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羅鳳
(河南省腫瘤醫院放療七病區 450008)
目前,對于符合手術指征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臨床首選外科手術治療,但部分患者手術后效果不理想,多聯合應用放化療方案,以進一步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1]。多數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認知,負性情緒嚴重,加之放化療毒副作用明顯,進一步增加了其身心負擔,影響治療依從性。因此,加強NSCLC 患者術后放化療期間的護理干預,取得患者的配合,對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護理程序是指導護理人員以系統方法實施有計劃性、連續性、全面護理的理論和實踐模式,已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和重視,能讓護理人員科學認識患者的健康問題,使護理目標更明確,措施更具針對性,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護理干預質量[2]。本研究探討了基于護理程序的護理干預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入院建檔順序將2016 年9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86 例NSCLC 術后放化療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 例。觀察組男26例,女17 例;年齡46~72 歲,平均年齡(60.23±4.86)歲;臨床分期:Ⅰb 期12 例,Ⅱ期17 例,Ⅲa 期14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16 例;年齡44~73 歲,平均年齡(61.19±4.93)歲;臨床分期:Ⅰb 期11 例,Ⅱ期19 例,Ⅲa 期1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NSCLC 診斷標準[3],無放化療禁忌證;預計生存期>3 個月;無認知功能障礙,可正常溝通;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對放化療不耐受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疾病者;研究期間死亡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傳統方式健康教育,化療用藥指導,提醒放療注意事項,病情、身心狀態評估等。干預3 個化療周期。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基于護理程序的護理干預。(1)評估:入院后,通過觀察、交談、護理體查等方式有計劃、系統地收集患者臨床資料,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資料信息,完成入院評估,為護理診斷提供基礎。(2)診斷:準確判斷患者已存在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明確護理職責,以便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3)計劃:根據護理評估和診斷結果,結合患者實際護理需求,明確護理重點,制定NSCLC 患者術后放化療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4)實施:健康教育,根據NSCLC 患者對疾病、手術及術后放化療的認知度,結合其年齡及理解能力,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糾正錯誤認知,使患者正確認識術后聯合放化療的重要性,取得治療配合;心理護理,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評估是否存在負性情緒和心境障礙,采取適當的方式給予心理安慰與精神支持,分享成功案例,增強康復信念;生活干預,在科學飲食及運動的基礎上,結合患者個人飲食、運動喜好制定針對性生活干預方案,保證其健康飲食、適度體育鍛煉,同時指導患者養成規律作息的良好習慣,保證充足精力;副反應干預,明確放化療常見副反應,告知患者并耐心講解基礎防治措施和自護技巧,遵醫囑進行對癥干預,盡可能減輕放化療副反應對患者身心狀態的影響。(5)評價:有計劃、系統地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評價是否達到預期護理目標,并根據臨床需要對護理計劃進行調整和修正。干預3 個化療周期。
1.4 觀察指標 (1)依從性。由責任護士評估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包括放化療配合度(40 分)、康復信念(30 分)及健康生活方式(30 分)3 項內容,分值越高,依從性越好。(2)生存質量。采用癌癥患者生存質量量表(QLQ-C30)評估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好[4]。(3)護理滿意度。由患者或家屬從護理態度、護理專業度及護理效果3 個維度評估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 分。≥90 分為Ⅰ級滿意;75~89分為Ⅱ級滿意;<75 分為Ⅲ級滿意。總滿意度=(Ⅰ級滿意例數+Ⅱ級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放化療配合度、康復信念及健康生活方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依從性比較

表1 兩組依從性比較
?
2.2 兩組干預前后QLQ-C30 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QLQ-C30 評分均較同組干預前提高,且觀察組QLQ-C30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QLQ-C30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干預前后QLQ-C30 評分比較
?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0.70%,高于對照組的72.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術后輔助放化療是臨床治療NSCLC 的重要綜合方案,可提高疾病控制率,延長患者生存期,并促進其生存質量改善。有研究指出,重視放化療期間的護理干預,是促進放化療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對保證治療效果、促進患者預后及生存質量改善有重要的作用[5]。
目前,基于護理程序開展護理工作已成為臨床護理領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護理程序建立在患者、環境、健康及護理4 個基本概念之上,要求護理人員以滿足患者身心需要、恢復健康為目標,正確認識患者的健康問題,進而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全面護理干預[6]。基于護理程序的護理干預目標明確、措施具體,較常規護理干預質量高且效果顯著,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關注與重視[7]。多數NSCLC 術后放化療患者對疾病、手術及放化療缺乏正確認知,加之癌癥導致的心理負擔及放化療毒副作用,使患者負性情緒及心境障礙嚴重,康復信念差,放化療依從性不高,進而導致療效難以保證,亦不利于其預后及生存質量改善[8]。基于護理程序,將護理干預過程分為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及評價5 個步驟,通過對NSCLC 術后患者進行全面護理評估及準確診斷,以明確護理責任及護理重點,進而制定放化療期間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心理輔導、生活干預及副反應干預等護理措施,并以預期護理目標為評價標準,及時對干預方案進行調整,可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護理程序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NSCLC 術后放化療患者依從性,進而有利于保證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及放化療療效,對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干預后,觀察組QLQ-C30 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護理程序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NSCLC 術后放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獲得較高的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該護理干預模式目標明確、措施具體,護理質量高,可有效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以提高放化療療效,并促進其生存質量改善,使護理工作獲得患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