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瀟(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疼痛科 南陽473012)
頸肩腰腿疼痛是風寒濕、過敏、腫瘤等因素引發軟組織急性或慢性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炎、肩周炎等[1]。患者主要表現為患處疼痛、腫脹,嚴重者會出現功能障礙,對患者生活、工作有較大影響[2]。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法多樣,但應當注意的是,該病病情易反復,單一方法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治療方法聯用已成為臨床治療頸肩腰腿疼痛的趨勢[3]。我院采用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頸肩腰腿疼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頸肩腰腿疼痛患者82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功能受限或腫脹,經CT 檢查可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脊柱炎、腰肌勞損等代表性疾病;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完全知情且自愿參與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妊娠期婦女;伴發嚴重心血管疾病者;溝通困難,不配合治療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2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1 例,男25 例,女16 例;年齡29~70 歲,平均(50.14±3.62)歲;病程5 個月~4 年,平均(1.62±0.24)年;頸部疼痛10 例,肩部疼痛8例,腰部疼痛11 例,腿部腿痛12 例。觀察組41 例,男23 例,女18 例;年齡25~69 歲,平均(50.92±3.47)歲;病程3 個月~5 年,平均(1.50±0.39)年;頸部疼痛12 例,肩部疼痛9 例,腰部疼痛7 例,腿部腿痛13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針灸治療。根據患者疼痛部位針刺相應穴位,頸部疼痛針刺第四、第五掌骨之間及指掌關節前凹陷處(頸痛穴);肩部疼痛針刺足三里穴下兩寸,偏外一寸(肩痛穴);腰部疼痛針刺前額正中(腰痛穴)、肩關節腋外線中點(臀痛穴);膝關節疼痛針刺肘橫紋外側皮膚紋頭(膝痛穴)。左右交叉取穴,患者出現針感后出針,1 次/d,治療24 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針灸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中藥熱敷藥方:奇蒿30 g,桑寄生40 g,大青鹽40 g,防風40 g,秦皮40 g,青風藤40 g,黃連40 g,烏藥40 g,獨活50 g,牡丹皮50 g,檀香50 g,蜈蚣1 條。將藥材研磨成粉,用500 g黃酒或米醋均勻攪拌,包于布袋內蒸熱,蒸至上汽后以毛巾包裹布袋,放置于疼痛部分進行熱敷,1 h/次,2 次/d,3 d 后換藥,治療24 d。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治療后疼痛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疼痛癥狀、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疼痛癥狀仍存在或加劇,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2)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分值0~1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嚴重。(3)治療結束后采用自擬問卷調查患者治療滿意度,總分100 分。評價標準:非常滿意,90~100 分;一般滿意,60~89 分;不滿意,0~59 分。治療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68%,高于對照組的75.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對比 兩組治療前VAS 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 疼痛評分對比

表2 兩組VAS 疼痛評分對比
?
2.3 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治療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例(%)]
頸肩腰腿疼痛是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腰肌勞損等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患者會感到患部疼痛,伴隨有腫脹、功能受限等癥狀,對其生活質量影響較大[4]。臨床治療該病的方法較多,但各自存在著一定局限性,如中西藥等藥物治療可以短暫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但無法有效改善活動受限[5];超短波治療療效明顯,但對設備要求極高;推拿治療作為傳統非手術療法應用廣泛,但治療時間長,患者經濟負擔大[6]。可見,單獨采用一種方法治療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本研究綜合考慮治療所需設備、不良反應、性價比等因素,提出采用中醫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頸肩腰腿疼痛。頸肩腰腿疼痛歸屬于中醫學“痛痹、骨痹”范疇,病機是肝腎虧虛、氣滯血瘀,再加之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經脈痹阻,氣血不暢,因此治療原則為活血理氣、祛風散寒、溫經止痛[7~8]。中醫針灸是中醫傳統治療方法,具有痛苦小、見效快、副作用少等優點。其原理是根據患者病情刺激相關穴位,如頸痛穴、肩痛穴、腰痛穴、臀痛穴等,調節相應系統功能,糾正失衡,從而達到舒經活絡、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病情改善[9~10]。中藥熱敷采用的藥材包括奇蒿、桑寄生、大青鹽、防風、秦皮、青風藤、黃連、烏藥、獨活、牡丹皮、檀香、蜈蚣。其中奇蒿可破血通經;桑寄生、青風藤、獨活主治風濕痹痛;大青鹽、防風可治關節疼痛;秦皮、黃連可清熱燥濕;烏藥、檀香有行氣止痛的作用;牡丹皮可活血化瘀;蜈蚣具熄風止痛之效。配合有活血行氣之效的黃酒或米醋,可以運用熱力開腠理,讓藥液深入患部,刺激血液循環,起到治療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VAS 疼痛評分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采用中醫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的患者VAS 疼痛評分低于單純采用針灸治療的患者,且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的患者治療滿意度更高(P<0.05)。綜上所述,采用中醫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頸肩腰腿疼痛患者短期療效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癥狀,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