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賀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骨二科 商丘476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常見脊柱退行性病變,呈日漸年輕化趨勢。該病病程長、遷延難愈,而該病在某種程度上屬于自限性或自愈性疾病,4/5 以上患者經保守療法治療可獲得顯著效果[1]。西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口服和(或)激素靜滴,但不良反應大,患者易反復發作。近年來,中醫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發揮著顯著、獨特作用。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學“痹癥、腰痛”范疇,發病機制復雜,因邪實內虛致經絡壅塞而致疼痛,故治療時宜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行氣止痛[2~3]。本研究探討采用中醫骨傷手法聯合腰部脈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按信封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5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17 例;年齡24~68 歲,平均(48.35±8.36)歲;病程3 個月~5 年,平均(2.26±0.75)年。觀察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22~65 歲,平均(49.13±8.42)歲;病程3 個月~6 年,平均(2.35±0.72)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結合臨床表現,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2)無手術適應證,適合保守療法;(3)依從性良好、認知功能正常;(4)患者知情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曾保守治療3 個月無效,需手術處理;(2)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3)伴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4)伴有認識障礙、精神異常;(5)中途退出研究。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中醫骨傷療法。(1)患者取俯臥位,以按、揉、、推法依次放松腰部肌肉,沿膀胱經從上到下、由輕到重再到輕進行手法放松,循環反復3 次。(2)取健側臥位,健側下肢伸直,患側下肢屈曲,操作者與患者面對面站立,屈曲雙肘,一肘置于髂骨后外緣,一肘置于肩前,雙肘相對擺動,放松肌肉后加大肘部擺動幅度,聞及“喀嗒”聲,健側用同法操作。(3)取仰臥位,操作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跟部,另一手按住膝部,同側下肢屈髖屈膝,右側逆時針旋轉,左側順時針旋轉,旋轉3~4 圈,下肢用力牽拉,被動直腿抬高或拔伸踝關節,反復3 次。同一患側重復3次。中醫手法每2 天1 次,每次15 min,4 周1 個療程,共計2 個療程。
1.3.2 觀察組 采用中醫骨傷療法聯合腰部脈沖治療。中醫骨傷療法操作同對照組。腰部脈沖:中頻脈沖整體治療儀(北京金華醫療器械研究所制造)電極片消毒后,取腎俞腧、八髎、委中、承山穴,粘貼電極片,連接導線,感覺測試參數50 Hz/2.0 mV,致下肢疼痛區麻、脹異常感覺為度。共治療30 min,每天1次,連續7 d 為1 個療程,暫停2 天后開啟下個療程,共4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兩組腰腿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4]評價疼痛程度,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患者根據感受自行判斷,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2)兩組腰椎功能評分采用腰腿痛癥狀綜合評分(JOA)[5]評價患者自覺癥狀、體征及日常活動等腰椎功能,該量表評分0~29 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恢復越好。(3)測定兩組治療前后炎癥細胞因子表達水平,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腰腿痛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腰腿痛VAS 疼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腰腿痛VAS 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腿痛評分比較

表1 兩組腰腿痛評分比較
?
2.2 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腰椎功能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腰椎功能評分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

表2 兩組腰椎功能評分比較
?
2.3 兩組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致神經根、馬尾神經受到壓迫,或炎癥細胞因子刺激神經,引起腰腿痛、肢體麻木及無力等癥狀。該病發生機制較為復雜,產生疼痛分為三種學說:機械壓迫涉神經根、化學性神經根炎性學說及自身免疫學說。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機制是腎經氣虧虛、腰府失養,不榮則痛;或外傷、勞損及風寒濕熱諸邪入侵,壅阻經絡,氣血不通則痛。因此臨床治療時宜活血化瘀、溫經通絡。
中醫骨傷療法是中醫特色物理療法,是基于脊柱“筋出槽骨錯縫”核心病機理論提出的正骨手法及理筋手法。正骨運用旋扳法、拔伸手法等進行整復;理筋利用推法、按法、拿法等松解手法松解腰椎周圍軟組織,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絡的作用。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中醫正骨手法治療,通過對腰椎部進行推、拿、按等松解周圍軟組織及肌肉痙攣,能緩解腰椎疼痛程度。同時中醫正骨手法可將機械能轉為熱能,促進機體局部血液循環,促使局部炎癥的充分吸收,減輕肌肉痙攣癥狀,加快組織修復過程,達到治療目的。另外利用旋轉扳法,根據體型調整旋提手法,能改善小關節錯位、緩解關節肌肉組織粘連及滑膜嵌頓。中醫拔伸手法利用瞬間拔伸手法調整紊亂關節結構,消除椎間盤內壓力,緩解椎間盤突出及膨出,調整腰椎關節力線,重建椎體及椎管內容物關系,調整腰椎靜力與動力的平衡,并能松解交感神經根處粘連,促使腰椎功能恢復[6]。腰部脈沖是利用脈沖電流持續刺激,改變肌肉組織內離子分布,能改善神經肌肉的痙攣及緊張感,促使血液循環恢復,調整機體興奮性,達到鎮痛止痙、消腫消炎的目的,并能促進組織再生[7]。同時脈沖刺激腎俞、八髎穴等,有補腎強腰、疏經通絡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腰腿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腰椎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中醫骨傷手法聯合腰部脈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夠顯著緩解患者腰腿疼痛程度,促使腰椎功能恢復。因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普遍存在炎性損傷癥狀,而自身免疫反應及炎癥反應會促進腰椎炎癥水腫的發生、發展,并會引起大量局部炎癥介質的釋放,引發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IL-6、TNF-α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醫骨傷手法聯合腰部脈沖能發揮顯著的抗炎效果,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下調炎癥細胞因子表達,抑制機體炎癥反應。綜上所述,中醫骨傷手法聯合腰部脈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明顯,可改善腰椎功能,緩解機體炎癥反應,減輕腰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