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沙
漢語和英語學習是當前中小學生的重要學習任務,但在漢語和英語學習中都長期存在“少、慢、差、費”的問題,是不是因為既學漢語又學英語,所以兩門語言都沒有學好?為厘清這一問題,必須基于科學證據理解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的關系。目前,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積累了許多重要證據,為人們客觀認識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的關系提供了依據。
語言學習: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學習是在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下,由經驗引起的腦-認知-行為的長久改變。學生的學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多種因素發揮影響的過程和結果。語言學習也不例外。首先,語言學習必須基于視覺和聽覺信息輸入及其加工,并需要綜合運用記憶、推理、想象等多種高級認知。聽、說、讀、寫等語言學習的不同領域還依賴具有一定特異性的語言加工技能。例如,語音感知涉及對音高及聲音節律信號的加工;閱讀獲得的重要認知技能之一是語音意識,即對音節內部韻腳、音位等精細語音單位的識別、轉換和應用;詞匯能力對于閱讀理解不可或缺。其次,無論是一般認知加工技能,還是特殊的語言加工技能,其生物學基礎在于腦的結構和功能正常發育,并建立恰當的活動模式。枕葉字形區、顳上回、額中回等腦區及弓形束、上縱束等白質纖維是閱讀學習的重要腦基礎。閱讀困難的重要標記在于枕葉字形區、顳上回、額中回等區域的異常激活模式。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當前研究正在探索語言學習的基因基礎。第三,大量研究表明,語言學習不是腦和認知自然成熟的結果,家庭物質環境、語言輸入、語言交流、人際互動等環境及經驗特點也顯著影響語言學習的時間進程和水平。在極度貧困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往往不僅在詞匯、復雜句法、文字解碼和閱讀理解上落后,而且在腦的灰質體積、表面積、白質發育上也落后于同齡兒童。追蹤和教育干預研究顯示,提高語言輸入的質量、增進人際互動,不僅可以提升兒童的語言發展水平,還有助于其腦的發育。可見,語言學習的成效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漢語和英語學習:你好我也好
聚焦到中小學生漢語和英語學習,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日常觀察到的現象是,語文好的學生,英語也好,反之亦然。目前,國內外的實證研究也表明漢語和英語學習存在正向關聯。
我們的一項研究系統測量了140多個四五年級的小學生中文和英文閱讀及相關認知技能的19個指標。為提高研究結果的信度,我們開展了潛變量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僅每種語言內部的各項技能相對緊密地關聯,中英文語言技能相互間也顯著地正向關聯。對多項相關研究的整合分析同樣支持了母語和二語(外語)學習具有正向關聯。語音意識是閱讀學習的核心認知技能。我們系統檢索了國內外有關母語和二語語音意識關系的研究,對符合整合分析要求的22項研究結果進行匯總。結果表明,無論母語和外語是何種語言,母語和外語差異大或小,不同語言的語音意識間平均相關強度在0.4~0.6之間,同樣是顯著的正向關聯。
由于不同語言本身在音形義映射關系上存在特殊性,因此每種語言的學習既可能有相似的技能要求,也可能對特定技能的依賴程度不同。我們綜述了從1964年到2015年所有81項、涉及近1萬名中文閱讀困難兒童語言認知技能特點的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對視覺符號的語音進行快速提取的快速命名能力、對漢字字形規則的敏感性—正字法技能在中文閱讀中相對更重要,語音意識重要但似乎并不關鍵。我們和國內外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快速命名技能是漢語為母語兒童英語閱讀學習及學習困難最重要的預測因素;略有不同的是,音位加工技能對英語閱讀學習的重要性更大。我們對漢語兒童的英語學習和美國研究者對西班牙語兒童的英語學習研究都發現,母語語音記憶對二語學習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提示新的語言學習更加依賴基本的語音存儲和加工技能。可見,無論是我國兒童學習漢語和英語,或是其他國家兒童學習母語和二語,兩種語言學習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而存在正向關聯。即使漢語和英語存在很大不同,漢語和英語學習仍可能基于共同的語言認知加工能力,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你好我也好。
識別影響語言學習的關鍵因素,提高學習成效
從研究證據看,兒童母語學習或二語學習的成效問題并不簡單地來自于學不學二語,而主要是來自于是否具備母語和二語學習的關鍵技能和經驗。因此,識別語言學習的關鍵技能和經驗,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將顯著提高學習成效。
語言的本質是交流。沒有人能在真空中學習語言。語言學習水平極大地取決于語言接觸和使用的質量。2018年,一項大規模研究基于互聯網收集了全世界66萬人38種語言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水平信息。該研究發現,語言學習的確存在年齡效應,即學習起始年齡早則學習的水平一般更高。但學習持續的時間是語言水平更重要的影響因素。不僅如此,學習方式顯著影響語言學習的年齡效應強弱。對于語言接觸和使用經驗豐富的浸入式學習者而言,學習語言的時間早晚并不是那么重要。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豐富的接觸和使用經驗對于學習成效至關重要。
豐富的接觸和使用經驗,其作用的本質在于幫助學習者的腦和認知發展出適合特定語言的加工模式。由于處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大多數中小學生基于大量接觸和使用漢語的經驗,能夠建立適宜的腦和認知技能。但是,仍然有約5%-10%的學生可能在漢語的快速命名、正字法、語素加工、語音意識、詞匯等重要認知技能上存在明顯欠缺。在教師和家長看來,這些學生通常粗心、不愛學、學不進去。實際上,其問題主要在于關鍵認知技能有缺陷。首先是“不能”,由“不能”進一步引發“不為”,而“不為”導致更嚴重、更持久的技能不足,甚至帶來不良的師生、親子關系。對此,我們需要盡快使用可靠的測量工具,準確定量學生哪些技能存在欠缺,在此基礎上針對這存在不足的技能開展有強度的專項干預,及時解決語言認知技能問題。
另一方面,在漢語這樣一個宏觀語言環境下學習英語,英語語言接觸與使用天然地存在極大局限,因此凸顯了關鍵技能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學習者發展英語所需要的關鍵認知技能又存在巨大挑戰。只有鑒別出學習者英語認知加工的難點,開展針對性訓練,才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的成效。例如,我們的研究發現,在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中,英語元音感知極為困難。大學生即使經過十年以上的英語學習,其元音感知準確度仍然較低。與英語母語者的心理聲學加工進行對比,我們發現,二者利用的線索不同。英語學習者更多倚重音長這一不穩定的線索,對元音頻譜信息利用不足。對此,我們設計了沒有音長線索的元音材料,10小時訓練就成功地改變了英語學習者對音長的過度依賴,提高了其利用元音頻譜信息的能力,英語元音感知正確率顯著提升,并可持續到訓練停止后的3個月。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閱讀的基礎是將單詞的視覺信息按照拼讀規則快速轉化為聲音信息,也即自動化解碼。我們的研究顯示,和韓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相比,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在單詞解碼速度上明顯較慢,而且其腦不能實現對英語字母-語音的自動整合加工。對此,我們設計了強化英語字母-語音轉換的訓練,短短6小時就可以幫助英語學習者的腦學會自動整合英語字母-語音,并提高英語單詞解碼的速度和正確率。可見,精準識別和強化干預關鍵技能將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成效。
當然,語言學習不僅僅是認知過程,還涉及家庭、學校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習者自身的學習態度、動機。2012年,研究者利用PISA數據分析了48個國家中學生閱讀成就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語言技能具有最重要作用;同時,家庭的閱讀資源、社會經濟地位,學校的氛圍,學生對閱讀的喜好、自信也顯著影響閱讀的成就水平。對學校和學習的體驗可能長期影響語言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生的總體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