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靜 劉姝 秦元梅
(1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鄭州450099;2 河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鄭州450046)
不孕癥是指女性在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況下有1 年以上的正常性生活而未懷孕的癥狀。不孕癥是當前影響家庭幸福生活的主要疾病,排在癌癥及心腦血管疾病之后,發病率占育齡期女性的10.0%~15.0%[1]。據姜瓔釗等[2]調查報道,我國不孕癥患者病恥感評分為(67.93±17.24)分,處于中上水平。同時不孕癥會影響家庭和諧生活,增加患者心理負擔,使其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對不孕癥患者,臨床醫護人員應關注其心理變化,改善其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以此提高懷孕率。共情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同理心[3]。本研究對不孕癥患者采取共情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10 月收治的92 例不孕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 例。對照組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8.37±3.28)歲;不孕時間1~7 年,平均不孕時間(3.83±0.71)年;受教育時間9~17 年,平均受教育時間(13.08±0.95)年;觀察組年齡20~36 歲,平均年齡(28.41±3.30)歲;不孕時間1~8年,平均不孕時間(3.78±0.73)年;受教育時間9~18年,平均受教育時間(13.15±0.9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診為不孕癥;已婚女性;意識清晰,精神狀態較好,無溝通障礙;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自愿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生殖道感染者;合并婦科腫瘤者;精神異常、無法自主溝通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行常規護理。告知患者導致不孕癥發生的原因和治療措施,說明保持良好情緒的重要性,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
1.3.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共情護理。(1)學習共情知識:由經驗豐富、專業性強、溝通技能良好的護理人員組成共情護理小組,帶領小組成員學習共情理論、人文關懷、溝通技巧等相關知識。依據循證醫學,查找關于共情護理的相關文獻,剔除重復、無意義的資料,制定共情護理計劃。(2)換位思考:護理人員應耐心聽患者心理訴說,及時有效地判斷訴說內容,了解患者心理及真實需求;在傾聽時做到不打斷、不評價,通過動作、眼神、面部表情等行為鼓勵患者傾訴內心感受,學會換位思考,與患者形成共情反應。(3)準確評價、有效反饋: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受教育水平、經歷及價值觀,了解影響患者情緒的因素,主動將自身經歷、感悟向患者訴說,為情緒疏導提供建議;整理患者心理特點及情緒變化過程,評估患者是否在傾聽過程中產生共情反應,獲得認同感;若未獲得認同感,應查明原因,再次交流,改進護理方法。(4)尊重理解、移情相制:護理人員要做到保護、尊重患者隱私,做到動之以理、曉之以情、明之以法,幫助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情緒面對疾病,學會自我調節,減輕就醫負擔;同時可采用看書、聽音樂、參加文娛活動等方法,轉移不良情緒,調動患者積極性,使患者注意力轉移至振奮身心的事情上,保持輕松、愉悅的情緒。(5)順情從欲:患者治療及備孕期間,容易出現反復抑郁、暴躁、焦慮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順應患者的意志、情緒,盡量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可進行循序誘導,循序漸進;但對不合理需求不可一味縱容,發現錯誤想法后,應及時提出并進行糾正。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3 個月后的病恥感及生活質量。(1)病恥感:采用女性不孕癥病恥感量表(ISS)[4]進行評價,該量表有27 個條目,主要是對自我貶損、家庭羞辱、社會退縮、周圍人群羞辱4 個維度進行評價,每個條目采取1~5 級評分法,量表評分范圍27~135 分,評分越高,患者病恥感越強。(2)生活質量:采用健康簡易生活質量量表(SF-36)[5]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8 個維度,分別為軀體疼痛、軀體角色功能、精力、軀體健康、總體健康、情緒角色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我們只采用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角色功能及總體健康4 個維度,每個維度標準分100 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ISS 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ISS 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ISS 評分顯著降低,觀察組I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ISS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護理前后ISS 評分比較
?
2.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角色功能及總體健康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以上各項評分均明顯改善,觀察組以上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
不孕癥是當前影響育齡期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其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傳統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逐漸意識到不孕癥屬于身心性疾病,心理、身體因素與不孕癥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醫學技術的發展使不孕癥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但患者承擔著較大的心理及精神壓力。病恥感是指患者因患有某種疾病而產生的恥辱感覺,心理因疾病而感覺被歧視、被疏遠、被貶低、被回避等。不孕癥患者病恥感尚無明確界定,可能是由于隱形的生殖缺陷,容易受到歧視;而女性認為自己不孕是無法接受的,容易產生被排斥、被貶低等負面心理,出現自我貶損及自責行為。通常病恥感來自社會、家庭、朋友及自身等,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使其不良情緒加重,生活質量下降,造成不愿意與家人溝通交流,各種社交活動減少,缺乏明顯的社會支持等。因此,對不孕癥患者,應合理評估其性格特征、心理狀態,開展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此降低其不良情緒。
共情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屬于人性化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主動體會患者內心情感,傾聽患者訴說,理解、尊重患者,與其形成共情,通過自身的經驗,感悟分析問題原因,并根據問題原因進行誘導、解決,給予患者身體、心理上的關懷、照護,使患者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恢復。通過對不孕癥患者采取共情護理,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的共情護理培訓,學習共情護理理論知識、溝通技巧、專業技能及人性關懷,制定科學、合理的共情護理計劃,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以改善患者的心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病恥感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角色功能及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給予不孕癥患者共情護理,可幫助患者準確認識疾病,消除心理壓力,減輕其病恥感,改善生活質量。此外,筆者對不孕癥患者采取共情護理時,認識到患者的病恥感及生活質量與家庭、朋友等關系密切,因此,要充分發揮社會支持干預的作用,采取家庭參與式護理,使家屬、朋友能夠做到尊重、理解患者,積極溝通、交流,給予足夠的關愛,構建科學合理的治療護理方案,才能消除患者的病恥感,改善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