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迷 吳鳳 陸磊 王雷 林碧霞
(廣東省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 湛江524042)
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致殘及病死率,好發于中老年人,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依達拉奉注射液是本病常用的治療藥物,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療效較好。但有研究指出[1],將依達拉奉、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能夠提高療效。本研究將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依達拉奉用于急性腦梗治療中,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4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10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和B 組各50 例。B 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41~73 歲,平均(64.60±8.91)歲;病程4~52 h,平均(21.13±4.87)h。A 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42~72 歲,平均(64.58±9.02)歲;病程4~48 h,平均(21.16±4.89)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頭顱CT、MRI 等)診斷為腦梗死;(2)既往無腦梗死病史;(3)年齡≥40 歲,發病時間4~72 h;(4)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既往有腦卒中史且遺留神經功能缺損;(2)肝腎功能衰竭;(3)過敏體質;(4)合并心理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腦梗死二級預防藥物治療:他汀類調脂穩定斑塊、阿司匹林腸溶片抗血小板聚集、心房纖顫者予華法林片行抗凝及調控基礎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對癥支持治療。在此基礎上,A 組給予注射用依達拉奉(國藥準字H20130133)30 m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靜脈滴注,2 次/d,同時給予鼠神經生長因子(國藥準字S20060051)20 μg+注射用水2 ml 肌肉注射,1 次/d。B 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注射用依達拉奉治療,用法用量同A組。兩組均連續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 (1)癥狀評分:對吞咽困難、眩暈、半身不遂等癥狀根據嚴重程度分別記0 分(無)、1分(輕度)、2 分(中度)、3 分(重度),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2)血清炎癥介質水平:治療前后采取全血5 ml,離心后取上層清夜,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采取免疫投射比濁法測定,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采取發光法測定。(3)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4)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均使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吞咽困難、眩暈、半身不遂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評分均降低,且A 組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hs-CRP、IL-6 及TNF-α 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hs-CRP、IL-6 及TNF-α水平均降低,且A 組低于B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
2.3 兩組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降低,且A 組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NIHSS 評分比較

表3 兩組NIHSS 評分比較
?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均未發現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腦梗死發生后,位于梗死中心區域的腦細胞在短時間內死亡,其周圍的缺血半暗帶在血供減少下發生級聯反應,雖然有一定程度受損但尚未死亡,因此臨床治療應盡力拯救缺血半暗帶腦組織[2]。近年來研究證實[3],自由基損傷是導致腦梗死發病的重要因素。在腦梗死發生后,不可避免會發生缺血再灌注損傷,使大量氧自由基釋放,核酸、脂質以及蛋白質發生損傷,受損腦細胞出現瀑布效應,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迅速清除氧自由基,避免缺血半暗帶因自由基的作用而進一步擴大。依達拉奉是一種強效羥自由基清除劑,對脂質過氧化反應具有抑制作用,能減輕腦水腫及氧化性細胞損害,抑制遲發性神經元死亡。研究證實[4],依達拉奉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適用于發病24 h 以內的腦梗死治療。鼠神經生長因子是一種神經細胞生長調節因子,在中樞神經元的發育、成熟、再生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利于修復受損神經。將鼠神經生長因子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治療中,可有效增加血腦屏障通透性,促使外源性神經生長因子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并與神經生長因子受體結合,以發揮以下生物效應:(1)抑制鈣離子通道的激活,減少鈣離子超載;(2)控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3)抑制細胞壞死、凋亡;(4)抑制氧自由基的釋放;(5)改善受損神經元;(6)對神經元發育、分化及生長具有促進作用;(7)誘導新的神經元環路形成[5~7]。這些作用有利于改善急性期腦梗死病情,促進其運動功能恢復,還可保護交感神經元及感覺神經元。總之,鼠神經生長因子通過發揮其生物效應逆轉半暗帶中神經元損傷,促進神經細胞恢復,減少梗死灶,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A 組癥狀評分及NIHSS 評分均低于B 組(P<0.05),提示急性腦梗死采取依達拉奉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改善癥狀,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此外,治療過程中,未發現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可見安全性尚可。炎癥反應在急性腦梗死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重要的炎癥介質,如hs-CRP、IL-6 等水平變化與腦梗死病情進展同步。hs-CRP 是一種常見的炎癥介質,在機體出現炎性病變時,血清hs-CRP 含量明顯增加,高于正常生理狀態時的含量。TNF-α 參與腦梗死的發生發展,對血管內皮細胞及白細胞黏附因子表達具有促進作用,可使腦組織局部炎癥反應加重,還能促進血栓的形成。IL-6 通過誘導泡沫細胞的產生,在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發展中發揮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A 組hs-CRP、IL-6 及TNF-α 水平低于B 組(P<0.05),提示依達拉奉針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能促進機體內炎癥介質水平的降低,從而減輕炎癥反應,減少腦細胞損傷,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采取依達拉奉針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針治療,可減輕臨床癥狀,減輕機體內炎癥反應,降低神經損傷程度,安全性尚可,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