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洗牌加快 只能投資高科技和管理比強的企業
一些沒有競爭力的傳統企業必須放棄幻想,儲備現金,找到護城河,積極應對。有兩個跡象能夠說明傳統制造業的困難。一是一些企業有被排擠出供應鏈。由于全球供應鏈在春節期間斷裂了將近一個月,一些全球企業已經開始尋找新的供應廠商。國際廠商不可能等待一個月以上。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支持不是撒胡椒面似的,復工的主要是全國性重點企業、地方性重點企業、規上企業,普通中小企業要得到相應的資源非常困難。無論是防護物資,還是員工到位。
第二個跡象,鋼鐵庫存不斷創新高。鋼鐵行業庫存已超過2018年,創歷史新高。原因是鋼鐵行業產能居高不下。鋼鐵企業不能隨便停產,除非檢修,不管什么節日照樣生產。即使位于疫情重點區域的武鋼,依然開足馬力生產,更不用說其他區域。目前,全國高爐開工率按產能算仍然高達82%,比春節前降低6%。產能沒有降多少,再加上春節假期疊加武漢狀況,房地產企業和基建無法及時復工,使用量下降。
行業認為,今年一季度鋼鐵需求同比會下降10%,悲觀的預期是20%。一個季度用量2億多噸,需求下降20%,就會下降4000-5000萬噸。
相應的,鋼鐵產量幾乎全部轉化為庫存。
假設到4500萬噸庫存的高位水平開始降庫,到市場啟動原點,需要消化2500萬噸左右庫存,折算到開工率,如果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增加減產10%幅度,消化庫存需要90天。
鐵礦石價格上漲,螺紋鋼期貨從2月3日開始大漲,只能解釋為貿易商、交易者托市,支撐不了現在的價格。
鋼鐵行業,普通的企業是沒有任何優勢的,投資這些企業就是在為未來挖大坑。重要的企業,地方政府在強力支撐。
疫情是一次淘汰賽,這一次,沒有現金流、沒有產品護城河、沒有管理能力的企業,會比預想更快地淘汰出局。而我們的員工素質、人才流動等,并沒有做好準備。這是一次痛苦的急性轉型。
未來的復蘇關鍵 看復工速度和基建刺激
復工復產速度到底如何?看百度遷徙地圖和用電量。《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沿海六大電廠的日耗煤數,一般也與工業增加值增速呈現正相關性,可以直觀地看出復工延遲對用電量的影響。
Wind數據顯示,2020年2月21日,六大電廠耗煤量為42.13萬噸,大概是去年同期(以農歷計)的62%。相比復工首日(2月10日)上升14%,浙電、粵電的耗煤量環比穩定上升,華東、華南復工趨勢明顯。
估計,經濟發達地區的用電量在以往同期的60%到70%。行業數據印證了這一點。2月20日前,國泰君安策略團隊攜手汽車、新能源、通信、電子四大行業研究團隊,圍繞兩大產業鏈中的各個細分領域,做了深度的企業復工調研和沖擊測算。
結論是:對于汽車和新能源行業,下游訂單需求沖擊較為明顯,當前處于往年同期的40%-60%水平,員工返工情況整體低于往年同期的60%。對于通信和電子行業,物流與產能沖擊最嚴重,約為往年同期60%水平。此外,人力密集型的消費電子行業復工壓力大,目前僅為往年的不到60%。總體沖擊可控,要靠后期復工和趕工,大幅彌補缺口。
在復蘇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對基建和房地產的刺激是不是足夠。大舉刺激房地產是不可能的。現在圍繞著房地產的所有政策,不是為了保就業,保持經濟穩定和地方財政穩定。
2月19日晚,央行發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這份報告是早就開始寫了,值得關注的是央行接受央行旗下《金融時報》的專訪,反映了最近的貨幣態度。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說,引導市場利率下行,這一點我們已經看到了。尤其是重點和疫區企業,受到格外優待。
截至2月20日,發改委、工信部確定全國性重點企業876家,10個重點省市省級政府確定地方性重點企業共1082家,已經有727家重點保供企業獲得了貸款。
財政貼息后這些企業實際融資成本為1.30%,低于國務院不超過1.60%的要求。目前銀行間市場7天回購利率運行在2.2%左右,走勢平穩。
從2019年8月實行利率改革后,LPR帶動貸款實際利率下行,2019年12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12%,比LPR改革前的7月下降0.2個百分點,是2017年第二季度以來最低點。
2020年,央行會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也就是說,會讓資金去某些地方某些行業,這些行業不包括房地產。2月21日,央行召開2020年金融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繼續“因城施策”落實好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
個人房貸利率沒有上升,也沒有下降,據劉國強副行長表示,LPR下行,基本上不影響個人房貸利率,基本保持原有水平。房地產被多個重要部門提了很多次。財政部、統計局、央行等多部門在4天內連續4次密集發聲,重申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再次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相比而言,基建更加樂觀一些。我認為大規模基建刺激是有可能的。疫情之后,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公共設備等都將成為投資重點。
問題只有一個,錢從何來?這一次疫情,將增加地方財政的壓力,疫情減免稅和補貼,加上土地,一切都在考驗各個地方政府的智慧和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