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蘭梅
(河南省鄭州圣瑪婦產醫院婦產科 鄭州450000)
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是指發病于34 孕周內的重度子癇,屬嚴重型妊娠高血壓疾病,具有發病早、病情重、并發癥多等特點,是導致早產及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可嚴重威脅母嬰健康[1]。由于孕產婦用藥具有局限性,目前臨床對于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多采用解痙、降壓等常規藥物治療,整體療效欠佳,對延長孕周、改善妊娠結局影響較小。病理學研究發現,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從而影響微循環[2]。采用抗凝干預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狀態,為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治療提供新的途徑。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92 例為研究對象,分組對照研究低分子肝素鈣聯合硫酸鎂及尼卡地平治療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3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92 例,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聯合組與參照組,各46 例。聯合組年齡23~41 歲,平均(32.64±4.05)歲;孕周29~34 周,平均(31.93±1.03)周;孕次1~5 次,平均(3.34±0.82)次;產次0~3 次,平均(1.28±0.51)次。參照組年齡23~41 歲,平均(31.87±4.24)歲;孕周29~34 周,平均(31.56±1.15)周;孕次1~5 次,平均(3.02±0.76)次;產次0~3 次,平均(1.43±0.58)次。兩組年齡、孕周、孕次、產次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診斷標準[3];超聲檢查顯示胎兒均為單胎、頭位;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重要器官功能異常;存在本研究藥物使用禁忌證;合并精神類疾病;胎兒畸形;合并語言、認知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出血性疾病;病情嚴重,生命體征不平穩,需立即終止妊娠;合并顱內高壓;孕前高血壓史。
1.3 治療方法 保持環境安靜,囑托患者靜臥休息,指導科學飲食,予以氧療、擴容、利尿;同時根據患者及胎兒情況予以促胎肺成熟干預。
1.3.1 參照組 采用硫酸鎂(國藥準字H51021263)聯合尼卡地平(國藥準字H41020436)治療。首先根據患者情況將2.5~4.0 g 硫酸鎂溶于25%葡萄糖注射液中,于5 min 內緩慢靜脈注射,后持續靜脈滴注,1.0~2.0 g/h,日總劑量≤30 g,連續用藥5 d;尼卡地平口服,20 mg/次,3 次/d,連續用藥至分娩。
1.3.2 聯合組 在參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鈣(國藥準字H20060191)治療:低分子肝素鈣4 100 U 腹部皮下注射,1 次/d,連續用藥5 d 為1 個療程,每周治療1 個療程,分娩前24 h 停藥。
1.4 終止妊娠指征 (1)治療期間病情持續性進展,出現血壓難以控制、舒張期臍血反流、胎盤早剝、胎兒窘迫等嚴重不良反應時,及時采取剖宮產終止妊娠。(2)病情無好轉,但無并發癥發生,可在34 孕周后根據胎兒發育情況行剖宮產。(3)血壓控制平穩,病情好轉,可繼續妊娠至37 周左右再根據母體及胎兒情況進行剖宮產或陰道分娩。
1.5 觀察指標 (1) 兩組治療前后D- 二聚體(D-D)、紅細胞壓積(HCT)水平:采集靜脈血約3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020 型)測定。(2)兩組分娩時孕周。(3)兩組新生兒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 評分:根據膚色、呼吸、心搏速率、反射、肌張力及運動5 個方面對新生兒體征進行評分,總分10 分,<7 分則考慮有輕度窒息,評分越高則身體狀況越好。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D-D、HCT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D-D、HCT 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聯合組D-D、HCT 水平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D-D、HCT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D-D、HCT 水平比較
?
2.2 兩組分娩孕周比較 聯合組分娩時孕周為(34.24±0.77)周,大于參照組的(32.81±0.89)周(t=8.241,P<0.001)。
2.3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 聯合組新生兒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
?
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可導致患者多器官功能損傷,嚴重威脅孕婦及胎兒生命安全。既往臨床為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多采用及早行剖宮產手術終止妊娠的方案,但易影響圍生兒結局,增加其呼吸窘迫綜合征、缺氧性腦病發病率及死亡風險[4]。在保證母體安全的基礎上延長孕周,改善新生兒預后是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治療的目標。
臨床研究表明,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凝血指標異常,具有高凝特征,D-D、HCT 水平較高,呈血栓前狀態,可影響血流動力學,導致全身小靜脈痙攣,使臍動脈血流灌注降低,影響組織功能,引起胎盤缺血性梗死,進而導致胎盤早剝、胎兒窘迫、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提高圍生兒病死率[5]。低分子肝素鈣屬臨床常用抗凝藥物,可與抗凝血酶因子結合,抑制凝血因子作用,從而改善血液黏稠度及微循環[6]。藥理學研究證明,與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鈣抗凝血活性更高,藥代動力學更穩定,且生物利用度更高,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且不會增加出血風險,不通過胎盤屏障,對胎兒無毒性作用,安全性較高[7]。D-D 是血液高凝狀態的主要標志物,HCT 水平是影響血液黏度的重要指標,血液黏度可隨其水平上升而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D-D、HCT 水平均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降低血栓發病風險,改善微循環。此外,聯合組分娩時孕周大于參照組,新生兒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說明低分子肝素鈣聯合硫酸鎂及尼卡地平治療可有效延長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孕周,改善新生兒結局。在硫酸鎂、尼卡地平等常規藥物基礎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可使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血液高凝狀態得到改善,增加臍動脈血流灌注,使胎盤等器官得到充分血氧供給,從而延長孕周,降低新生兒窒息風險[8]。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鈣聯合硫酸鎂及尼卡地平治療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孕婦血液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延長孕周,提高新生兒Apgar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