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貝貝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南陽473012)
慢性心力衰竭簡稱慢性心衰,屬于復雜性臨床綜合征,多種心臟疾病均可并發慢性心衰,具有較高的臨床發病率。由于該病無法徹底治愈,癥狀反復發作,會限制患者日常活動,導致其生活質量受到影響[1]。有報道稱,慢性心衰再次入院者中33.0%左右是由于未能實施完善自我護理行為而導致病情急性復發[2]。健康行為是人類個體為獲得體質增強和維護身心健康而實施的各類活動。有學者研究發現,通過將健康行為管理應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中,可使患者心功能得到顯著改善,使患者再入院率降低[3]。本研究選取80 例慢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健康行為精細化管理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43~84 歲,平均年齡(55.2±4.7)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2.2±0.6)年。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5~82 歲,平均年齡(54.8±5.2)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2.4±0.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內容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4]慢性心衰診斷標準;具備清晰意識;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肝、腎功能異常;合并嚴重基礎疾?。ǜ哐獕翰?、糖尿病等)。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住院過程中接受常規護理。包括提供舒適住院環境,密切監測病情,督促按時按量用藥,預防并發癥發生,合理健康宣教等。
1.3.2 觀察組 住院過程中,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健康行為精細化管理。(1)自護技能培訓管理?;炯寄芘嘤枺涸诨颊呷朐汉?~3 d,為其發放自制健康教育表單,采用一對一方式宣教,宣教完成后及時評估患者掌握情況,保證患者能夠掌握各項技能,包括飲食、用藥、排便、癥狀觀察。飲食培訓通過列舉適合慢性心衰患者的食物進行,并對烹飪方法提出建議,使用模具開展現場示范,使患者及其家屬掌握飲水量、鈉鹽量、尿量的計量方式,勸說戒煙。用藥培訓根據患者所應用藥物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分類藥物,通過表格的方式將藥物名稱、作用、不良反應、處理措施等進行宣教,并放置藥物實拍圖,從而使患者掌握藥物特征,指導患者制作星期藥盒,落實用藥管理。排便培訓是對合理排便的重要性進行宣教,告知其排便不可過于用力。癥狀觀察為指導患者學習自捫脈搏,準確記錄,告知患者脈搏的合理范圍。根據疾病特征和癥狀,使患者掌握疾病表現,并在疾病急性發作時準確尋求幫助。入院后4~6 d,評估自護技能培訓效果,分析未合格的原因,并對該項目開展再次教育。入院后7~9 d,再次復習自護技能培訓內容,鞏固強化薄弱項目。專項運動技能培訓:入院后1~3 d,指導患者開展床上運動,通過視頻演示,協助患者保持平臥或半臥位,可開展全身放松、深呼吸、雙腿擺動等訓練,3 次/d,5~10 min/次;入院后4~6 d,若患者無明顯呼吸困難,則可逐漸開展床邊運動或室內運動,首先開展10~20 次原地踏步,然后可開展10~20 次下蹲,最后可開展30 min 室內慢行,2次/d;入院后7~9 d,可在病區走廊開展100~200 m行走,或上下樓梯1~2 層,2 次/d;入院后10~12 d,增加運動強度;入院后13~15 d,可開展室外運動,但需有護理人員或親屬陪同,若有不適感則立即停止運動。(2)自護技能考核。入院后10~15 d,可開展自護技能考核工作,由責任護士以提問或安排患者現場演示的方式,針對患者未能掌握的內容再次強化宣教。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干預前和干預6 個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量表為自制問卷,包括4 個維度,分別為飲食管理、癥狀管理、藥物管理、心理與社會適應,每個維度0~100 分,評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量表Cronbach'α 系數為0.88,效度為0.90。生活質量水平應用生活質量綜合量表(GQOLIQ)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生活態度4 個維度,74 個條目,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5]。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飲食管理、癥狀管理、藥物管理、心理與社會適應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
2.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 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大量臨床研究發現,引發慢性心衰再入院的因素眾多,其中居家期間不具備較高的自我管理水平為主要因素[6]。因此,為了有效控制疾病復發,就需要使患者的自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飲食管理、癥狀管理、藥物管理、心理與社會適應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健康行為精細化管理的實施可有效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其原由,主要是由于常規護理干預過程中,健康行為管理局限于住院護理服務中,且未能深化健康行為管理內容,例如在進行低鹽飲食教育時,常規護理開展過程中,護理人員僅告知患者飲食中鹽分攝入量不可過多,但卻未能教會患者如何精準控制鈉鹽攝入量。此外,常規護理的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護理人員為了將教育工作完成,通常采取一次性大量灌輸的方式進行宣教,未能考慮到患者的接受能力。健康行為精細化管理則將健康教育內容細化,從而使患者的理解度提高,并根據相應的教育內容制定指導方式,而且護理人員會通過評估患者的掌握度,及時分析患者未能掌握的原因,并開展強化宣教,從而使患者的健康行為意識提高,促進患者的健康行為得到提升[7]。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健康行為精細化管理的實施可有效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健康行為管理措施的實施,可使患者自護能力明顯提升,同時使患者的健康行為意識保持較高水平,重視疾病控制的健康行為,從而使疾病所導致的不適癥狀減弱,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8]。
綜上所述,健康行為精細化管理法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確切,可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水平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