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民

沙潁河,源于嵩山東麓,婉轉東南而去,波光粼粼,一瀉千里。
在沙潁河北岸,有一個“全國文明村”——沈丘縣北楊集鄉林寨行政村。2011年前,它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貧困落后村,如今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富裕文明村,像一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沈丘的夜空。
——全村實行了“土地股份合作制”,走上一條抱團發展的集體化道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卓有成效,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村民收入顯著增加,無勞動能力和低保、五保戶,全部由村里兜底。
——2017年,千畝良田實現了自動的水肥一體化管理,植保無人機、農產品加工廠、烘干設備、冷庫等,讓現代農業在林寨落地生根。
——行政村連續6年給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每人300到600元不等,近幾年每年在重陽節都舉行“情暖夕陽紅”敬老活動,全村300多名60歲以上老人集中在行政村廣場舉行大會餐,歡歌笑語響成一片。
——村里建成了文化服務中心、留守兒童之家、村文化大院,成立了林寨藝術團,定期演出沙河大鼓、漁鼓等節目,團長王振山曾在全國曲藝大賽中榮獲銀獎。
——文明之風吹遍了各個角落。村里連年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脫貧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媳婦”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評選活動,移風易俗、敬老愛老、互幫互助、鄰里和諧蔚然成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說起林寨的變化,村民們齊聲稱贊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林峰。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己任,帶領村民在黃土地里淘金,實現了脫貧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2014年被評為“河南十大‘三農新聞人物”;2015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以及“河南最美村官”稱號;2016年被評為“全國農村創新創業百名先進個人”以及“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林峰牽頭創辦的“沈丘縣林家富種植專業合作社”,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
不負鄉親挑重擔
林峰今年52歲,畢業于吉林財貿學院。在改革的大潮中,上過班,下過崗,賣過飼料,開過飯館,后來經營一家民營醫院——沈丘縣職工醫院,事業越做越大。已經提前實現了小康生活的林峰,本應該好好享受生活,帶著家人去旅游,但是他沒有。他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林寨村,沒有忘記那一片深情的黃土地,沒有忘記那勤勞淳樸的村民。
2011年初秋,林寨發生嚴重干旱,村里1000多畝玉米,只有四眼井,澆水得排隊,村民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天,林峰回老家剛走到村頭,正在拉家常的一群老少爺們,便趕忙圍了過來。有位老人拉著林峰的手說:“峰啊,你是個大好人啊,前些年你捐資8萬元為村里修了路,現在眼看玉米就要旱死了,你還得幫我們想想辦法啊!”一些村民勸他說:“咱村里班子癱瘓幾年了,啥事也沒人管,干脆,你回來當支書領著大伙一起干吧!”
鄉親的依戀,熱土的情感,深深地撞擊著林峰的心靈,那一夜,他失眠了。“面對村民的愿望,我能無動于衷嗎?”林峰在問自己。考慮再三,他決定回到村里帶領村民一起擼起袖子大干一番。當林峰把自己的想法向家人、朋友提及后,換來的是家人的反對和親朋的不理解。家人說:“現在村里矛盾多,還有幾個人不斷上訪,工作不好干,支書不好當,辦好事也不一定能落好。”一些親朋說:“你不缺吃不缺穿,有自己的醫院,有穩定的收入,回來當支書圖個啥?”但是,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最終使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林峰說:“林寨是我的老家,全村人是我的爺們,村民的信任就是我的責任。再苦再累再難,我也要帶著大家把林寨建設得更富裕、更美好,以此報答鄉親們的厚愛。”
2011年9月,經北楊集鄉黨委研究和村民選舉,林峰擔任了林寨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他在村民大會上說:“我當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不圖名,不圖利,就想給老少爺們辦些事,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從此,他把自己的事業與生他養他的熱土以及朝夕相處的鄉親緊密聯系在一起,帶領全村村民在黃土地上做文章,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抱團取暖求發展
林寨村1800多人,人均不到7分地。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外出務工的越來越多,村里出現了老年人會種地沒力氣、中年人會種地外出務工沒時間、青年人不會種地也不愿意種地的現象,而且土地一家一戶、地塊分割,如何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在土地里尋找機會呢?
林峰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意識到:靠單打獨斗,規模做不大,很難抵御市場風險,必須踩出一條新路,整合土地、勞力、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搞規模經營,提高土地使用率和產出率,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難以對接的問題,集中力量向現代農業轉型。2011年冬,行政村“兩委”班子在外出考察并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由林峰牽頭成立了“沈丘縣林家富種植專業合作社”,之所以叫“林家富”,主要是林寨以林姓為主,寄托著村民們樸素的愿望。合作社以土地流轉為切入點,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分下去的責任田全部集中起來,由合作社統一經營,走抱團發展的集體化道路。
但是,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要租出去,一些村民舍不得,存有一些顧慮。林峰和村干部反復向村民解釋:大家的土地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村民作為股東,還是土地的主人,同時,搞規模經營能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年底分紅,村民還能多掙錢。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耐心細致的工作,最終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后來在村民大會上,通過舉手表決、現場錄像、按手印等程序,全村449戶的1316畝土地,全部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接著,村里聘任26名種田能手為管理人員,參與經營管理。
在土地整合中,林峰發現有許多窩子林、邊角地、貧瘠地可以利用,于是出資10萬元對全村窩子林、邊角地、貧瘠地進行改造,新增可耕地210畝。這些土地的收入作為行政村集體收入,使行政村有了可靠的經濟來源。
實行土地經營權入股,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11—2013年,每畝為1股,每股每年保底收入800元,盈利部分70%分給入股村民,30%用于合作社再生產、公益事業和貧困救助。第二階段,從2014年開始,林寨村被確定為河南省農村集體經濟體制股份改革試點村,合作社根據農戶意愿,與農戶之間建立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取消了保底收入,年底根據經營效益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