2.0時代就是由于受眾被新媒體賦予了發聲的權利,才使得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降低導致了渠道失靈,以至于廣告投放不足,最終使傳統媒體喪失了優勢地位。所以UGC的內容生產是大勢所趨,由于UGC內容生產,特別是公民新聞可能會有新聞敏感或是把關人缺位的問題,但是結合PGC的專業內容生產則會消除這一顧慮。日后的電視節目特別是深度報道類節目應該采用UGC的新聞內容,并輔助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加以證實,加工和報道,最終形成一種適用于電視內容生產的PUGC生產模式。這種方式不但擴大了新聞源,也更接地氣。有助于解決受眾生活中切實存在的問題,也是引導公共輿論的窗口。
三、延伸電視的融媒體優勢,找到電視與新興智能技術的結合點
電視媒介是天然的媒介融合范例,其誕生之初就結合了聲音、視頻和圖像的呈現形式。在互聯網時代諸多新興技術出現之后,電視也與這些技術有著相當多的契合點。但電視人并不應該只是從技術的角度把電視也視為一種技術形式,而是認識技術,并將其與市場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未來技術對電視節目形態的改變將主要體現在直播、真人秀、新聞生產和廣告投放這四個方面上。
(1) VR+直播。VR指的是虛擬現實技術,在游戲與電影方面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在未來的電視直播節目中,利用VR眼鏡和雙頭或四頭的攝像機,可以讓觀眾體驗到身歷其境的直播效果,也增強了受眾的離場互動能力。特別是在一些不方便真人拍攝的新聞現場,利用VR技術,可以增強受眾的沉浸感,并且受眾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和觀看角度,少了記者和單鏡頭攝像機的單向傳播,使受眾自主觀看新聞現場的實況實景,讓新聞的真實性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在體育賽事直播中VR未來也會得到大范圍的應用,觀眾可以身臨其境一般地觀看自己喜歡的球員而不是隨著電視機鏡頭的選擇而固定觀看統一機位的電視畫面。
(2) AR+綜藝。AR指的是增強現實技術,受眾利用眼鏡或者經過處理后的電視鏡頭,通過傳感技術把虛擬對象放置或還原到真實的場景中,為觀眾呈現出一個逼真的虛擬環境?,F在已經存在AR沉浸式全景方針演播室用來生產新聞節目,并且可以隨時更換主持人主持的場景,給觀眾真實的觀看體驗。未來電視節目的發展中,AR的增強現實技術將會大規模地在綜藝節目中出現,如今的綜藝節目,特別是真人秀主要包括室內和外景拍攝兩部分,但是有了AR技術,綜藝節目可以回到演播室,并且由AR的增強現實技術來改變實時改變演播室的場景,不但節約資源和成本,也可以創造一種全新的增強現實節目形態,可以在瞬間跨越地域限制,也可以超過時間的限制還原過去或者虛擬未來的場景。
(3) AI+新聞。AI指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目前AI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主要是虛擬播報員的使用上,但是就目前的發展來看,有為了技術而技術的嫌疑,并沒有達到使用AI從而解放更多資源條件的目的。未來的AI技術在新聞節目的使用上,應該不僅限于主播播報,更要廣泛應用于新聞節目的生產流程的各個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是大數據的基礎,在新聞源的選擇上,就應該利用人工智能選擇受眾接觸率最高的新聞角度和新聞內容進行生產。在內容制作上,可以利用AI便捷地生成新聞內容并由虛擬主播實時推送。
四、總結
根據媒介進化理論,新媒介的出現是對舊媒介無法滿足受眾需要的一種補救,比如印刷工具補救了口語時代的不易傳播的特性,而互聯網補救了印刷品的時效性。但是新的媒介形態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媒介的消亡,相反舊的媒介形態會在能夠發揮其自身獨特性的領域以一種新的形式繼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李嶺濤.5G:電視媒體發展的關鍵窗口期[J].聲屏世界·廣告人,2016(12).
[2]李嶺濤.“TV+”:對未來電視發展的判斷[J].廣播電視學刊,2015 (12).
[3]趙哲,劉耀.AR沉浸式全景仿真演播室系統[J].現代電視技術,2018(10).
[4]帥俊全.AR技術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中國出版,2018 (14).
[5]林文剛編,何道寬譯.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
作者簡介:劉恕忱,男,漢族,黑龍江北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品牌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