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詳 李虎 高莉娜
2019年歲末,筆者受邀參加某市組織的基于“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的送教活動。本次送教活動精心準備,通過展示課和專家專題講座等形式,為前來觀摩學習的教師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在研討環節大家各抒己見,激烈討論,讓筆者深切感受到基層教師專業發展的強烈需求。
但同時觀摩學習的教師也提出送教內容脫離基層教學實際條件、展示課存在“表演”成分等問題,導致難以實踐和落實送教理念和內容。前來學習的教師產生這樣的困惑,讓筆者陷入思考,對于基層的送教活動,我們應該送什么?怎么送?
一、當前送教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1.送教內容與受培訓教師的實際需求不對稱
以筆者近幾年參加的各種活動為例,活動多以某個理念或者專題為主要內容,如“簡約課堂”“體育教學有效性”“體驗式教學”主題等。這樣的內容或主題主要是介紹或者推廣一種教學理念、一種教學方法,這樣的送教內容對于基層教師教學思路的拓展具有一定積極的意義,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活動的主題或理念是否符合受培訓教師的實際教學環境?是否具有可操作和可實踐性?是否符合受培訓教師的切實需求?如果送的內容是發起者的“一廂情愿”,那受培訓教師“發出另一種聲音”的問題就是必然存在的。
2.送教組織單一化,實踐操作少
現階段送教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展示課、評課、專家或名師專題講座。組織和具體安排基本由發起者和組織者決定,受培訓教師只是被動的“被送者”,是整個送教活動的“旁觀者”,對活動組織和策劃沒有發言權,影響其參與積極性。另外,受培訓教師多以“看“和“聽”的方式去學習,具體實踐操作機會少,對學習理解和掌握刺激程度不高。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當前很多送教或者培訓活動看似“熱熱鬧鬧”,展示課教師認真上課,專家名師精彩演說,但其培訓實效卻不盡如人意,甚至有受培訓教師對活動持消極應付態度。
3.送教學習深度淺表化,指導、督促機制欠缺
由于時間和經費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數的送教活動時間安排較短,活動流程安排緊張,導致沒有充足的時間深入交流和細致探討,學員深度學習無法得以進行,送教學習效果呈現“淺表化”。另外,由于欠缺后續的指導和督促機制,受培訓教師是否將送教理念和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無法得到保證,培訓結束后的實踐運用指導、成果理論指導欠缺,導致送教活動對受培訓教師影響不深刻。
二、本文對送教活動“送什么”“怎么送”的思考
1.送教活動“送什么”
筆者認為“送什么”的主要決定因素不是發起者和組織者決定的,而是由“被培訓者”決定的,更確切地說,受培訓教師的需求是影響“送什么”的主導因素。因此,送教要真真切切地把脈基層教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切實需求,對癥下藥,送去能幫助基層教師“藥到病除”的“良方”。
當然,也不是一味地迎合教師的需求而送,因為教師個人對自身和專業發展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此時,作為發起者和組織者有必要根據本學科發展趨勢和最新理念進行推送,為廣大基層教師拓寬眼界、開闊視野提供支持,提升學科素養。另外,“送”的內容還應該包括“精神食糧”,如針對當前體育學科在學校地位影響下,體育教師職業地位和專業發展困惑的問題,邀請名師大家“傳道授業解惑”。以筆者為例,2018年,筆者在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體育學科領軍人物培訓活動中,特別邀請到了潘紹偉教授給基層教師講座。培訓期間,潘教授結合目前體育學科發展以及體育教師的工作態度,提出了課堂“微革命”的工作精神,鼓勵基層教師腳踏實地、回歸課堂本質,做好做精本職工作,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為教師在專業上自我發展、自我成功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新路徑。
因此,筆者認為送教活動“送什么”是應該送去能滿足教師切實需求、幫助解決教師自身認識局限問題、提升教師學科素養和工作能力的方法、理念和精神。
2.送教活動“怎么送”
考慮到送教方式選擇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依據上文提到的當前送教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認為當前送教方式的選擇要注重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送教方式的雙向性選擇。上文提到目前參培教師對送教方式沒有話語權,只是被動接受,無法保證其適合性。因此,送教方式的選擇可以是組織者和受培訓者雙向協商,形成最后的方案,提高受培訓教師對活動安排的認同感。二是送教方式的實踐性。送教的方式要增加受培訓教師實踐操作的機會,強化受培者的學習效果。活動形式要能調動學員參與到具體活動中,讓思維活動和身體練習參與其中,增強學習效果。三是送教方式的高效性。活動形式選擇要考慮到時間成本、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依據完成任務,優化組合和搭配方式,提高效率。如就某個教學理念的實踐運用方法學習,用課件視頻片段集錦替代實踐操作展示課,不僅可以壓縮看課時間,還節省了實際上課的人力和物力準備成本。四是送教方式的延伸性。為了解決送教的片段化、學習淺表化問題,送教方式的選擇也要注重延伸性,送教方式的選擇要具有打破時間、空間局限性的特點,特別是在培訓后教師運用情況的信息反饋和后續跟進指導方式上,這也是選擇送教方式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當前送教活動存在問題的四點對策
1.以需為導,精準送教
正如教師備課之前要進行“了解學情”環節的準備工作,要對學生的身體、心理和運動基礎進行了解、分析,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以使課堂的組織安排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興趣需求,同樣,作為送教活動,也要對受培訓教師進行前期“備課”,了解其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發起者和組織者可以通過電話咨詢、問卷調查和QQ群或微信群等形式收集、調研受培訓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困惑,匯總進行分析、研討,最后制訂送教主題和具體內容,讓“送的內容”是受培訓教師“想要的”和“需要的”內容,從心理上接納“送的內容”,達到“愿意去”“想要去”的狀態。此外,考慮到教師需求的復雜性,可分層分類組織實施,提高送教的精準度。如按年齡需求劃分,老、中、青年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培訓;按工作職能需求劃分,學校體育負責人、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的工作能力培訓;按體育教師角色發展需求劃分,帶隊教練、學科帶頭人和教科研能手的領域能力提升培訓。通過細致分類,讓每位“各有所需”的教師“各有所得”,實現精準送教。
2.以練促送,強化效果
上文提到當前的送教活動過程中受培訓教師多數扮演著“觀眾”的角色,以“看”和“聽”為主,活動過程中親身體驗、實踐的機會少。教學改革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上要精講多練,教師要少講,學生要多練,受培訓教師也應如此。因此,筆者認為要讓受培訓教師成為活動的“主角”,增加受培訓教師的實踐機會,“以練促送”,強化理解和吸收。如展示課可以讓受培訓教師進行授課,進行片段化教學;或以小組為單位,現場就某個教學環節進行模擬上課;或基層教師與名師的同課異構展示;增加授課教師培訓活動的實踐操作機會,讓受培訓教師“動起來”,在實踐中遇到問題時專家適時答疑解惑,遠比“一人講,百人聽”的效果更深刻,更有助于學習和掌握。
3.以網促送,延伸效果
由于時間、經費的限制,送教活動具有時間局限性,片段化和延續性問題凸顯,如短時間的片段化內容培訓是否能夠讓參培教師理解掌握,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在隨后親身實踐培訓方法時遇到的新問題如何得到及時的答疑;受培訓教師后續的實踐心得和教學成果的指導如何延續開展。諸如這樣的問題可以借助網絡和移動信息工具解決。利用網絡信息工具的快捷性,打破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延伸送教的效果。在培訓過程中成立相關的微信群、QQ群等,學員在隨后的教學實踐中遇到問題時,可將問題以文字、圖片和短視頻的形式上傳,指導教師就“生成”問題組織集中研討,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法,實現解疑的及時性。另外,利用網絡平臺成立名師工作幫扶小組,指導基層骨干教師將實踐心得和經驗成果化、理論化,利用網絡工具,延伸送教效果。
4.以展促送,夯實效果
送教的最終目的是讓被送者能夠掌握運用“送”的內容,落實到課堂,惠及學生,不能是“送”完了就結束了。因此,送教要有“回頭看效果”的相關指導監督措施,促進送教內容真正落實到課堂。筆者提出“以展促送”的思路,通過各種形式的后續展示活動促進受培訓教師積極將學習心得運用到課堂上,檢驗送教效果。組織者在送教活動環節設置時要考慮到活動內容安排的整體性,將展示環節納入到整個送教活動中,以各種展示活動促使受培訓教師積極實踐并成果化。通過受培訓教師公開課展示、教科研成果展示,或者校際教研成果匯報展示,推動送教理論知識化為實際行動,推動實際行動化為具體成果,從而提升送教有效性,夯實送教成果。
此外,以展促送的方式要靈活多樣,易于操作。如就某個教學理念的前期實驗,可以通過教學案例設計、“青藍課程”的視頻錄像課形式進行優秀展示;就某個教學方法的實踐論證,可以通過個人或者學校教學成果匯報展示進行。對于組織者要根據要達到的目的,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策略進行,保證方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