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艷
新義村位于金山區楓涇鎮南部,全村區域面積4.34平方公里,基本農田4500畝,下轄20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240余人,現有黨員97人,村“兩委”班子成員3人。在黨的新農村建設特別是鄉村振興方針政策指引下,新義村黨總支發揮領導核心作用,解放思想、主動作為,積極帶領全村黨員群眾腳踏實地、開足馬力、乘勢而進,根據村域發展和村民實際需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五大振興”,探索形成“村民管家五服務”工作特色。
新義村“村民管家五服務”黨建特色工作,即充分發揮新義村黨總支領導核心作用和“頭雁效應”,圍繞鄉村振興五大領域,服務產業振興、服務人才振興、服務文化振興、服務生態振興和服務組織振興五個方面,創建工作特色,提升村域治理能級。他們順應時代潮流,搶抓發展機遇,貼心服務村集體,服務每一位村民,使得新義人有家的溫暖,成為服務村民的“大管家”。
結合新義村實際,著力打造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田園綜合體。在楓涇科創小鎮建設背景下,引入“眾創入鄉”理念,雙管齊下,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載體,精心打造新義美麗鄉村。一方面,匯集民智打造“三塊地”,即盤活閑置宅基地、規范流轉承包地、改革放活集體建設用地。依托科創小鎮農創路演平臺,芝麻基地、黃桃基地、梨園基地、石榴基地、草莓基地等一批農創項目在村里落地生根,為調整優化村域產業結構提供了持久動能,奠定了產業興旺的厚實基礎。另一方面,聯手知名生態環保企業,租用農民存量宅基地和閑置房屋,將美麗鄉村建設向眾創空間打造轉型,為企業和創客提供創新創業新平臺,也為農民增收提供新載體新渠道。緊緊圍繞“眾創入鄉”天域·新義村田園綜合體發展思路,以“鄉村更新”為實施路徑,以發展“美麗經濟”為落腳點,著力將新義村打造成“長三角眾創入鄉匯聚地、全域旅游示范地、故事水鄉承載地”。以“眾創入鄉”為核心,聯合長三角路演中心,通過創新農創路演模式,融入資本、金融、創業、技術、政策、服務等市場因素,推動創意農業產業園、田園牧場等農創項目在新義落地,形成全新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吸引更多創新企業入駐。目前,正在提升已建成的眾創空間一期運營效益,加快眾創空間二期建設。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選派優秀干部到村任職,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基礎。與城鄉結對單位上海林果所、上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廣泛合作,在新義村設立教學點,定期開展職業培訓,開展技術指導,努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村,特別是廣泛開展黃桃種植取得可喜收獲。按照市、區共同開展選拔優秀干部支持本市經濟相對薄弱村發展工作要求,來自上海市林業總站高級農藝師朱彬彬,派駐到金山區楓涇鎮新義村,聯系指導新義村工作,助推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鎮黨委選派一批優秀干部組成工作專班到村工作,從而有效帶動新義村各項工作有效推進,也有力提升了年輕干部基層一線工作能力。
美麗鄉村根在文化。新義村文化底蘊深厚,除了積極打造和挖掘弘揚“中國故事村”的文化產業外,新義村還堅持傳統文化傳承弘揚。新義村是上海市目前為止經過考證的岳飛后裔的唯一居住地,于是加強對岳飛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據岳氏族譜記載,岳霖(岳飛三子)后裔逃難遷至嘉善魏塘,岳金福(家譜二十五世)、岳祥馨(家譜二十九世)始遷至新義村網埭浜,目前有岳飛后人103人,2017年成立“金山區岳飛文化研究會”,旨在挖掘岳飛歷史文化,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村民搭建活動平臺,深入村埭,著重發揮文藝骨干在村民中的正能量作用。在成功創建無違建居村的基礎上,建設展示美麗鄉村主題的休閑公園,積極宣揚核心主義價值觀。同時,定期開展“五彩家庭”“七彩青年”評選,每家每戶制定家風家訓,傳承發揚家文化。
“小村莊也要有大規劃”,這是生態振興的前提。新義村在全區率先編制完成了《新義村村莊規劃》,堅持規劃長遠,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有針對性的加大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在完成“規劃先行”之后,新義村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借力、借勢區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各類項目,整合河道治理、農業產業、村莊改造、生活污水納管、道路建設等項目,努力使新義村從一處美到一片美。當前,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加強工作宣傳和資金投入,努力讓垃圾分類在鄉村成為新時尚。俯瞰新義,就是一片生態綠色、坐落有序、田園牧歌似的大花園。
按照區委提出的開展黨支部“戰斗堡壘指數”、黨員“先鋒模范指數”考評要求,村黨總支加強自身建設,完善工作制度,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這幾年,在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背景下,“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心聯鑫”黨建服務站、“喔哩廂”黨建服務點的建立,為黨員學習交流提供了陣地,黨員的意識和行動有了明顯變化,能夠更加自信地亮明黨員身份,帶頭參與到村里各項事務。在市委、區委和鎮黨委的幫助下,新義村積極開始區域化黨建聯建,充分利用共建單位的資源優勢,助力村域發展。依托企村結對單位上海紅雙喜集團的幫扶,打造“共建林”。借助“毗鄰黨建”“雙百結對”單位的智力支撐,不斷開拓著美麗鄉村建設的視野,不斷健全完善“四治五建”社區治理黨建工作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