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香 劉英
(1 江西中醫藥大學2017 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 南昌330006)
手足口病是由于感受手足口病時邪而引起的發疹性傳染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大多數患兒臨床癥狀較為輕微,以發熱和手足肌膚、口腔黏膜皰疹為特征,但少數患兒可出現腦炎、急性弛緩性癱瘓、神經源性肺水腫及循環衰竭等,個別重癥者病情發展迅速,亦可導致死亡[1]。此病于1959 年在英國流行時被首次命名為手足口病,我國自20 世紀80 年代才開始逐漸出現該病的相關報道[2],故中醫古籍中未有專門記載。根據手足口病患者的癥狀和特征,大多數醫家將手足口病歸于中醫學“溫病、時疫”范疇。作為小兒常見的急性傳染性疾病之一,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節多見,好發于學齡前兒童,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病若治療及時得當,一般預后良好,反之可危及患兒生命。現將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及預防調護進行綜述:
西醫認為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所引起,中醫各醫家雖尚未統一該病的病因病機,但基本觀點均為外感手足口病時邪疫毒,內傷濕熱,肺氣失宣,轉為內火,濕熱內蘊,內外搏結,熏蒸于外[3]。本病多發于夏秋季節,為濕熱當令之時,而小兒為純陽之體,內熱偏盛,濕熱疫毒侵入,首先襲肺,肺氣失宣,衛陽被遏,則癥見發熱、咳嗽;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癥見納差、嘔吐。邪毒內郁,熏蒸肌表,則癥見手足肌膚、口咽部皰疹、潰瘍。感邪較重或素體虛弱,熱毒內盛傷及營血,則癥見身熱持續,皰疹稠密,甚至波及臀部。若邪毒內餡,耗傷氣陰,則可出現神昏、抽搐甚或心陽欲脫等危重之癥。本病臨床以實證、熱證居多,若病情進一步發展,也可表現為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4]。
2.1 中藥湯劑 手足口病的治療以臟腑辨證為主,結合衛氣營血辨證,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輕證和重證。
2.1.1 輕證 (常證或普通型) 輕證多以發熱,手足、臀部皮膚皰疹,舌紅苔黃,脈數為主要臨床表現,以清熱祛濕、解毒為治療原則[5]。劉小樂[6]選取了56名普通型患兒,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對于邪傷肺衛證患兒方用銀翹散加減以清熱祛濕、辛涼解表;衛氣同病患兒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以清熱解毒、化濕透疹,療效確切。盧汀榮[7]選取104 例手足口病輕證患兒為研究對象,邪犯肺衛證者予以銀翹散加減,肺胃熱盛證者予以白虎湯加減,濕熱交阻證予以甘露消毒湯,心脾積熱證給予清熱瀉脾散加減治療,有效縮短了療程,加速患兒康復。孫衛星[8]采用西藥聯合清熱解毒湯(甘露消毒丹原方加減)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治以清熱解毒,利濕化濁,結果顯示該治療方案能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提高療效,且不會增加藥物毒副作用。郭艷輝等[9]取加味導赤散清熱解毒、清心瀉脾、解毒利濕之功以治療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兒,有效縮短了患兒總熱程,促進口腔潰瘍及皮疹的愈合。
2.1.2 重證(變證) 重證臨床表現多為高熱不退,易驚,煩躁,甚至神昏,皰疹稠密,或見嘔吐、筋肉瞤動,或見肢體萎軟,四肢不溫,面色蒼白,舌紅絳或紫暗,苔黃膩或燥,脈弦數,指紋紫等,治以清熱解毒,化濕為主[5]。岳慧雅[10]用風引湯治療手足口病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起到了有效退熱、鎮靜和安神功效;高亮[11]應用古方銀翹散加減治療重癥手足口病“毒熱動風”和“風溫夾濕”證,結果表明銀翹散可迅速解毒、抗病毒,增強患兒免疫功能。劉少華等[12]采用熄風解毒湯治療手足口病濕毒傷絡之變證患兒,取熄風解毒,通絡定驚之功效,可有效減輕病情,加快肌力回復,改善預后。趙坤等[13]將手足口病重癥分為邪陷厥陰、心陽虛衰、氣陰虧損及氣虛血瘀四證,分別予以猴棗散合安宮牛黃丸加減、參附龍牡救逆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證實中藥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在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等方面都有著明顯優勢。
2.2 中成藥 隨著中醫藥的不斷發展,中成藥在小兒手足口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相較于中藥湯劑,中成藥在保證臨床療效的同時方便了臨床使用。吳桂琴[14]采用口服中成藥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發熱)及蒲地藍口消炎服液(不發熱)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研究結果顯示患兒服用以上兩種中成藥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減輕手足皰疹處疼痛。趙慶等[15]將熱毒寧注射液應用于小兒手足口病臨床治療,明顯縮短了患兒皮疹消退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療效顯著。蔡達[16]用金蓮清熱泡騰片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輕證,結果顯示該藥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且患兒依從性好。
2.3 針灸療法 近年來,中醫針灸的臨床價值被不斷挖掘。張健等[17]應用電針灸配合針刺治療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癱瘓(AFP)患兒,采用背部取穴和仰臥位取穴,選取脾俞、委中、涌泉、足三里、太沖等穴,以助陽健脾,行氣養血通絡,可有效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縮短療程。陳冬梅等[18]選取大椎、合谷、足三里、心俞、天樞等穴運用瀉法進行針刺,并配合土茯苓苦參湯外洗治療手足口病患兒,可有效縮短其體溫恢復、皰疹愈合及精神狀況改善時間。王健等[19]亦選取曲池、合谷、肺俞、膈俞、足三里等穴進行針刺,同時聯合西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結果顯示其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組。
2.4 中藥貼敷 中藥貼敷療法在兒科疾病治療中應用廣泛。因其良好的臨床療效及無創傷性,患兒及家長的依從性較好。楊嘉恩等[20]將中藥細辛研成粉末后與紅醋調成濃糊狀敷貼在臍部治療手足口病患兒,起到了調理脾胃,解熱鎮痛的作用,顯著縮短了其發熱、皮疹及口腔潰瘍愈合的時間。朱海秋等[21]將金銀花、牛蒡子、黃芩、板藍根各等份研磨成粉用醋調和成膏敷于手足口病患兒大椎、肺腧、天樞等穴,可有效縮短其發熱時間,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2.5 中藥灌腸療法 中藥灌腸直接直腸給藥,使有效成分避免受消化液等破壞而降低藥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臨床效為顯著。潘勇軍等[22]應用羚角鉤藤湯加減灌腸治療重型手足口病患兒,結果總有效率高達92%,療效顯著。牛立新等[23]用金銀花、連翹、大青葉、蒲公英等組成的中藥灌腸方治療手足口病患兒811 例,結果810 例痊愈,1 例入院時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說明中藥灌腸治療手足口病起效快,療效好。李志荃等[24]采用自擬清化濕熱灌腸方治療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取得了減輕癥狀、縮短病程的良好效果。
2.6 中藥外洗法 中藥外洗法治療手足口病,患兒基本無不適感,接受程度高。張杰果等[25]自制中藥散煮水外洗治療手足口病患兒,明顯縮短了皮疹消退及退熱時間,使其更快康復,提高了生活質量。薛堅等[26]采用五味消毒飲加減煎水外洗配合耳穴貼壓療法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可提高綜合療效,縮短皮疹消退時間,促進康復。余君[27]自擬瀉肝火清肺熱方外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起到了有效抗感染的作用,改善了患兒的臨床癥狀。
3.1 預防 手足口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故而在本病流行期間,勿前往公共場所,如發現疑似患兒,應及時進行隔離。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叮囑孩子勿進食生冷不潔的食物,也可以注射手足口病相關疫苗加強抗體[1]。平時家長也要注重孩子營養的補充,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鍛煉,扶助陽氣以提高其抵御外邪的能力。
3.2 調護
3.2.1 口腔護理 手足口病患兒多有口咽部皰疹,得當的口腔護理對緩解皰疹疼痛、縮小潰瘍面積、縮短病程尤為重要。使用康復新液[28]、板藍根或金銀花煎水[29]含漱或用棉簽涂擦,著重于患處,每于用餐前后進行,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減輕患兒痛苦。
3.2.2 飲食護理 飲食清淡為宜,禁食辛辣、油膩之品。大多數患兒會因口腔皰疹、潰瘍而流涎,甚至拒食,故而應當根據患兒的口味予以清淡可口、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30],還可予以雪梨汁或綠豆湯清熱解毒[31],在進餐的同時兼獲食療的效果。
3.2.3 情志護理 七情內傷,情志過極易損傷臟腑精氣,故而在治療患兒手足口病臨床癥狀的同時要加強對他們情志的護理。小兒患病后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家屬此時要更加耐心,多給予陪伴、關懷和鼓勵,可適當進行一些有趣的游戲[3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小兒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手足口病作為小兒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之一,其臨床診治方法也頗受人們關注。目前,手足口病西醫治療多以對癥治療為主,然筆者查閱相關文獻,發現中醫治療手足口病具有更為全面的治療及護理方法,不論是中藥、中成藥的內服或是外洗,還是針灸或中藥貼敷及灌腸,亦或是飲食情志的調護,都能夠有效縮短患兒病程,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