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振濤
(河南省濮陽仁濟醫院神經內科 濮陽457007)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患者因腦部血管狹窄、堵塞引起血液循環障礙,造成顱內組織缺氧、缺血,導致神經功能損傷、機體功能障礙等,危及生命安全[1]。相關研究指出,AIS 發病初期及時予以靜脈溶栓治療,可阻止卒中進一步發展,減輕腦組織損害。靜脈溶栓術后常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輔助治療,但不同給藥時機對患者溶栓后凝血功能存在一定影響[2]。本研究探討靜脈溶栓治療后抗血小板藥物給藥時機對AIS 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2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AIS 患者94 例為研究對象,依照給藥時機不同分為A 組與B 組各47 例。A 組男24 例,女23 例;年齡40~77 歲,平均(58.32±7.06)歲;發病至溶栓時間1~6 h,平均(4.41±0.77)h;低分子肝素試驗(TOAST)分型:小血管閉塞型28 例,動脈硬化型19 例。B 組男25 例,女22 例;年齡41~76 歲,平均(58.17±7.15)歲;發病至溶栓時間1~6 h,平均(4.33±0.62)h;TOAST 分型:小血管閉塞型30 例,動脈硬化型17 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發病至溶栓時間、TOAST 分型)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障礙性疾病;合并血液、免疫系統疾病;治療依從性差;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肝、腎功能損傷;合并惡性腫瘤;既往有腦卒中病史;可疑主動脈夾層;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根據病情給予吸氧、降壓、降脂、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保護腦組織等基礎治療,并在上述基礎上進行溶栓治療。B 組于溶栓治療后24 h 內采用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10960304)口服,100 mg/ 次,1 次/d;A 組于溶栓治療后24 h 后采用阿司匹林治療,用法用量同B 組。
1.4 檢測方法 于治療前、治療1 周后采用無菌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10 min(3 500 r/min,半徑8 cm),采用全自動血凝儀檢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時間(TT),由相同檢驗科高年資醫師嚴格依照儀器、試劑盒說明書完成操作規程,檢測儀器、試劑盒均購自法國STAGO 公司。
1.5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顱內出血、再次閉塞發生率。(2)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3 d 后凝血功能(PT、APTT、TT)指標。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3)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價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及預后,NIHSS分值越低,神經功能損傷越小;mRS 分值越低,疾病預后越好。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顱內出血、再次閉塞發生率比較 A 組顱內出血發生率4.26%、再次閉塞發生率6.38%分別與B 組的8.51%、2.13%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顱內出血、再次閉塞發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溶栓前兩組PT、APTT、TT 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溶栓3 d 后A 組PT、TT、APTT 均短于B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
2.3 兩組NIHSS、mRS 評分比較 溶栓前及溶栓3個月后兩組NIHSS、mRS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NIHSS、mRS 評分比較

表3 兩組NIHSS、mRS 評分比較
?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發病機制復雜,與糖尿病、高纖維蛋白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高血壓、高血脂等相關,患者常伴有語言障礙、肢體偏癱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預后較差[3]。AIS 具有較高致殘率、病死率及復發率,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因此臨床應采取有效治療方案,積極控制疾病進展,減少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改善預后。
靜脈溶栓治療為臨床早期治療AIS 首選方式,可快速疏通血管,有效控制疾病進展,但臨床應用發現靜脈溶栓后部分患者因血小板活化等因素,易發生血管再次閉塞,須給予合理抗血小板藥物輔助治療,以減少血管再次閉塞發生[5]。阿司匹林為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臨床常作為腦卒中二級預防藥物,具有鎮痛、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活性,減少機體產生血栓烷,降低血漿黏度,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改善,以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目的,同時具有良好抗炎作用[6]。但臨床對靜脈溶栓后阿司匹林應用時機意見并不一致,部分學者認為靜脈溶栓后24 h 內給予阿司匹林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但也有學者認為靜脈溶栓24 h 后行抗血小板治療可降低患者顱內出血風險[7]。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顱內出血、再次閉塞發生率及溶栓3 個月后NIHSS、mRS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靜脈溶栓治療后抗血小板藥物不同給藥時間對AIS 患者顱內出血、再次閉塞發生及疾病預后無顯著影響。溶栓3 d 后A 組PT、TT、APTT 短于B 組(P<0.05),說明靜脈溶栓治療后24 h 內采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對AIS 患者凝血功能影響較大,需警惕出血發生。綜上所述,靜脈溶栓治療后24 h 內與24 h 后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對AIS 患者腦出血發生及疾病預后無顯著影響,但24 h 后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能維持機體正常凝血功能,減少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