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尤浩 張曉東 張靜
(河南省安陽市第七人民醫院 安陽455000)
腦外傷容易引發精神障礙,這類患者臨床表現為情緒障礙、攻擊行為等,對他人具有一定的威脅性,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其生活質量[1]。采取有效的治療可改善患者癥狀,有利于患者遠期預后。腦外傷所致的精神障礙臨床常采用藥物治療,帕利哌酮是其中較常用的一種,但單用效果不佳[2]。有學者指出,在帕利哌酮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丙戊酸鈉治療腦外傷所致精神疾障礙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攻擊行為,減少不良反應[3]。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帕利哌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患者攻擊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腦外傷致精神障礙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5 例,女25 例;年齡27~61 歲,平均(40.23±6.71)歲;病程3~17 個月,平均(7.33±3.12)個月。對照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26~60歲,平均(40.31±6.81)歲;病程2~17 個月,平均(7.41±3.21)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學手冊》中腦外傷所致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有攻擊行為。排除標準:長期服用其他抗精神疾病藥物;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患有惡性腫瘤;原發性腦部疾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帕利哌酮(國藥準字J20140066)口服治療,起始劑量6 mg/d,逐漸增加劑量至12 mg,每日1 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丙戊酸鈉(國藥準字H20010595)口服治療,0.5 g/d,依據患有病情引將劑量逐漸調整為1.0 g/d。兩組均以5 周為1 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靜坐不能、頭痛等。(2)兩組外顯攻擊行為(MOAS)評分。(3)療效,以MOAS 評分評估患者的臨床療效:MOAS 評分顯著下降,降至正常范圍為顯效;MOAS 評分明顯下降但未達到正常范圍為有效;MOAS 評分無下降,甚至上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71.67%(P<0.001)。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MO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O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O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MOA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MOAS 評分比較
?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攻擊行為多出現在腦外傷性精神障礙后,其發病機制至今尚無定論。但已有研究表明可能與神經生化異常及5-羥色胺(5-HT)功能改變[4]相關。有學者研究指出,患者大腦損傷后很可能會出現攻擊行為,表明暴力攻擊與大腦損傷具有一定的相關性[5]。腦外傷致精神障礙臨床常采用藥物治療,帕利哌酮是其中一種常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可通過拮抗5-HT 受體起效,但帕利哌酮的鎮靜效果較弱,單一用藥療效不佳[6]。丙戊酸鈉是一種典型的丙戊酸制劑,可通過多種機制調節神經興奮和抑制平衡,且療效穩定,價格低廉,在臨床上應用廣泛[7]。
有研究指出,帕利哌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腦外傷所致的精神障礙可能具有較好的療效[8]。梁小松采用帕利哌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腦外傷致神經障礙患者,發現帕利哌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攻擊行為[9]。并且有研究指出,帕利哌酮聯合丙戊酸鈉治療腦外傷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并發癥較低[1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提高,MOAS 評分顯著降低,兩組并發癥發生率雖無顯著性差異,但觀察組要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帕利哌酮聯合丙戊酸鈉可顯著改善腦外傷致精神障礙患者的攻擊行為,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這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