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郁如
(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西灣小學 廣東深圳 518000)
“我們的小纜車”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上“運動和力”單元第一課。玩具小車是學生都感興趣也是玩過的東西,但是他們并沒有用實驗手段研究過小車運動與力的關系。用重力拉動小車,拉力的大小可以測量而且容易控制,所以本單元第一課安排研究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同時認識我們最常見的力——重力。本課有兩個活動:
第一,組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在重力小車裝置中,鐵墊圈有重量,繩子對小車可以產生一個水平方向的拉力。改變墊圈的數量,就改變了重力的大小,也就改變了小車拉力的大小。第二,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一)科學知識
1.知道物體受到足夠的力,才會運動;
2.理解物體受力越大,運動越快。
(二)科學探究
1.會用小車、線繩、墊圈組裝一輛“小纜車”,測量使小車運動需要的力;
2.學會使用數字計時器測量小車通過一定路程所需要的時間;
3.能通過實驗收集證據驗證并解釋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
(三)科學態度
1.注重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獲取準確的證據,用證據來證明觀點。
2.樂于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并意識到測量工具和技術的改進可以幫助我們更精確、更方便地進行測量。
在實驗室上小纜車一課時,一般使用的是學具里材料,如圖1、圖2。

圖2 小纜車在拼接實驗桌上運行
很多教室和實驗室的桌子都是拼接而成的,如果直接讓小車在桌面上運動,會有以下問題:桌面不平整,有縫隙,小車運行的時候縫隙會對小車產生障礙;小車的繩子和桌子以及桌子邊緣摩擦;小車容易掉下桌子損壞,且難以計時,實驗誤差大。因為這些問題,有些小組通常要重復好幾次實驗才能完成,且實驗存在很大的誤差。因此,我重新設計制作了小車的跑道,如圖3。

圖3 改進的跑道
新的跑道由表面光滑程度適宜的長條木板做成,跑道的起點和終點都設置了擋板,終點擋板上加裝了滑輪。
與桌面比較,這一跑道有以下幾個優點:
1.跑道平整,減少阻力;
2.滑輪和小車系繩子處高度一致,減少誤差。跑道的終點讓繩子繞過滑輪,這樣可以確保小車在跑的過程中不會跑偏,還能減小棉繩與跑道接觸產生的摩擦,從而避免因摩擦力過大導致小車停止運動的問題;
3.跑道的起點和終點都設置了擋板,避免小車摔壞;
4.有了起點和終點,學生可以用秒表準備計算時間,實驗更容易操作。
(一)談話引入
師:在今天的課上,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小車、吊繩和一些墊圈。借助這些材料,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生:掛上墊圈,讓小車運動起來。
師:墊圈為什么可以拉動小車呢?
師:墊圈的重力通過繩子轉化成對小車的拉力。
師:重力這個詞用得真準確!哪位同學有了解過重力?
生:……
師:在地球上,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所有物體都受到一個豎直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簡單舉例說明)
(二)展開探究
1.多大的拉力才能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
師:這節課我們就利用墊圈的重力轉化成對小車的拉力,讓小車運動起來。因為小車容易掉,黃老師特意設計了一個跑道,跑道前后有擋板,尾部還有一個滑輪,繩子可以從上面經過,方便小車運動。現在我想請一位同學給小車掛上一個墊圈,你們猜猜看小車運動情況會怎樣?
生:一小段距離、不動、動起來。
師:誒,小車沒動,為什么?
生:不夠重。
師:那要繼續掛才行。你們覺得要少掛幾個墊圈,小車才運動起來呢?我們一起來預測一下。
生:3個、6個……
師:一會兒每個小組都有一套材料,我們想要知道各組的小車要受到幾個墊圈的拉力才能運動起來,可以怎么做?
生: 一個一個掛上墊圈,看多少個能讓小車運動起來。
師:大家同意嗎?他說到了重點,看探究一記錄表,要一個一個掛,那多大的拉力能讓小車運動起來呢?
各組數據出來后,請組長把小組數據寫在這個總表上,對探究一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沒有的話我們就開始實驗。
師:看到這些數據,有沒有什么想法要跟同學們分享?
生:要使小車運動起來需要一定的重量,一定的拉力。
師:是啊,小車要受到足夠的力才會運動。小車受到足夠大的力才會運動起來,生活中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嗎?想一想,看還能列舉出哪些事例?
師:看來,不光小車,各種物體都必須受到足夠的力才會運動。
2.小車運動快慢與受力大小有什么關系?
師:剛才我注意到有的小組在完成探究一之后,又進行了更多嘗試,比如增加了墊圈的數量,好像有新的發現,有誰愿意分享一下?
生:加越多的墊圈,小車運動速度越快。
師:你們組呢?你們呢?看來很多小組已經注意到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
你們說物體受到拉力越大,運動越快是怎用什么發現的呢?(板書:物體受到拉力越大,運動越快)
生:用眼睛看。
師:科學探究需要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在這個探究中,僅用觀察就得出結論,是否嚴謹呢?那要怎么才能獲得可靠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我們胡猜想是否正確,可以怎么做?(實驗測量、收集證據)
師:是的,我們還需要測量工具——秒表,想想可以測量什么?怎樣測量才能保證公平性?也就是說在做這個對比實驗室,我們要注意哪些條件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那怎么測量才能保證準確性呢?操作過程要注意什么?
生:下面先請各小組討論一下,等會再分享你們的方案。(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先來說說你們的初步方案?有沒有什么建議要補充?
生:不變的條件:行駛的路程、跑道光滑程度、小車運動方式、小車重量;
改變的條件:墊圈的數量。
實驗過程要注意小車和秒表計時要同時。
師:集體的力量真大,這個實驗方案大家已經考慮得很全面,下面有一個操作視頻給大家參考。(播放視頻)對于這個實驗,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如果中途有不明白的可以查閱實驗指南,并舉手問老師,請組長上來領取補充材料,開始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輔導。
研討:
1.你們小組的數據呈現的變化趨勢和其它小組相比是否相同,有沒有不同的地方?
2.如果有不同?你覺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今天我們10個小組的實驗數據都有共同的規律,現在要給這個探究下一個結論,可以怎么說?
生:運動時,物體受到的拉力越大,運動越快。
(三)引出新的探究問題
師:你們看,小小的一輛車里蘊含著這么多的科學。這節課用墊圈的重力作為拉力讓小纜車運動起來,其實啊,還有其他的動力也能讓我們的小車運動起來,下一節課我們繼續研究。
(一)實用性。新跑道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外形美觀,可重復使用。
(二)科學性。使用學具里的小車做實驗,學生只能憑感官來判斷小車運動的速度快慢,即使用秒表計算小車運動時間,因小車容易沖出桌面,導致難計時,實驗操作不便,也會導致誤差。使用新的跑道,起點終點固定,學生容易操作,便于及時收集有效數據,也讓學生明白測量會有誤差,我們要盡可能控制誤差,取得的數據才是可信的,要讓孩子們有這樣一個科學上的要求,讓他們對科學測量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也是讓學生明白科學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從而讓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三)高效性。這個實驗學生需要多次測量,并用計算器計算平均值,最后每個小組需要將數據繪制在折線圖上進行數據分析,如果用原來的桌面和小車實驗,一節課無法完成這么大容量的教學內容。使用新跑道值周,學生實驗操作的效率提高,有利于教學推進。
(四)啟發性。使用新跑道,效率提高,完成實驗的小組會繼續探究,他們嘗試加大繩子的拉力,看小車運動速度會有怎樣的變化。這個改進的材料引發學習興趣和思考,適于探究式教學,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合作交流。
本次材料改進的重點在跑道上,而本單元“運動和力”多次用到小車,第2課時,用彈力驅動小車;第3課時,用反沖力驅動小車等,今后將在小車的性能上進行研究,將小車改造成多功能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