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智華 方雙紅 姚旺家


摘要 為解決皖南煙區煙稻復種連作方式產生的問題,采取查閱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調研訪談等方法,選擇并驗證了煙稻1∶1隔年輪作種植是較好的輪作方式,針對影響煙稻輪作經營規模的生產服務、土地流轉、扶持政策等因素分析提出相應配套解決措施,探索應用基于RS、GIS技術的輪作可視化管理和全面檢查、次年兌現補貼的激勵機制,總結形成“煙稻輪作,規模經營,長期合作,全程管服”的新型種植模式。該研究為改善農田土壤生態環境質量,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推進煙葉規模化生產和實施煙稻輪作管理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種植模式;煙稻輪作;土地流轉;專業化服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 S344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by tobaccorice continuous cropping in tobacco growth area of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selected and verificated the crop rotation pattern of tobaccorice 1∶1,which was better rotation. Analys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for factors influencing operation tobaccorice rotation such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land circulation, support policy. Explored and applicated the rotation visual management based on RS & GI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cashing subsidy in the next year. Summarized the new cropping systerm consist of tobaccorice rotation, largescale operation, longterm cooperation, the entir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land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sing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ly, promoting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tobacco leaves and implementing the management of tobaccorice rotation.
Key words Cropping system;Tobaccorice rotation;Land circulation;Specialized service;Management
煙稻輪作制屬水旱輪作范疇,目前湖南、福建、廣東等南方大部分煙區都采用這種在同一田塊同一年內先種煙,收煙后立即整地種晚稻、年年循環的種植模式,這一煙稻復種連作的模式已成為解決煙糧爭地矛盾、實現煙葉可持續發展和保證煙糧雙豐收的重要方式,并且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減輕病蟲草害[1]。但近些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復種連作年限增加至10年以后,由連作引起的土壤養分比例失調、生物學環境惡化、化感自毒物質不斷積累,導致烤煙出現經濟性狀減退、品質變劣、病蟲害變重等連作障礙[2-6]。而國外煙草與其他作物隔年輪作比較普遍,如巴西煙農平均土地面積為 22.2 hm2/戶(其中1.8 hm2用來種植煙草,2.6 hm2種玉米,1.1 hm2種豆類,其他作物 2.8 hm2,再造林 5.2 hm2,牧場 87 hm2),主要輪作方式為烤煙—玉米—燕麥—烤煙[7];津巴布韋一般4年一輪作,為煙—玉米—牧草—牧草,也有一年煙4年牧草輪作方式[8]。
皖南煙區包括宣城、蕪湖和黃山3個地市種煙區域(其中宣城市種煙規模占煙區的78%左右),戶均種煙規模近年來保持在4.667 hm2左右,采取煙稻復種的連作方式已持續10余年,同一地塊多年種植導致煙葉品質有下降趨勢,花葉病、青枯病等病害及前作水稻的除草劑藥害[9]發生普遍,雖程度不同,但對煙農種煙效益帶來嚴重影響,給煙區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因此,調整種植模式,推進煙葉與其他作物的隔年輪作并加強新種植模式管理勢在必行。筆者重點對皖南地區煙葉新型種植模式進行探索研究,以期為煙葉規模化生產和煙葉輪作管理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1 煙稻隔年輪作方式的選擇
種植模式調整要與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相吻合,因地制宜的與當地作物形成穩定的種植方式,提升煙草和當地作物的產量并持續發展,是作物種植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養地制度的綜合技術體系[10]。
1.1 當地耕作習慣
安徽省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薯類、玉米、大豆五大作物為主,水稻、夏糧和旱(雜)糧種植面積各占糧食總面積是1/3,常年水稻種植面積2.2×106 hm2,居全國第5位,占全省糧食種植面積的36%~37%[11]。土地的主要耕作方式有單季稻種植、雙季稻連作、麥稻輪作、油稻輪作等[12]。皖南山地雙、單季稻作區水稻面積占全省的8%左右,宣城市是安徽省水稻主產區之一,總產量排全省第6位,宣城市水稻生產單季稻和雙季稻并存,以單季稻為主[13]。即使根據安徽省農委辦公室發布的《2018年安徽省早稻生產形勢分析》,受政策調整、土地流轉、生產成本以及生產效益等多種因素影響,全省雙季稻生產面積逐年減少,但皖南地區耕作習慣依然是以種植單雙季水稻或者其他油糧稻作物輪作。
1.2 前人研究情況
陳小麗[14]、尤垂淮等[15-16]指出,利用生物多樣性,采取不同耕作措施,在種植方式上采用引進一年水稻茬口的復種輪作方式(煙草—水稻→水稻—水稻→煙草),在養地方式上采用冬閑田稻草回田處理,恢復并重建煙草良好的根際生態系統,有利于削減煙草連作障礙。張繼光等[17-18]結合不同種植模式對皖南土壤環境、經濟效益、物質及能量高效利用等研究,提出烤煙—水稻—小麥—水稻—烤煙的煙稻輪作模式是皖南地區較佳烤煙種植模式,為煙區種植模式調整提出理論支撐;王麗萍等[19]提出皖南煙區采取烤煙—晚稻—早稻—晚稻—烤煙的隔年輪作模式,能夠有效降低煙葉田間發病率,提升煙葉產質量,增加煙農種煙效益。
1.3 煙稻隔年輪作
結合皖南地區當地農民主栽的糧食作物、種植習慣耕作習慣以及他人理論研究結果,皖南地區選擇煙稻隔年輪作是較好的種植方式,即煙草—水稻(晚稻)—小麥/水稻—煙草。
2 影響煙稻輪作規模經營的因素
關于規模經營的影響因素也有許多學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博偉等[20]針對規模在3.33 hm2以上合肥市種糧大戶研究顯示,土地流轉、農業生產條件、生產效益和用戶獲得資金難易程度是影響土地規模經營的主要因素[20];陳慧等[21]對浙江省臨安市山區農戶抽樣調查顯示,技術和資金是農業投入生產的2個重要因素,老齡化限制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皖南煙葉公司圍繞影響煙葉規模化生產的關鍵因素曾對轄區內2 200戶煙農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勞動力資源缺乏以58%位列第一,其次為土地資源29%(表1),第三是機械化程度,第四是適應規模化生產的技術。
2.1 生產服務因素
李穎明等[22]研究指出,農業生產服務水平是農地經營規模的重要約束條件和影響因素,鄧蒙芝等[23]對如何推動煙農對專業化服務提出觀點。探索對煙葉和水稻實行全面全程管理和專業化服務,將有助于推進規模化經營。
2.1.1
煙葉服務。從對煙農的問卷調查顯示,皖南煙區由于煙農戶均種植規模較大,最需要的就是勞務用工,這也為推進煙農合作社專業化服務提出市場需求。按照“需要什么服務就提供什么服務”的互動服務理念,自2014年起,皖南煙區圍繞煙農需求以技術關鍵點和質量管控點作為突破口,探索在煙葉生產的各服務環節開發專業化服務產品,由煙農合作社牽頭開展用工組織、服務定價、規范作業、服務驗收、服務核算等工作,通過招募人員、規范協議簽訂和人員選聘,做到服務組織規范;通過成本測算、價格核定和價格公示,實現服務定價規范;通過嚴格按照服務經營作業模式和操作流程進行分工作業,實現作業規范;加強煙農驗收、服務承諾等環節管理,實現煙農100%驗收,初步實現驗收規范;及時準確收支費用,保證手續完整,做好核算規范。目前在煙葉生產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推進過程中,服務在提高技術到位率等工作中發揮較好的控制作用,也一定程度增強煙農的舒適度。
2.1.2 水稻服務。由煙農合作社探索推進整田、施肥、插秧、植保、除草放水、收割、加工等覆蓋水稻生產全過程的專業化服務體系,2018年3—8月份期間,共開展早稻、中稻及煙后稻服務經營面積382.733 hm2,共服務農戶87戶,產生經營利潤60.4萬元。
2.2 土地流轉因素
2.2.1
皖南煙區土地流轉情況。煙稻輪作規模化生產經營需要煙農手中擁有足夠的土地以確保進行隔年輪作。李林湘[24]2014年根據中國人均耕地0.09 hm2,計算出人均農勞力耕地面積為0.64 hm2,據安徽省國土資源廳2014年公布數據人均耕地面積0.088 hm2,不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遠遠滿足不了農業勞動力對耕地最基本的需求,更不可能滿足皖南地區戶均種煙4.67 hm2以及輪作水稻的面積需求,只有通過土地流轉促使煙農手中有足夠的土地才能實現煙稻隔年輪作。2014年皖南煙葉公司隨機對2 200戶煙農土地流轉情況進行調研座談和征求意見,統計顯示煙農流轉土地面積不足以實現所種煙葉隔年輪作,煙田和輪作田塊面積之比為1∶0.59;雖然種植主體已有意識并逐步成為土地流轉主體,且流轉后持有的土地穩定性好,履約率高,但由于資金、地方習慣等原因,流轉期限以短期1~3年為主,占調查總戶數的90%以上,其中一年一流轉的農戶為932戶,占調查總戶數的43%;地租價格集中在6 000~7 500元/hm2;煙農主要從親戚朋友或者種糧大戶、能人手中流轉土地,而且大部分不簽訂流轉協議(表2)。調查中還發現,少部分戶均種煙規模比較小的煙農因為手中有相對較多的田地,因此已經在實施煙稻隔年輪作;流轉年限與租金關聯不明顯。
通過皖南煙葉公司持續加強對輪作技術的宣傳和培訓,煙農對輪作重要性的認識逐步提高,但由于主客觀條件限制,沒有完全實現輪作,呈現自發無序狀態,存在以下4方面問題:一是土地不穩定,未建立土地集中長期流轉機制,煙農土地流轉期限一般為1~3年,缺乏實施輪作的基礎;二是由于輪作和不輪作田塊的肥力和發病程度不均衡,導致煙葉質量一致性差異性較大,影響煙葉質量和品牌形象;三是農戶之間、田塊之間因輪作和不輪作導致的煙葉質量差異過大,造成生產管理難度加大;四是煙田和稻田不能長期固定,導致溝渠、機耕路、烤房等農業設施建設波動較大,存在重復建設,造成投入浪費。
2.2.2
煙稻隔年輪作土地流轉。前人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研究已細化到關系網絡[25-26]、農業補貼政策[27]、農民收入[28]、農戶分化[29]、地租價格[30]、流轉意愿[31]、流轉期限[32]等對土地流轉影響,并對土地流轉出現問題提出相應對策[33-34]。結合皖南煙區土地流轉問題、調研情況及上述研究成果,煙稻隔年輪作土地流轉期限上不少于10年,同時皖南煙葉公司與煙農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實現土地穩定、煙農穩定、煙農和公司合作關系穩定。流轉定價上,依然采取當地約定俗成的以水稻價格作為土地流轉租金的計價方式,統一按2 250~2 625 kg/hm2中秈稻國家糧食保護價折算成現金,3年一定價,每年結算,維護供需雙方利益。流轉面積上,能夠實施隔年輪作又不至于多流轉田塊而增加生產成本,無疑按照煙葉種植面積的2倍來流轉土地對煙農最經濟,這也促使煙稻輪作的面積比例基本維持在1∶1。
2.3 扶持政策因素
2.3.1
種植計劃傾斜。煙葉種植在皖南地區具有一定比較效益,煙農具有一定種植積極性,對于實施土地長期流轉和煙稻隔年輪作的煙農,在年度種植計劃分配時傾斜會促進工作推進。
2.3.2
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傾斜。靈活運用煙草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按照長期流轉土地、煙稻輪作種植區域規劃,適當提供煙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可以給予個性化政策,實現精準配套,改善生產條件。
2.3.3
扶持補貼。結合煙草行業政策,對土地長期流轉和煙稻隔年輪作的煙農適度給予輪作補貼,鼓勵煙農推進輪作。
2.4 其他因素
影響煙區規模化生產經營的其他因素主要還包括機械化程度、適合規模化生產的技術體系等。皖南煙區目前僅在育苗播種和剪葉、整地起壟、中耕培土、植保等環節100%機械化,其他環節如施肥、移栽、打頂、采收等環節還沒有合適的機械推廣使用,貴州省等地在山區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開展的相關研究[35-36]值得學習借鑒。皖南煙區圍繞規模化煙葉生產技術、配套服務及管理模式已基本形成一套體系,現在正在積極開展農機與農藝相融合的優化研究。
3 管理措施探索
3.1 基于RS和GIS技術的輪作可視化管理
將GIS和RS技術應用于煙區生態[37]、土壤養分[38]等研究的報道較多,應用于煙葉輪作管理較少[39]。以煙農為單位,按戶建立檔案,將煙農種植申請、土地流轉合同及土地流轉備案證明復印件、長期合作協議、流轉公示照片等資料整理歸檔,同時收集煙農田塊地址、田塊數量、田塊面積、土壤類型等基礎信息,建立煙農生產基礎信息庫,并在煙田電子地圖中進行標識(煙葉和輪作田塊用不同顏色區分),實現流轉田塊基礎信息和煙稻隔年輪作情況的可視化管理。每年根據煙農土地流轉和輪作情況,由煙農進行申報,經煙站核定上報公司抽查核實后,對基礎信息進行統一調整。
3.2 基于全面檢查次年兌現補貼的激勵機制
對照地圖現場核查煙農流轉面積、種煙面積、煙稻1∶1隔年輪作面積等內容,依據上年度輪作情況在下年度兌現補貼,形成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煙農自發開展煙稻輪作。
4 結論
圍繞煙草—水稻(晚稻)—小麥/水稻—煙草3年種植兩季烤煙的1∶1隔年輪作種植模式,通過鼓勵煙農長期流轉土地,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配套研究推廣煙葉和水稻生產關鍵技術,探索實施煙稻全程管服,這種“煙稻輪作,規模經營,長期合作,全程管服”的新型種植模式,能夠改善農田土壤生態環境質量,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統籌烤煙和其他作物協調發展,降低企業及煙農管理成本,增強烤煙綜合生產能力。
以提高煙農收入和提升煙葉、水稻產品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科技的主導作用、服務的關鍵作用,以及管理的保障作用,綜合推動煙稻輪作。通過4年探索和推廣,目前已有1 015戶煙農,涉及0.567萬hm2煙田、0.767萬hm2稻田共計1.334萬hm2田塊開展新型種植模式探索,1∶1煙稻隔年輪作比例達到70%左右,也正面驗證了該種植模式的可行性。煙稻隔年輪作促使土壤理化性質得到改良,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一定程度減少,一定程度維護了農田生態環境質量[40],也實現煙葉和水稻產品安全;由于土壤氮、有機質養分含量提高[17],煙葉內外部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田間煙葉發病率[18]、煙稻產品的農殘有效控制,特別是除草劑要害比例大幅下降;新型種植模式的建立實現土地流轉、種植模式、技術和服務、公司與煙農契約、農業生產設施投入在一定時期內的相對固定,表現如下:一是土地的穩定性得到保證,減少農民尋求土地而增加的成本;二是皖南煙葉公司對輪作的協調工作量大幅下降,減少公司在輪作工作中人員和時間投入;三是減少農業生產設施投入的浪費。
參考文獻
[1] 朱列書,張國,徐堅強.建立以煙為主的耕作制度,實行煙稻輪作:湘南煙草可持續發展對策探討[J].作物研究,2004(S1):408-410.
[2] 梁文旭,靳志麗,莫凱明,等.煙稻復種連作對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效應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4(2):40-44.
[3] 靳志麗,梁文旭,李玉輝,等.煙稻復種連作對烤煙經濟性狀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煙草科學,2014,35(4):22-27.
[4] 向鵬華,單雪華,黃銀章,等.煙-稻復種連作年限對土壤理化性狀及煙葉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6(5):105-109.
[5] 張仕祥,過偉民,李輝信,等.煙草連作障礙研究進展[J].土壤,2015,47(5):823-829.
[6] LIU Y X,SHI J X,FENG Y G,et al.Tobacco bacterial wilt can be biolog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ntagonistic strains in combination with organic fertilizer[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13,49(4):447-464.
[7] 許美玲,周義和,王元英,等.巴西煙葉生產、收購、加工和出口[J].種子,2001(6):48-50.
[8] 厲福強.津巴布韋烤煙生產綜述[J].耕作與栽培,2004(6):7-10.
[9] 黃國聯,匡傳富,陳德鑫,等.煙稻輪作區除草劑不同使用量對煙葉的影響[J].中國農業信息,2014(23):75-76.
[10] 楊揚,趙潤野,許明曉.煙草作物布局及煙草輪作制度研究[J].種子科技,2017,35(6):68-69.
[11] 陳娟.安徽水稻旱災的防災減災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16,6(7):30-31,47.
[12] 王艷,施六林,王川.安徽保護性耕作與節水農業技術研究[J].節水灌溉,2010(11):53-55.
[13] 胡鋒.宣城市水稻種植結構與關鍵栽培技術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
[14] 陳小麗.皖南地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現狀與發展建議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 (9):33,48.
[15] 尤垂淮,曾文龍,陳冬梅,等.不同養地方式對連作烤煙根際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影響[J].中國煙草學報,2015,21(2):68-74.
[16] 尤垂淮,陳冬梅,黃錦文,等.不同種植方式下烤煙根系差異表達蛋白質分析[J].中國煙草科學,2014,35(1):89-95.
[17] 張繼光,申國明,張忠鋒,等.不同烤煙種植模式的物質流、能量流及價值流分析[J].中國煙草科學,2015,36(3):95-100.
[18] 張繼光,姚忠達,張忠鋒,等.皖南地區不同烤煙種植模式的土壤環境及經濟效益分析[J].土壤,2016,48(3):553-558.
[19] 王麗萍,朱巖,朱啟法,等.不同輪作種植模式對云煙97產質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24):29-31.
[20] 李博偉,張士云.種糧大戶土地規模經營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1):69-74.
[21] 陳慧,陳永富.浙江省臨安市農戶土地規模經營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7):38-41.
[22] 李穎明,王旭,劉揚.農業生產性服務對農地經營規模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35):264-272.
[23] 鄧蒙芝,李富欣.煙農對專業化服務采納的行為研究:基于資源基礎和交易成本的視角[J].中國煙草學報,2016,22(3):133-138.
[24] 李林湘.淺談中國人均農勞力供養人口、耕地面積與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的關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4):90.
[25] 李星光,劉軍弟,霍學喜.關系網絡能促進土地流轉嗎?——以1050戶蘋果種植戶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6,30(12):45-53.
[26] 陳奕山,鐘甫寧,紀月清.為什么土地流轉中存在零租金?——人情租視角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7(4):43-56.
[27] 呂悅風,陳會廣.農業補貼政策及其對土地流轉的影響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3):362-367.
[28] 楊子,馬賢磊,諸培新,等.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變化研究[J].中國人口· 資源與環境,2017,27(5):111-120.
[29] 蘇群,汪霏菲,陳杰.農戶分化與土地流轉行為[J].資源科學,2016,38(6):377-386.
[30] 付振奇,陳淑云.組織干預還是個體主導:對農戶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效果的研究:基于1025個農戶流轉租金價格與滿意度的分析[J].開放時代,2017(4):177-190.
[31] 李昊,李世平,南靈.中國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影響因素:基于29篇文獻的Meta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7(7):78-93.
[32] 何軍,祝麗琴.土地流轉中契約期限的選擇:長期還是短期?——基于湖北省孝昌縣的實證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8):320-324.
[33] 陸繼霞.農村土地流轉研究評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1):29-37.
[34] 朱玉龍.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7.
[35] 張煒,文斌,張富貴,等.貴州省煙葉生產機械化發展模式研究及應用[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6,37(4):274-278.
[36] 樊國奇,張富貴,高知靈,等.不同生態環境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配置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5,36(4):314-316,324.
[37] 張久權,梁洪波,董建新,等.基于GIS和模糊集理論的四川烤煙生態適應性評價[J].中國煙草科學,2016,37(3):8-14.
[38] 唐春閨,李強,李帆,等.基于GIS和FCM的寧鄉植煙土壤養分管理分區[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6):1029-1032.
[39] 黃勇奇,趙追,李學霞.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平臺的煙田連作的查詢研究[J].遙感信息,2007(6):45-48,105.
[40] 李秀軍,田春杰,徐尚起,等.我國農田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對策[J].土壤與作物,2018,7(3):2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