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偉寧
摘要: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方式為例,探討了復合型財會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財會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財會專業復合型高級人才是高校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趨勢、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重要任務,要求會計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并能夠運用財會知識來處理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幫助企業做出合理有效的經濟決策,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眾多學者的研究探討了不同背景下財會人才的培養,如常寧寧和王靜(2016)、何遠景(2017)介紹了“互聯網+”模式下對財會人員、教學人員、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高校合作和制度建設等多方面的要求。蘭飛和蔣園園(2016)闡述了財會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目標和原則,構建了財會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框架,并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方法等七個方面探討了財會人才國際化培養體系的具體內容。孫玉甫(2016)通過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雙師型教師培養、雙導師制、強化實習實驗等方法因為不能將校外教師的教學活動融入教學計劃、計劃內課程教學內容落后于實際等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將企業引進校園、將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外包給合作企業的改進建議。
李朋磊(2018)分析了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設立以“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以“培養機制創新+校園文化創新+教學管理方式創新+評價創新”為一體的創新理念,搭建以“高校+企業+科研所”為聯盟的財會人才培養平臺,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復合人才。
李扣慶等(2018)以“一帶一路”沿線代表性國家為研究對象,研究了這些國家的會計準則、稅收風險和財會人才培養的經驗和差異,包括各國間會計政策的協調和統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稅制與稅負差異、國際化財會人才培養等等。黃影秋(2018)分析了“一帶一路”下的人才需求特點,針對目前國際化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現狀,提出了校企聯合培養國際化財會人才的新模式。
高棟(2018)針對人工智能對傳統財會領域的挑戰,提出了AI時代財會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方式。徐春雨(2018)探討共享模式下的財務人員轉型,共享財務面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以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共享中心的綜合競爭力。姜錢元(2018)在闡述新經濟時代應用型財會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當前高校財會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人才培養優化設計。于湘泳(2018)則分析了“日語+財會”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將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方式為例,探討復合型財會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一、目前財會人才培養中的問題
目前學校的財會人才培養有較為完備的理論課程設置體系,但是實踐類課程教學內容相對較少,如會計實訓和會計信息系統,學生具有較強的財會理論基礎,但實踐運用能力相對薄弱。以會計信息系統這一實踐類課程的學習為例,具體來講,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課堂理論講授與實驗室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實驗教學方式單一。目前實驗教學普遍采用的是實驗室單人單機模式操作,系統為用友ERP-U8 V10.1版。教師首先對系統的設計做簡要概述,介紹系統管理與企業應用平臺的作用,學生隨后建立賬套、設置會計科目、錄入期初數據并進行試算平衡后,再在總賬系統、固定資產子系統、薪酬管理子系統、應收應付子系統等進行日常業務處理,期末編制財務報表。學生按照教材的操作指導,可以準確完整地在用友財務系統中處理相關業務。但是課堂上僅學習一種財務軟件的實驗操作流程,可能無法有效地舉一反三,將所學經驗運用到其他財務軟件操作中。
實驗數據相對有限。在教學中學生采用的數據僅限于教材中給出的初始數據及日常業務處理中涉及的相關數據,且只能按照流程進行操作,業務類型不夠全面,缺乏必要的案例庫,因而學生掌握每一模塊的操作后,無法將其運用到實際案例中加以全面把握操作系統。
忽視內部控制與審計。因教學過程中學生為單人單機操作模式,每個人扮演的角色包括系統管理員、財務經理、出納、固定資產會計、應收應付會計等等,所以每位同學在實驗過程中用不同的賬號和密碼登錄來不斷切換角色,沒有組成小組進行模擬,因而學生側重于操作系統的應用,忽視了系統設計中體現的內部控制思想。
弱化系統開發與設計。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社會對財會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既要會操作財務軟件,也要懂得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側重于學習軟件的操作技能,對其設計理念和理論方法不能很好把握。
考查不夠規范和全面。課程在結束時要求學生們提交每一個子系統的余額表以及期末編制的財務報告,作為考核的依據,沒有閉卷考試,因而無法了解學生們對系統理論的把握程度;也沒有另設實驗數據,無法測試學生們對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考核方式不夠全面有效。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財經類學科競賽,如全國高校EVC企業價值創造實戰競賽、北京市大學生ERP管理會計應用決策大賽等等,這類競賽為大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供了有效的平臺,幫助學生通過競賽體驗企業的真實運營環境、模擬企業的財務決策過程并分析企業的經營業績。
二、復合型財會人才培養建議
根據我校的定位和人才培養計劃,財會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財務管理、會計、金融以及企業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能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財務管理、會計等相關方面工作的國際化、復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在完善的理論課程體系下,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成為復合型財會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具體內容包括:
(一)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中適當增加系統設計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將財務會計專業知識與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財務分析等結合起來,讓學生盡量較全面的把握財務軟件的設計思想,體驗人力資源管理、固定資產管理、供應鏈管理等企業管理各方面的功能,深刻把握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聯系與區別。
另外,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先同時擔任多個角色練習軟件各模塊的功能,隨后將學生分組,各組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自行研究設計案例,仿真企業環境,不同的學生扮演企業財務領域不同(企業不同部門、不同工作崗位)的角色,促使學生主動去思考、規劃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步驟,完成企業的財務流程并互換工作崗位再模擬試驗,可以幫助提升學習興趣,加深對財務軟件理論設計和實踐操作方面的理解。
(二)拓展校企合作渠道
可邀請軟件公司的技術開發人員來做報告,使學生深入理解會計信息系統的結構及功能;學生也可以到軟件公司進行參觀學習或實習,了解會計信息系統分析和設計的流程;學校和企業亦可以合作開發實訓案例,豐富教學實驗數據和案例庫;有效地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在校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減少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
(三)參加財經類學科競賽
指導學生參加財經類學科競賽,將所學財務會計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比如我們曾兩次參加北京市大學生ERP管理會計應用決策大賽(省部級)并取得良好成績,作為北京市目前唯一的省部級財經類學生學科競賽,大賽運用先進技術提供了逼真的商業環境,參賽者對虛擬企業進行運營管理,包括年度目標制定分解、預算編制、前兩季度實際經營、預算分析、預算調整、后兩季度實際經營等業務處理過程,涵蓋了銷售、生產、采購、研發、財務等環節。大賽能夠通過逼真再現的商業環境和學生對虛擬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夠加深學生對信息化背景下管理會計的理解并提高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全局觀念和戰略性思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常寧寧,王靜.“互聯網+”模式下的財會人才培養思辨[J].經濟研究導刊,2016 (23):64-65.
[2]何遠景.“互聯網+”模式下的財會人才培養思辨[J].課程教育研究,2017 (50):237-238.
[3]蘭飛,蔣園園.財會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財會月刊,2016 (15):123-125.
[4]孫玉甫.應用型本科財會人才培養研究[J].商業會計,2016 (7):127-129.
[5]于湘泳.“日語+ 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及實踐[J].經濟師,2018 (2):215,217.
[6]黃影秋.“一帶一路”引領下國際化財會人才培養的探索[J].金融經濟,2018 (1):194-195
[7]高 棟.AI時代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8 (1):457.
[8]李朋磊.高校財會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出路[J].長春大學學報,2018,28 (8):42-47.
[9]徐春雨.共享模式下的財會人才培養探討[J].財會學習,2018 (1):80-81.
[10]李扣慶等.會計基礎設施助推“一帶一路”——國際化財會人才培養(一)[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8 (11):121-124
[11]李扣慶等.會計基礎設施助推“一帶一路”——國際化財會人才培養(二)[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8 (12):114-118.
[12]姜錢元.新經濟背景下的應用型財會人才培養[J].財會研究,2018 (1):27-30.