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莎
2019年6 月22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全面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用電計劃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出除居民、農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等行業電力用戶以及電力生產供應所必需的廠用電和線損之外,其他電力用戶均屬于經營性電力用戶。該通知標志著電力交易市場化規模擴大,電力體制改革加速推進,計劃電量占比大幅縮減甚至取消;煤電企業在煤炭雙控及高位運行的環境下,發電成本居高不下,煤電企業生產經營局面日益困難。
本文主要從某省電力市場發用電形勢入手,了解省內全部經營性電力用戶用電占比,預測省內市場中發電主體市場電量規模;分析目錄電價體系下單一制和兩部制用戶參與市場交易的優勢和劣勢,通過研究全面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計劃對相關主體影響和存在問題,探索某省全面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計劃的模式,并提出應對措施,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提升企業盈利水平。
2019年6 月底,某省全社會累計用電1088.52 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10.48 億千瓦時,占比0.96%;第二產業用電698.89 億千瓦時,占比64.21%;第三產業用電181.6 億千瓦時,占比16.68%;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97.55 億千瓦時,占比18.15%。
按照聯合國使用的產業分類方法,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的產業。第二產業主要指加工制造產業,利用自然界和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產業。第三產業是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信產業、商業、餐飲業、房地產、金融業、教育產業、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以上分類可看出經營性電力用戶主要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用戶一部分,如第三產業用戶中一半計入經營性用戶,則某省經營性用戶用電量占比約為全社會用電量的70%。
裝機情況:截至2019年6 月底,某省內總裝機容量為5949萬千瓦,其中煤電裝機容量為4050 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為1154 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為314 萬千瓦(含抽水蓄能168 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為258 萬千瓦;生物質裝機容量173 萬千瓦。
發電量情況:截至6 月底全社會累計發電1068.63 億千瓦時。其中:水電累計30.32 億千瓦時,占比2.84%;火電累計958.34 億千瓦時,占比89.68%(省調火電占比80%,約占全省用電量的78%);風力發電22.65 億千瓦時,占比2.12%,太陽能發電57.32 億千瓦時,占比5.36%。
一是某省將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抽水電量、外來電量、非統調自備及省調自備、調峰調頻和應急備用電量納入一類優先發電行列全額收購,太陽能、風電裝機大幅度增加,電力市場供大于求現象較為嚴重,煤機發電利用小時連年下降。二是某省市場交易中發電企業準入主要為省調煤機,從2019年6 月份發電量看出某省調煤機發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8%,預測全部經營性電力用戶用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如果某省全部經營性電力用戶放開,則省調煤機將無計劃電量可分配,煤機電量獲得方式將依賴于市場,煤機盈利能力主要依靠電力市場競爭形勢下市場電價水平及煤價走勢,企業經營愈加困難。
某省大工業用戶主要執行兩部制電價,一般工商業用戶主要執行單一制電價。
兩部制電價電費=電度電費(用電度數計算含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基本電費(容量電費)+力調電費(功率因素調整電費)
單一制電價電費=電度電費(用電度數計算含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力調電費(功率因素調整電費)
通過對表1 進行分析發現:某省現有的電價體系中大工業用戶(兩部制)進入電力市場,在發電企業執行標桿電價384.4 元/兆瓦時的基礎上,參與直接交易價格低于兩部制目錄電價33.83 元/兆瓦時;但一般工商業及其他用電(單一制)進入電力市場,在發電企業執行標桿電價384.4 元/兆瓦時的基礎上參與直接交易價格高于單一制目錄電價61.17 元/ 兆瓦時?;谝话愎ど虡I用戶的特殊情況及發電企業成本,在現行電價體系下,一般工商業用戶暫時不會自愿進入電力市場。
通過對上述某省兩部制電價及單一制電價體系進行分析,電網企業原有盈利主要由以下三方面,一是賺取用戶側與發電側上網電價間差值;二是基本電費即容量電費,可以按照變壓器(額定)容量計收,也可以按最大需量計收,但多數用戶因對自身用電需量掌握不足,導致多數用戶自愿按照變壓器容量繳納基本電費;三是力調電費主要為用戶功率因數水平的高低導致增收或減收的電費,多數企業對功率因數概念相對模糊,導致力調考核費用增加。
電力市場逐步深化,目前某省工商業用戶及相關售電公司對電費構成有了較為明確認識,工業用戶進入市場在發電企業執行標桿電價的基礎上即從電網側取得了33.83 元/兆瓦時的讓利(詳見表1);用戶的基本電費通過對企業的最大需量申報,能為企業節約部分用電費用;力調電費通過無功補償裝置減少部分力調考核費用。綜上所述用戶用電成本逐步降低,電網利潤空間進一步明晰,并持續被壓縮。

表1 大工業及一般工商業參與市場交易電價分析
某省將可再生能源、外來電量等納入一類優先全額收購,省調火電計劃電量分配建立在一類優先及市場電量規模的基礎上進行分配,但隨著全面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電量計劃的實施,2019年度上半年某省經營性電力用戶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省調火電發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8%,剔除上網率的影響,省調火電發電量約等于經營性電力用戶用電量。某省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后必將對省調煤機帶來較大的沖擊,煤電企業計劃電量將全部取消,煤電企業電量計劃將全部為市場電量,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一是我國尚未建立規范的保底供電制度。目前對居民、農業等小型用戶的保底供電價格大多低于其供電成本,此前形成的資金缺口,主要以工商業用戶價格交叉補貼的方式解決,目前如果全面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則保底供電導致的資金缺口將無法彌補。二是目前某省內存在轉供電主體,該主體向區域內所屬用戶直接供電,如果輸、配電價不分開核算,則轉供電主體收入無法進行明確,該區域內用戶將無法直接參與市場。
2019年6 月22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全面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用電計劃的通知,經營性電力用戶用電計劃放開被納入電力市場改革進程中,但某省一般工商業用戶進入電力市場后電價倒掛61.17 元/兆瓦時需解決,否則一般工商業用戶不會自愿進入電力市場;探索全面放開經營性電力用戶用電計劃采取以下兩種模式,一是價格傳導模式主要為發電側降價幅度直接傳導至一般工商業用戶;二是重新核定輸配電價平衡大工業與一般工商業電價差。
某公司要成立開放性的平臺開發團隊及自主專家開發隊伍,結合目前公司正在推進的智慧云平臺、公司電力咨詢及服務等優勢,站在用戶側角度創新用戶需求,本著利益共享原則,探索為用戶提供節能診斷、環保監測、安全管理、設備運維管理、能效管理、咨詢服務,以適應用戶多元化需求,提升用戶粘性,布局未來市場;同時提升對用戶用電負荷檢測,為現貨市場實施提前做好大數據儲備。
持續推進優化運行工作,利用現有的MIS 及SIS 系統,對機組能耗進行管理,推進值間小指標競賽,激勵值間運行優化工作,同時提升運行人員技能培訓,杜絕運行人員誤操作,嚴格執行異常分析和學習班管理,深化運行人員事故預想和操作技能培訓,持續提升運行規范化管理水平,降低機組能耗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
提升對市場營銷人員培訓重視程度,認識到電力市場營銷的重要性,選強配優市場營銷人才,采用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定期對營銷人員進行培訓。同時針對不同崗位、不同業務、不同培訓對象,制定專業的培訓計劃,旨在培養專業化報價人員、客戶服務人員、營銷人員、節能管理等相關專業人才,以適應現代營銷管理及綜合能源服務實施的需要。另外,要建立各級營銷激勵及考核機制,激勵營銷人員開發、維系用戶的積極性,提升人員自主學習動力,建立崗位晉升通道,實現自我價值,使營銷人員有足夠的滿足感、獲得感,防止人才流失。
一是建立用戶信息數據庫。利用市場用戶調查走訪、在線調查,收集掌握用戶的一手資料,根據用戶所屬行業及用電特性,細分用戶類型,建立動態電子用戶信息數據庫,對用戶實行分級管理,便于發現用戶價值和風險要素。二是對大用戶實施個性化服務。通過實施客戶經理制、首問負責制、差異化服務、個性化溝通等服務方式,建立用戶與企業相互依存關系和長期合作關系,獲得用戶信任,增加用戶的滿意度,減少用戶流失。三是創新用戶需求。結合發電企業經營特色,針對供電、供熱、供氣以及粉煤灰、石膏等,綜合利用各項產業鏈延伸合作,創造用戶新增需求,取得雙贏效果,進一步增加用戶粘性,預防用戶流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