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力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教基〔2019〕14號)(以下簡稱《教研工作意見》),面對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新任務新要求,教研工作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平臺,成為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
回望過去,我國體育教研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一直在改善教研機制、創新教研方式、拓展教研路徑上下功夫,從而在推進課程改革、指導教學實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教育決策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無庸諱言也存在教研隊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學、教研成效不明顯、教研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教研工作意見》不僅對基礎教育教研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而且在“完善教研工作體系”“深化教研工作改革”“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完善保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為體育教師指出了一條“真教研”之路。
何謂“真教研”,筆者認為“真教研”就是堅持立德樹人的正確方向,針對學校教育教學中具體真實的問題進行教育診斷,從而解決問題、反思改善的研究。
近年來,筆者在江蘇各地開展或參與教研活動時常看到學校內張貼著“真學習,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真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標語。基層學校對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認識與教育部的文件如此“心心相印”,這使筆者想起了陶行知先生關于“真教育”的精彩論斷:“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由此看來,“真教研”是“真教育”的外延,其深遠意義不言而喻。從事體育教研工作的時間越長,筆者對“真教研”的體會也就越深。
一、“真教研”,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
新時代的體育教研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導向,以體育教師為主體展開,體育教研的目的在于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并以此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每名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國家課程改革以來,江蘇省教育廳以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為準繩,以課程實施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為研究對象,堅持“研究崇尚求真、指導力求科學、服務注重實效”,走出了一條契合時代精神、具有江蘇特色、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體育教研之路。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后,江蘇省開展了“研讀課標、研究教材、規范教學行為”的活動。在總結十年課程改革經驗教訓后,提出了在現行課程標準引領下,體育教研要做到“研究有專題、指導有典型、服務到基層”,大力倡導校本教研,鼓勵開展行動研究。在此基礎上,圍繞學習現行課程標準開展了課程改革研討、課程培訓、教學展示、課題交流、教學比賽等活動。
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前,江蘇省組織了以體育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為主的省級中心學習組,以《課程標準(2017年版)》初稿和征求意見稿為主要研究內容,進行為時一年的學習研討。《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后,江蘇省舉辦了600余人的省級培訓班,同時以體能模塊和健康教育模塊為研討課題分別組織了省級高中體能課教學展示和健康教育課教學展示。此后還編寫了一套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綱的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師備課用書《模塊教學探究》,為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引導體育教師落實《課程標準(2017年版)》精神提供了抓手。
二、“真教研”,要從真問題入手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體育教研已成為學校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平臺。課程改革以來,學校體育教研在推進區域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和建設、體育教育教學診斷與改進、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積累和整合、優秀教學成果培育與推廣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部分區域也有疲于應付、安于現狀,提不出問題;提出的問題與自己和自己學校的教學聯系不緊密、缺乏針對性;或提出的問題大而不當、華而不實,無法入手進行研究等現象。
為此,教師首先要明白進行教研的出發點是基于學校、針對教師實際的具體的真實的問題,體育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養成思辯的習慣。其次要善于觀察、發現、識別體育教育教學現象,并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梳理,找出自己身邊體育教育教學的真實問題。最后要對真實問題進行行動研究,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上歸納解決問題和改善現狀的方案,再投入到新的體育教學實踐中。由20年的課程改革實踐得出,體育教研需要理論支撐,但更需要從真問題入手,以實踐為基礎和依托開展教研,并用實踐檢驗教研,才能避免坐而論道、紙上談兵,從而形成“真教研”。
三、“真教研”,要創新開展教研活動的方法和路徑
學校體育要創新,體育教研必須也要創新,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體育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開展教研活動的方法和路徑。
1.將創新體育教研的重點放于“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
江蘇省在摸準課堂教學真問題的基礎上,開展了“二次備課”活動,在小學和初中“二次備課”評比和展示中,省教研室直接接受全省各小學和初中體育教師的申報,較大地調動了一線教師研究教學設計的積極性,較好地解決了“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脫節的問題。在“二次備課”評比展示現場的交流環節中,100多名一等獎獲得者與前來觀摩學習的一線教師進行了思想碰撞,現場研討氛圍濃厚,獲得了強化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路徑和方法。
2.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開展教研活動的方法
從連續舉辦5屆的體育教師教學能手比賽到持續舉辦4屆的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江蘇省不斷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改善。如,將原來課堂教學比賽的說課、模擬課、錄像課評比改為全程實踐課教學;將比賽場地放于有較好育人環境和較好教學研究氛圍的中小學校;將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從教師的“教”轉向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同時,還注重在比賽中綜合進行展示、點評、研討、培訓,從而較好地為體育教師搭建了專業發展的平臺。
3.以創建特色項目引領體育教研創新
圍繞江蘇省教育廳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薄弱初中質量提升工程、小學特色建設工程,開展創建江蘇省特色體育項目活動;依托江蘇省教研室教學新時空,建設“e學習”平臺,開展了線上“名師課堂”和“體育教學研討活動”;創新和發展“長三角體育教研發展共同體”,開展了長三角兩省一市特級教師教學研討活動。
四、“真教研”,要培育教研隊伍形成教研網絡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教研的主體,做好體育教研,關鍵在于隊伍建設。
1.夯實體育教研隊伍的基礎
江蘇省教研室十分重視校本教研,提倡體育教研向學校回歸、向教師回歸、向教學實踐回歸,目前校本教研已逐步成為廣大體育教師的自身需求。在校本教研的基礎上省特級教師或市學科帶頭人不斷聚集本地區若干學校的骨干教師成立了名師工作室,將各校校本教研的問題綜合梳理、分析,在市、縣、區教研員的指導下進行“課題研究”。近年來,江蘇省教育廳鼓勵和促進全省“名師工作室”聯合,成立了江蘇省名師工作室聯盟。江蘇省名師工作室聯盟在江蘇省教研室的領導和江蘇省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形成了交流、互動的教研網絡。
2.培育體育教研帶頭人
一方面,重視培育教研骨干。課程改革以來江蘇省通過展示交流、課程標準培訓、優秀課評選、教學技能競賽、課題研究等培養了一批體育教研骨干,形成了30歲以上到50余歲的體育教研梯隊。另一方面,重視實踐。體育教研需要理論支撐,但更需要理論聯系實踐,江蘇省所推崇的體育教研帶頭人應該從真問題入手,通過“真教研”,帶動教師實踐和推廣教研成果,最終達到推進課程改革、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3.通過教研活動不斷擴大教研隊伍
體育教育教學的魅力在運動,體育教育教研的魅力在活動。體育教師教學研究的成果和經驗可以通過教研活動得到展示、交流,教研員的本職工作可以通過教研活動得到拓展和提升,一次成功的體育教研活動可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宣傳典型、培育骨干,從而形成有利于課程改革和教學研究的滾雪球效應。
在舉辦各級各類體育教研活動時,一是應加強教研部門和學校的聯系。學校在體育教研活動中為全省體育教師提供了真實的教學現場和育體育人的活動氛圍,而參加活動的體育教師也從學校“真學習”“真教研”的教育追求中受到啟發。二是應重視跨區域教研活動與校本教研的結合。舉辦省級教研活動時一方面在活動前要求區(縣、市)在校本教研的基礎上層層選拔,擴大收益面;另一方面重視活動后形成的滾雪球效應,讓活動中的優秀成果成為日后各校校本教研的內容。三是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省級體育教研活動上,既要有體育實踐課和專項運動技能展示,也要有健康知識課;既要有一線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現身說法,又要有高校專家的理論指導。江蘇省體育教師在各種學術思想碰撞中學會了尋找中小學體育教學實踐與各種學術思想之間的結合點,從而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素養和專業水平。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為學校體育指明了方向。體育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指示,并將這一指示作為體育教研的指南,通過求真務實的體育教研,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